Skip to content

噩耗傳來:巨星隕落,清華大學連發兩則訃告

6月8日及9日, 清華大學化學系、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發布訃聞:

核子化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永(貝睿)逝世

6月9日,據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朱永(貝睿)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8日7時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先生1929年12月15日出生於上海市,安徽涇縣人,1947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1951年畢業留校任教。歷任化學系助教、講師,工程物理系講師、教研室主任,工程化學系副教授、教學室主任,清華大學試驗化工廠副教授、教授,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任國家核安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學會理事,核化工分會副理事長、榮譽理事長,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分會副理事長、榮譽理事長。

先生是清華大學核化學化工學科奠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國核化學化工領域開創者、帶頭人之一,長期從事核燃料後處理基礎研究、工藝開發和人才培養工作。他作為主要領導者之一開發成功的溶劑萃取法核燃料後處理流程(PUREX流程)為中國關鍵核材料的製造做出重大貢獻。領導開發的從後處理高放射性廢液中去除長壽命錒系元素和裂變產物的三烷基氧膦(TRPO)萃取流程等一系列創新成果,成功應用於中國核燃料後處理行業,推進了先進核燃料循環技術進步,並為中國重大戰略領域培養了大批高端專門人才。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科技成果獎勵,以及國防科工委「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

根據券商中國報道,核電作為一種高效環保能源,受到世界各國科研機構的熱衷研究,然而,作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美國卻在數十年時間裡放棄核電廠建設。對此,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有一位退休老專家曾說過,“美國核能長時間處於沒有發展狀態的根本原因有三點,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沒有建立完善的核燃料循環體系。”

所謂核燃料循環,指的是核燃料的取得、使用、處理、回收的整個過程,即指從鈾礦開採到核廢棄物最終處置的一系列工業生產過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後處理,沒有後處理就沒有循環。

核燃料循環,號稱是核能係統的“大動脈”,從技術角度來看,中國的核電發展起步較晚,核燃料循環技術仍處於發展初期階段,想要建立完善的核燃料循環體系,亟須解決核燃料獲取、製備和使用過程中及乏燃料(在反應器中“燃料”過的核燃料)後處理過程中的一系列“卡脖子”問題。

在核燃料後處理化學及製程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60年代,他成功研究了磷酸三丁酯溶劑萃取法核燃料後處理化學工藝,並順利將其應用於生產,滿足了國防的需求。這項技術被國家採納,用於建造核燃料後處理廠,技術達到了當時的先進水平,並節省了大量資金。

這項研究的成果,不僅提升了核燃料的利用率,也對核能的和平利用和國防安全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80年代,研究發展了利用TRPO萃取流程從核燃料後處理高放射性廢液中回收超鈾元素的方法,這項成果可望大幅降低核分裂能產生的長壽命高毒性放射性廢棄物量。

另外,在高溫氣冷堆釷鈾燃料後處理製程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他領導的團隊成功開發了高溫氣冷堆釷鈾燃料後處理工藝,這項技術對於提高核燃料的利用率和降低放射性廢物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教授的這項工作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的「三烷基氧膦的萃取性能及從高放廢液中萃取分離錒系元素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著有《氧化膦對三價錒系元素的萃取》(英文)、《錒系元素和錒系後元素》,發表論文近40篇。

CFF20LXzkOyemuiaIAAC8txJt0vM0Cq6OkwibvrtU0Tl7O4JW6TDibOCXfIxgabRMYBFgX5xGfOwaF9Yza6kaSY7g.png

宋心琦逝世

曾任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主編

清華大學化學系6月8日發布訃聞:中國共產黨黨員、清華大學化學系退休教授宋心琦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7日17時32分在北京辭世,享年95歲。

宋心琦1928年8月出生於江蘇常熟,原籍江西奉新,1946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195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直至退休,曾任第25屆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北京化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化學系復係後首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宋心琦是著名的化學教育家,全心投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他長期從事基礎化學課程教學與教育研究,教學不拘一格,非常重視科學研究對教學的回饋作用。他是改革開放以後清華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系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教師之一,也是清華大學化學系複系後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培養了一大批化學化工領域的學界棟樑和興業英才。

宋心琦是著名的物理化學家,在雷射誘導螢光、化學發光系統及機理、多道光纖感測技術、酞菁光敏氧化反應、光致變色系統、有機電致發光系統、奈米TiO2材料的製備及其光催化氧化等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宋心琦致力於中國化學科學傳播、普及化和基礎教育工作。他1987年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的編審,並主編《走近化學叢書》,曾長期擔任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參加國家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工作,並擔任北京出版社《國中化學》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學》教材的主編。

訃聞稱,宋心琦為發展中國化學教育和科學事業奮鬥了一生,他的辭世是中國化學教育界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

CFF20LXzkOyemuiaIAAC8txJt0vM0Cq6Om8C2k1FRbRJo4xI3tJbj43rjMFJfRmDwCXa40QpkVuLXibaHarE8CvA.jpg

華客|新聞與歷史:噩耗傳來:巨星隕落,清華大學連發兩則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