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母愛如水,父愛如山”,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常強調母親的角色。但對孩子成長而言,父親和母親的影響同樣重要。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視為自己的’偶像’。因為強烈的崇拜之情,會把父親看做智慧和力量的象徵,下意識地模仿父親的行為。在心智成熟之後,會努力接近和超越父親。

法國作家蒙田曾說:「身為父親,最大樂趣就在於:在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和教育子女。」在父愛影響下的孩子,會有很強的安全感。自信陽光,勇於嘗試,敢於突破,往往有更高的上限。

本期特別分享三位父親的故事,他們有的本身是名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頗具智慧;有的默默無聞,但培養出揚名天下的子女。無論是否會給你帶去啟發,或藉鑑,都真實地再現了父愛的深沉,顯示出父親對孩子一生的巨大影響。

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

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

NO.1

梁啟超& 梁門九子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梁啟超和梁思成,都是中國近代史如雷貫耳的名字​​,殊不知梁家還有「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盛況,且都是不同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

長子梁思成:建築大師,院士;

次子梁思永:考古學專家,院士;

三子梁思忠:西點軍校高級軍官;

四子梁思達:南開大學經濟學教授;

五子梁思禮:火箭系統專家,院士;

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

次女梁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專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社會運動家;

四女梁思寧:新四軍早期革命者。

如今讓一個孩子成才都耗盡全家之力的今天,九個子女都博學多長,事業有成,還在動盪又物質匱乏的年代,簡直不可想像。其中很大原因,是影響他們一生的偉大父親——梁啟超。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青年時期的梁啟超

榜樣,永遠是最好的教育。優秀的父母,一定在靈魂和精神上,都足以擔當對孩子的引領。在這點上,梁啟超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堪稱楷模:

學問:身為清華園四大導師,梁啟超一生著述千萬字,涉及政治、經濟、文史、哲學、科學等各領域,無所不包,簡直堪稱移動的百科全書。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伏案寫作的梁啟超

志向:梁啟超曾流亡海外數年,被ZF追殺通緝,卻終生未忘祖國,將一生心血都傾注在改革ZZ、喚醒民眾之上,嘔心瀝血,死而後已。

晚年梁思禮回憶父親,曾說:「我們9個兄弟姊妹中,7個出國求學或工作,但都相繼歸國,這是父親言傳身教的結果。」其影響可想而知。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梁啟超(前右)與泰戈爾(前左)

作為最早接受西方理念的知識分子,梁啟超也將西方教育思想中的「自由」與「平等」融入教育中。

從1898年到1928年離世,梁啟超一共為孩子們寫了400多封家書,事無鉅細地探討治學、閱讀和生活。

梁思成在美國學建築時,梁啟超就寫信建議:“應該去世界四處遊歷,去瑞士看天然之美、去意大利了解文藝復興,再到土耳其看宗教建築。”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梁思成在紐約

三子梁思忠在美國西點軍校留學期間,正值北伐戰爭如火如荼,梁思忠蠢蠢欲動,打算終止學業回國參戰。

收到信後,梁啟超並未以父之名威壓,而是表示理解:「你試圖改造環境吃苦冒險,這種精神值得誇獎,我心甚慰。」同時也將對局勢的分析分享給他:“但現在殊不必犧牲光陰,太勉強去乾”,將決定權交回給兒子。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梁啟超抱著思莊與思忠(右)

1927年,二女兒梁思莊去美國留學,在猶豫專業選擇,梁啟超寫信說:「我想你們兄弟姊妹,至今沒有一個學自然科學,很是遺憾,不知道你是否對此有興趣?」還主動提議「我很想你以生物學為主科」。

在得知梁思莊對生物學並無興趣後,這位開明的父親馬上致信女兒:“不必擬定爹爹的話,應該自己體察做主”,還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見,往往事半功倍。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梁啟超寄思莊親筆信手記

梁思莊最後選擇了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成了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回國後先後擔任北市圖書館副館長,及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等職。

可見優秀的父母一定懂得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體驗人生,學習抉擇。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一直陪伴、等待、守護。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思忠(左一)思成(左二)思莊(左三)

除了治學,梁啟超最重要的是教導孩子:趣味比知識重要。無論做人或做事,都一定要享受其中的樂趣。

當子女都還稚嫩之時,梁啟超就常讓孩子們圍在身旁,聲情並茂地聊天南地北,談古今中外。久而久之,孩子們不但從中收穫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也激發了對知識的興趣與渴望。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梁啟超的九個孩子的童年照

1927年,梁啟超寫信給大兒子梁思成,讓他學習建築之餘,多花時間在人文學科,如果陷進一門專業,容易「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這樣容易厭倦,厭倦即苦惱,乃墮落之源」。

五子梁思禮回憶:「我平生對所做之事,總是津津有味且興致勃勃。悲觀、厭世這種字眼,在我的字典裡完全沒有。凡人皆應活在趣味和價值中,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子女的成功有諸多因素,父親的角色尤其重要。他是楷模也是引領,是陪伴也是守護。在這點上樑啟超都堪稱完美,他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

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梁家投身家國的雄心壯志,以及為國為民奮鬥終身的知識、教養、胸懷和貢獻,足以傲然立身中國百年來最卓越的家族之列。這無關乎權力和名譽、地位,而關乎情懷和奉獻。

NO.2

錢基博& 錢鐘書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錢鐘書被譽為“文化崑崙”,既是學貫中西、考證嚴謹的學者,又是充滿靈氣、詼諧有趣的作家,才華橫溢,備受推崇。他之所以能學術、文學皆臻頂峰,與父親的教育息息相關。

據說,錢鐘書歲時「抓週」抓的是一本書。錢基博本人嗜書如命,“於車塵馬足間,也總手執一卷”,因而喜出望外,取其名為“鐘書”。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錢基博夫婦

錢鐘書幼年曾過繼給伯父作兒子。採取放養式教育:下午授課,上午上茶館聽說書,或在書攤閱讀各種小說。

這樣自由的發展,形成了錢鐘書天真爛漫的性情,也讓他得到了較好的文學啟蒙。但每日學半天玩半天,逐漸染上晚起晚睡、好吃貪玩的惡習。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錢基博與子女家族合影

1920年伯父過世後,錢鐘書重由父親錢基博直接管教。錢基博作為中國著名的古文學家、文史專家和教育家。對於兒子錢鐘書,是出名的嚴父。

錢基博對錢鐘書的學業和生活極為嚴格,親自規劃佈置,不僅要求兒子有系統地閱讀古文名篇,還親自教授,要求錢鐘「單日作詩、雙日作文」。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錢鐘書的手書

錢基博也為他安排自修科目,指導學習《古文辭類纂》《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等古文,為他日後成為國學大師,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在父親的嚴加管教下,錢鐘書慢慢改掉壞習氣,恢復了聰穎好學的本性。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青年的錢鐘書與楊綏

錢鐘書才思敏捷,只要靜心研習,幾乎過目成誦。因此恃才放曠,錢鐘書常信口開河評論古今人物。錢基博便在他10歲時,為他改字“默存”,告誡他少說多做,以防口生禍端。

錢鐘書學習父親的文風寫文章,在輔仁中學時漸漸展露其文學才情,別出心裁,在古文中鑲入駢詞儷句,翻新出奇且辭藻華美,令人驚喜。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錢鐘書的書法作品

1929年錢鐘書考入清華大學,錢基博常寫信給兒子:「做仁人君子,比當名士更重要。」讓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入校不久,錢鐘書就因超高的國文、英文水平名震校園。錢基博信中說:「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驕傲之於,不忘提醒錢鐘書為人之本。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青年時期的錢鐘書夫婦

1938年秋,學成歸國的錢鐘書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隔年轉赴國立師範學院擔任英文系主任,父親錢基博時任國立師範學院國文系主任。

錢鐘書知識淵博,授課幽默風趣,很快在學生間引起轟動。錢基博的課本來就講得好,現在父子同台更加引人注目,隨即成為校園的熱門人物。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伏案寫的錢鐘書

校刊有文章描述:“父子在學校讀書講學,相互競賽,傳為美談。入夜,二人書房燈火相映,讀書瑯瑯,長明不熄,引得夜歸人駐足觀嘆。”

身為父親,錢基博的愛是厚重深沉的,不善表達,而是默默地將自己的愛付諸行動。作為榜樣,在錢鐘書的人生旅途上,父親的影響力伴隨始終。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錢鐘書與楊綿夫婦

NO.3

林至誠& 林語堂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林志誠及家人合影

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林語堂可謂聲震海外。他不僅學貫中西,更以幽默筆調寫出無數文學經典。曾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並足見其在文壇地位。

不少成功人士的成就,皆與童年的啟蒙教育息息相關。而父親往往扮演孩子教育的重要角色,林語堂能成才,與擁有好父親有極大的關係。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青年時期的林語堂與廖翠鳳

林語堂之父林至誠自幼父親離家,早早擔負起家庭重擔。生活的艱辛讓他深感文化的重要性,利用業餘時間努力學習,很快就掌握了讀寫能力。

林至誠生活的時代,正值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傳教士深入鄉裡,林至誠和母親加入Church,後繼續深造,成為頗有名望的牧師。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林至誠善於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講解《聖經》,越來越多人被吸引,開始接受信仰。

林至誠對弱勢群體充滿憐愛,常常無償幫助生活困難者。同時他極富正義感,每每遇到不公,都會挺身而出。這不僅為林語堂樹立了榜樣,也使其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品質。林語堂悲天憫人的性格,與父親的影響密不可分。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海外留學期間的林語堂

林至誠還具有當時鄉下人欠缺的、放眼世界的眼光。他不僅關注靈魂,更重視教育。認為只有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1887年,林至誠在坂仔建立當地最早的西式學堂“銘新小學”,開風氣之先引入新式教育。林語堂與許多當地的孩子,都是在此接受先進的小學教育,對日後成長產生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林至誠也教孩子念詩歌、經書和古文,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從不曾將個人意志強加在孩子之上。他給每個孩子都分配家庭工作,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習慣,以及獨立生存的能力。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林語堂與三個女兒在紐約

為了讓孩子讀書,林至誠不惜省吃儉用,變賣家產,為林語堂募款。正是在父親的支持下,林語堂走出鄉下,遠赴上海乃至歐美深造。終成學貫中西、博學多聞的一代鴻儒。

林語堂在聖約翰大學依舊不斷領受著來自父親的影響,逐漸懂得:學問的實質是在於本身,必須出自內心。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在生活上,身為一家之長,林至誠並未用傳統的「父為子綱」的教條壓迫孩子,而是平等地與子女交流和生活,用各種有趣的笑話逗他們開心。

林至誠的樂觀性格,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都充滿了「幽默」的特質。在充滿歡笑的家庭氛圍下,自然塑造了林語堂日後樂觀而幽默的個性。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曾有說法認為:中國現代學者裡,胡適是最可敬的,魯迅是最可佩的,而最可愛的,則非林語堂莫屬。

在性格上,林語堂從沒有天之驕子的乖戾,而是為後世貢獻了無數的“快樂哲學”,教國人如何活出滋味,用智慧的方式發掘生活中的樂趣。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林至誠一生默默無聞,在偏遠鄉鎮奉獻一生。但他是一位好父親,透過言教成為林語堂的啟蒙老師。

縱觀林語堂的一生,林父對其信仰追求,和人格塑造影響深遠。不但培養了林語堂的人品性格,更給了他胸懷世界的心靈。

正是受父親林至誠的影響,最終林語堂得以「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由此,林語堂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林語堂夫婦歸國在機場,1966

可見,偉大的父愛,能改變孩子的一生。當你感到黑暗時,父愛可能是一盞照明的燈。當你正在奮鬥時,父愛可能是一股精神支柱。當你獲得成功時,父愛可能是一枚愛心警鐘。

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壞榜樣,全都表現在言語之間,行動之中。它能建立或被拆毀。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華客|新聞與歷史: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