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影響幾億人,養老金三個月後即將發生巨變

6月17日人社社發了通知,今年退休金調漲3%。

嗯,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年輕人就羨慕了。

但大家沒注意到,還有一個比上調3點的退休金影響更巨大的事,三個月後即將發生。

這就是體制內外的退休金並軌!

按照計劃,今年10月就要並軌。

這個事的背景,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這兩個類型的主體,退休金有兩種交法。

企業職工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由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養老保險費,到齡辦理退休後就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養老金主要來自社保基金。

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參加的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仍沿用傳統的財政供給制,到齡退休後按月領取退休費,退休費由國家財政負擔。

這兩種交法,直接結果就是退休金差距太大。

說穿了,就是退休金替代率這個指標太低,企業職工的養老替代率只有40%多,而體制內的退休金替代率則在80%-90%。同等繳納情況下,機關退休人員退休金可以比企業退休高2-3倍。

都是乾一輩子,最後差這麼多,一定有人覺得不公平。

那怎麼辦?並軌。

開始並軌的時間是2014年,當時國務院發文,《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要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開始繳納社會保險(含養老保險)費用,建立與企業職​​工一致的養老制度。

但是,這事不好弄,畢竟涉及個人退休待遇,處理不好,影響群體太廣。

所以,當時設定了並軌的過度期:十年。

這十年,其實主要解決三類人的退休金問題:老人、中人、新人。

「老人」指的是2014年10月之前退休的人,他們的養老待遇不受任何影響,還按照之前的辦法發放退休金。

「新人」指的是2014年10月之後參加工作的人,這些年輕人將完全按照新辦法發放退休金,沒有對比,基本上沒有影響。

最麻煩的是“中人”,指的是2014年9月30日前參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之後退休的人員,這群人的處境就相對尷尬。妥善處理他們的退休金,很有必要。

國家想的辦法,蠻合理:就高不就低,當新辦法待遇高於老辦法待遇標準的,其差額會逐年遞增發放:

2015年退休的人員,發放超出部分的10%;

2016年退休的人員,發放超出部分的20%;

2017年退休的人員,發放超出部分的30%;

依此類推,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退休的人員發放超出部分的100%。

舉個例子,老李按照老辦法計算的退休金是5000,新辦法計算的退休金是6000,那麼如果老王在2023年12月退休,那麼其收到的退休金為5000+(6000-5000 )*90%,即5,900元,而2024年12月退休的老王,可以收到6,000元退休金。

影響幾億人,退休金三個月後即將發生巨變

國家費了這麼大的勁,十年過渡期,總算把並軌方案推進完成。

不過客觀說,體制內還是比體制外拿的錢多,這個趨勢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為什麼?

首先,民營、私營的退休金很多都是按照最低標準來繳納,尤其是一些小微企業,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體制內的養老金,大都是按照實際工資足額繳納。

其次,機關事業退休金改革之後,為了確保退休待遇不下降,當時的文件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應為其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單位按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 %繳費,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的4%繳費。

所以,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屬於強制性,依照人社部在2019年的數據,當年中國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覆蓋率已經高達82%。

但是,企業的職業年金不強制,覆蓋率還不到10%,且主要集中於國企和央企,絕大多數普通私企職工無法享有企業年金。

結果就是,大多數企業退休員工,還是沒有體制內人員退休金高。

這是歷史問題,歷史嘛,只能慢慢解決。

華客|新聞與歷史:影響幾億人,養老金三個月後即將發生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