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到底戴不戴口罩?美國華人麵臨兩難選擇

現在,在中國以外的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病例數及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中國國內。中國的疫情似乎在眼下已得到一定的控製,但歐洲卻成了重災區,而且病毒一步步逼近美國,來勢洶洶。新冠病毒疫情已不光是一個“中國問題”了,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全球性問題。然而,在西方的亞裔群體卻頻頻遭遇跟病毒有關的種族歧視,這又是為什麽呢?身為美國華人,我們又應該如何在這場災難中對應這個新的挑戰呢?

美國這個文化多元化的社會其實跟很多國家一樣,仇外心裏、種族歧視等問題會時有發生,
一旦有個什麽危機,這種情況就更容易暴發出來。隨著新冠病毒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肆虐,我發現疫情恐慌症在美國各地蔓延,並因中美外交糾紛而加劇。

記得早在2月初,上高二的女兒就一臉不高興地回到家。她說學校的一位女同學問她家裏是否有從武漢過來的親朋好友。女兒被問得很不舒服,
因為本來她上的那所馬裏蘭州高中亞裔學生隻有十幾個,突然被同學問到這個問題,越發讓她感覺自己不被接受,等於是遭受了一次變相的歧視。因為不想突出自己,女兒並沒有生氣,隻是一笑置之。她婉轉地解釋說,我們原來的家在北京,離著武漢好遠好遠的。

女兒的這種在非常時期不願引人注目的反應,在我的華人朋友圈似乎相當普遍
。我在弗吉尼亞州的朋友章紅就跟我說過,自從這次疫情被世衛公布後,她的幾個中國朋友就非常焦慮,一定要他們的孩子戴了口罩再上學校,但都被孩子拒絕了。孩子說在學校沒有一個人戴口罩,他們不想讓自己顯得不合群。章太太說她的一個住在加拿大的中國朋友就是因為逼著兒子戴上口罩,惹來同學的謾罵。
同學們對她兒子說,“你快滾回中國去吧。”

我的很多華裔朋友們都認為,這場災難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陰影。因為中美在衛生文化上有一定的差異,不少華裔開始對出門究竟應不應該戴口罩產生了疑問。更可怕的是,在最近幾周美國各地不斷出現針對亞裔的仇恨事件,有些還導致了肢體衝突。這讓不少亞裔美國人在承受病毒傳播恐懼心理的同時,還遭受了種族歧視威脅或各種社會壓力的雙重打擊。

其實,網上早就有了因新冠病毒導致的歧視事件。比如,有一個是在2月初的紐約地鐵站,一名戴著口罩的亞裔女性被一名男性追打的視頻。還有,住在西雅圖的一名8歲韓美混血兒童因為戴口罩,被Costco超市的一名員工轟趕,還追問孩子的家長他們是否從武漢過來的。但也有部分華裔或亞裔美國人在沒戴口罩的情況下也遭受到了排擠甚至攻擊。
比如2月中旬在加州的聖費爾南多山穀,一名16歲的亞裔男孩在他的高中學校遭到言語淩霸和毆打,還被指感染了新冠病毒。

歧視的趨勢並沒有因為疫情的轉移得到改善,反有可能在美國因疫情的擴大有越演越甚的勁頭,尤其在亞裔人口較為密集的大都市裏。在3月11日有報道說,一名韓國女學生在紐約西34街被另一名女子在她臉上擊了一拳,還被追問為什麽她沒戴上口罩。攻擊者還說“你們亞洲人都有新冠肺炎病毒”。

然而,美國在新冠肺炎應對不力的情況下,特朗普、國務卿龐皮歐(Mike Pompeo)、與共和黨不少議員以及右派媒體福克斯新聞(Fox
News)不斷用模式化的言辭來描述病毒,如“中國病毒”等,並把疫情問題推到華人身上,可能也是企圖用這種方式來轉移目標。這些說法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中國政府、亞裔美國人和美國各階層的有識之士紛紛予以譴責。

更可怕的是, 據報道,在對疫情的蔓延及種族歧視事件過分恐懼心理的驅使下,洛杉磯附近一部分亞裔美國人還突然去買槍支。

為了維護華裔美國人的權益,美國華人聯合會 (United Chinese Americans,
簡稱UCA)於3月12日發表聲明,要求美國媒體及公眾人物避免使用有傷害性的言辭,包括像“中國病毒”、“武漢病毒”、“亞洲病毒”這類字眼來形容新冠肺炎。UCA的聲明還說,這種用辭很可能會引發更多對亞裔群體的仇恨言辭或暴力行為。

現在在華人日常生活中最顯明、最有代表性的問題是,美國社會對公眾場所戴口罩的忌諱與恐懼。中美兩國在應否戴口罩出門這個問題上,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

這次疫情中,中國官方的指令是,出門一定要戴上口罩。戴口罩本來就是亞洲人自我防範的慣用措施,尤其是自2003年的非典以來,一有個什麽流感或瘟疫,大家都會馬上戴上口罩。可在美國這樣不行。你戴上口罩常常會遭到其他人的白眼。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CDC)的建議是,除了醫務人員,隻有在你得了病或在醫生的指引下才需要戴口罩。美國醫療總監(Surgeon
General)與CDC一直呼籲,民眾在沒得病的情況下不要戴口罩。

而且美國人的常識是,得了病就該好好在家呆著,不能滿街亂跑,把病毒傳播給別人。所以一戴上口罩就更容易產生誤會。

因為擔心遭到歧視甚至被攻擊,很多華人覺得,最好別戴——除非他們身在華裔人較多的地方,像唐人街之類。近日,盡管美國的感染病例數字開始迅速增長,據我所觀察,戴上口罩出行的人並未增加很多,包括我周邊亞裔朋友當中。

當然,出行的人本來就少多了。另外,美國的各個藥房和超市都已經無法再找著口罩了。而這背後部分原因是因為在1月前後,有不少美國華裔團體為了幫助湖北人解決“買口罩難”的問題,買了數以萬計的口罩送回中國。也有一些網上商店把部分口罩與消毒液壟斷了,從中牟利。當然囤貨的不光是亞裔,但戴口罩似乎還是以亞裔為主。所以為了不想被人另眼相待,很多亞裔雖然家裏有口罩,但還是選擇了不戴口罩出門。

總之,病毒相關的各種新聞讓華裔和亞裔美國人在心理上都承擔著很大的壓力。

在波士頓麻省總醫院跨文化學生情緒健康中心(Center for Cross-Cultural Student Emotional
Wellness)任國籍外聯部主任的張曉喬女士說,在美國的一些大學裏雖然亞洲學生人數不少,但在大街上他們還是不想引人注目,所以不太敢戴口罩,“因為他們怕在微信或其他媒體上看到的一些因為戴口罩所引發的種族仇恨行為會同樣發生在自己身上。”

雖然提高警惕保護自己並沒有錯,卻會遇到麻煩。張曉喬還說,她幾天前跟一位中國朋友一起去波士頓近郊的一家Costco超市買東西。她平常不怎麽敢戴口罩,但那天在朋友的陪同下兩個人都戴上了。雖然店裏的員工都對她們很客氣,可是有一對美國夫婦卻互相對著說:“你看看這些病人。你們要是得了病就應該離我們遠一點。”聽了這對夫婦的話,張女士說她很不自在了。至於未來,她也不確定會不會戴口罩。 

口罩究竟該不該戴、它能否有效防止病毒的傳播,就連華人醫學界裏也是意見各異。曾多年在中國科學院及紐約州的康奈爾大學專門研究病毒的李保羅就一直不主張戴口罩。他說,口罩是不可能阻擋所有病毒的,而且它很容易給我們一個錯誤的安全感,讓我們疏於其他防範措施,特別是勤洗手。

為了幫助減輕大家的恐懼心理,李保羅說他還曾發微信給華人朋友,勸大家不要戴口罩出門,以防造成誤會發生意外。然而,他的建議並沒有得到良好的回應,有些人甚至指他在過份地迎合美國白人的心理。他們強調,我們為什麽不能讓美國人也學學亞洲人戴口罩的好習慣?這讓李先生感覺十分無奈。

有華裔專家指出,
美國的醫生和CDC再三強調無需戴口罩的另一個理由,可能是出於供量不足的問題。耶魯大學公共衛生與經濟學院助理教授陳希博士認為,戴上醫用的口罩,還是可以起到一定防範作用的。
“但如果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想戴上口罩,那麽我們至少每天需要三億個口罩。在今天美國的市場裏,這根本是個不可能滿足的數量,”他在接受《日經亞洲評論》采訪時說。

在得州休士頓創辦了一家名為Flow of Light診所的施慧倫醫生也認為,戴口罩的確更保險。持有梅奧診所(Mayo Clinic)
醫學學院博士學位的施醫生說,在病毒來源不明而感染力超強,而且還有不少是無症狀傳播者,加上現在就連潛伏期究竟有多長都還沒弄明白的前提下,為什麽我們就不可以戴口罩自我保護呢?她還指出,從剛開始到現在,美國衛生部門、各大機場等對病毒的控製就不夠嚴謹。

不過,在個人自我保護這方麵,施女士也有一定的顧慮。作為華裔,究竟我們應否戴口罩來自我保護,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我們很多人本能地想戴上口罩,可是戴上口罩出門在美國就等於自我宣傳“我是個帶菌者”,她說。

在麻省總醫院跨文化學生情緒健康中心任執行主任的陳誌佳醫生看來,病毒傳播恐懼症引來的最大種族歧視受害者是亞裔兒童或青少年,尤其是在初中或高中。不過他認為我們不必過分憂慮或悲觀,而是應設法放下我們的恐懼心理。

陳醫生說,首先我們要分辨什麽是我們可以改變的,什麽是我們無法控製的。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疫情,那麽我們就應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幫助自己和家人認識病毒和搞好個人衛生上,比如勤洗手和多消毒。如看到有種族歧視行為的時候,他說,不要袖手旁觀,而是要主動報警或及時投訴。

那麽,我們應不應該戴口罩這個問題,
陳醫生認為在種族歧視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可能不戴會更好。不過現在很多州政府都出台了社會疏遠政策,所以最好的對策就是盡量少出門。

至於我家該怎麽辦,在聽取朋友和幾個專家的建議下,我大概也有了個心理準備。首先我家不存在戴不戴口罩這個矛盾,
因為家裏根本沒有口罩。我們也會盡量減少外出的活動,取而代之的將是跟孩子更多在家交流。女兒學校決定給他們放假兩周,這突如其來的假期雖然讓我有點吃驚,但女兒一直因為準備美國的高考常常睡不好覺,她要是能利用這段時間好好休息,或許也是一件好事。

另外,我會多關注主流媒體的報道,積極了解疫情的新發展。那些通過社交媒體傳播過來的特別聳人聽聞的報道,我就不想多看了。我更想為撲滅種族歧視這方麵做點什麽。我想在目前這種非常時期,可能以鎮定、自信、不驚不慌的態度來處事,或許是對仇外心理最好的一劑解藥。
因為我們越驚慌,越容易讓一些有意找茬的人來非難一些跟他們看起來不一樣的群體。

華客網:到底戴不戴口罩?美國華人麵臨兩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