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池莉:人類欺騙自己,終會付出代價(圖)

池莉:人類欺騙自己,終會付出代價
2016年,一位老者正在武昌江灘放風箏。/圖蟲創意

23年前,做過3年流行病防治醫生的池莉,將自己行醫生涯中的擔憂寫入小說《霍亂之亂》。這部小說似乎與新冠肺炎疫情仍舊持續的當下產生某種難以言說的呼應。池莉則認為,關於這次疫情的總結與反思,現在還為時過早。

“霍亂發生的那一天沒有一點預兆。天氣非常悶熱,閃電在遙遠的雲層裏跳動,有走暴跡象。走暴不是預兆,在我們這個城市,夏天的走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是作家池莉創作的小說《霍亂之亂》的開頭。

《霍亂之亂》寫於1997年。做過三年流行病防治醫生的池莉,將自己行醫生涯中的擔憂寫入書中:“人類盡可以忽視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會忽視人類。我們欺騙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時隔23年,這部小說似乎與新冠肺炎疫情仍舊持續的當下產生了某種難以言說的呼應。

疫情發生後,池莉在自己的生活小區微信群發出《給物業與業主的6條建議》,建議大家管住雙腿,共同努力。她不止一次在媒體上表示“隔離就是戰爭”,甚至“懇求武漢市民:宅在家就是在保衛生命”。作為曾經的流行病醫生,她清楚地知道“‘早隔離’,對於阻斷烈性傳染病,至關重要”。

在《第28天隔離了,這個時刻!》一文中,池莉提到,“這個時刻,理性冷靜是我們的力量,勇敢頑強是我們的必須”,“這個時刻,當我們看見小女孩子的母親被病毒奪去了生命,小女孩子追在後麵哭嚎,這也不再是世間一般的生離死別,而是需要我們第一時間衝上去,摟過小孩子,為她戴上口罩,盡快哄住她的嚎啕大哭,以免病毒趁機潛入她敞開的咽喉與肺髒;這個時刻,我們就是小女孩的母親,而不僅僅隻是拍視頻的看客”。

冷靜文字的背後,是這位“漢派作家”對武漢這座城市的深刻情感。池莉說自己與武漢是狗與狗窩的關係:

 

“無論我經常跑出去和跑多遠,我都要回來;回來嗅嗅,是無比熟悉的氣味,在窩裏扒拉扒拉,很快就香甜入睡,連睡夢都充滿寫作激情。”

池莉:人類欺騙自己,終會付出代價

武漢的春天已經到了。/圖蟲創意

池莉的文字雖然帶著熱鬧的煙火氣,她本人卻素來喜靜。多年來,她遠離文壇,一度自己種菜,渴望閑雲野鶴式的日常。她愛大自然勝過一切。一盆銀邊吊蘭,30多年來,跟隨她屢次搬家。

當年她在上海寫長篇小說《所以》,“一待幾個月,漢滬之間火車往返,單程19個小時,我抱一盆吊蘭坐火車,人都看著笑”。

在《千萬不要辜負我們這個時代的草》一文中,池莉更是將自己對自然的情感寫得淋漓盡致:

 

“我們這個時代田野森林消滅得太多了,糧食不夠了,氧氣難以為繼,水泥鋼筋無疑是鳥不生蛋的窮山惡水。別忘了,這個地球上,草的強大,是無與倫比的,人類算什麽東西。金字塔聳起之前,野草已經覆蓋地表。帝王將相輝煌之前與覆滅之後,鳥兒都在樹上鶯歌燕舞。如果說我們這個時代不能夠辜負什麽,那一定首先就是不能辜負我們這個時代的草。”

疫情過後,池莉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奔出戶外,“走進大自然,來一次遠足吧”。

《新周刊》:1997年你創作的中篇小說《霍亂之亂》,已經提到流行病的厲害之處:“人類盡可以忽視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會忽視人類,我們欺騙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當時創作小說的緣起是什麽?

池莉:緣起就是你引用的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聯係今天的這場疫情現狀,你不覺得這就是我寫《霍亂之亂》的緣起且觸目驚心嗎?

《新周刊》:很多人在《霍亂之亂》中讀出,疫情暴發往往在於忽視與欺騙。

池莉:讀者看出什麽,我都同意,顯然讀者比我聰明得多。

《新周刊》:你怎麽看待這部小說和你要表達的價值觀?

池莉:生命第一!人的生命價值應該高於一切。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人命關天”。

《新周刊》: 《霍亂之亂》後你有沒有創作過其他與醫學相關的作品?從醫經曆對你的創作以及認識生活本相,是否有影響?

池莉:我的多部小說都與醫學有關聯,有的是故事背景,有的是人物關係,有的則是小說發生的場景,比如我中篇小說《看麥娘》、短篇小說《猜猜菜譜和砒霜到底是做什麽用的》等,都與醫學有千絲萬縷聯係。

從醫經曆肯定對我的寫作視角至關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更何況我家族的母係這邊,祖輩就從醫,我是在疾病與藥物的氣息中長大的。

《新周刊》:作為流行病防治醫生,以你切身的工作體會來看,多年前人們對於流行病的態度是怎樣的?是低估,還是恐懼?

池莉:低估和恐懼都有。多年前如此,多年後還是如此。恐懼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低估則是愚蠢無知狂妄造成的。

池莉:人類欺騙自己,終會付出代價
1919年,台北,等待打霍亂預防針的人群。圖/Formosa Vintage Museum

《新周刊》:麵對這次疫情,你多次呼籲隔離,幾乎呼籲到聲嘶力竭。距離你寫成《霍亂之亂》已經過去多年,你覺得人們對於傳染病的認識或者警惕之心是否有進步?

池莉:我多次呼籲是盡我一己之力。諺語說“好了傷疤忘了疼”,其實事實上,人們的狀態是“傷口未愈已忘疼”。

《新周刊》:你在文章中寫到,“這個時刻,理性冷靜是我們的力量,勇敢頑強是我們的必須,克服畏懼,迎接曙光”。在你看來,麵對疫情,何為理性冷靜,具體可表現為什麽?什麽又是真正的勇敢頑強?

池莉:對不起,我文章的原話是:“這個時刻,心神穩定是我們的拯救,理性冷靜是我們的力量,勇敢頑強是我們的必須,咬牙挺住是我們的本分。這個時刻,我們必須忍住悲傷,克服畏懼,去迎希望窗外的希望。”

那麽,我的這段原話,應該就回答了你的問題。烈性傳染病就是洪水猛獸,與洪水猛獸搏鬥,不可驚慌失措,不可抱有僥幸心理,不可隱瞞、欺騙和搪塞,應該在發現疫情的第一時間遵照傳染病防治法一條一條地努力去做,盡快去做,盡力去做——這三個做,是需要高度理性冷靜的。

同時也需要真正的勇敢頑強,比如臨床已經在承受成千上萬病人的壓力,也就是說疫情已經呈現暴發態勢,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也要克服天大的困難,堅持去做傳播途徑的調查,堅持去找傳染源,堅持去做流行病學分析,做到這三個堅持,才是真正的勇敢頑強。

《新周刊》:在這場疫情中,你第一時間給自己的小區物業和業主們提出六大建議,同時成為一名普通義工。物業以及鄰裏是否順利接受了你的建議?

池莉:我不算什麽義工。在自己居住的小區、在群裏提一些建議,是自己自然應該做的事情。即便是這樣一些呼籲與建議,做起來也是很困難的。

我們的人群是一盤散沙,平時又完全缺乏基本衛生教育與禮貌素養,比如:打噴嚏要用自己的肘彎掩住口鼻,咳嗽要手掩和避人,在人群中不要高聲喧嘩口沫飛濺,等等之類。國人是不管不顧的。

更加上對瘟疫一無所知,對突然瘟疫暴發主要是害怕與驚恐,群裏七嘴八舌,一旦隔離涉及到自家利益,誰都不聽誰的。我關於隔離的呼籲很不順利。後來疫情節節攀升,政府發了文件,采取了強製措施,隔離這才開始推行。

池莉:人類欺騙自己,終會付出代價
基本的衛生教育與禮貌素養仍需要不斷呼籲。/圖蟲創意

《新周刊》
:你在作品裏寫,武漢這地方就是這麽江湖,散漫,任性,俠義,火氣大,兵氣重,五湖四海,千人千麵,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這些詞,是不是仍可代表你心中的武漢?

池莉:我已經寫了武漢文化的一些基本和根本特性,現在當然也還是這樣的特性。

《新周刊》:通過這次疫情,你對武漢和武漢人是否有新看法?

池莉:疫情還遠遠沒有結束,我還遠遠沒有通過這場疫情,至於新看法,也應該還沒有產生,或者說應該沒有什麽新看法。當有些文化性格已成經典表述,其他就畫蛇添足了。

《新周刊》:在《熬至滴水成珠》中,你說17歲的時候深信自己能夠“解放全人類”;27歲的時候有一點不相信了,但是還相信“解放全人類”至少是一個豪言壯語;45歲左右,清楚地知道“解放全人類”僅僅是一個中國式口號。你現在更多相信的是什麽?

池莉:現在我不相信什麽或者不會貿然相信什麽,現在我成熟為一個懷疑論者。

《新周刊》:如果不是這次疫情,你平時的生活是怎樣的?或者說,你理想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池莉:我倒是希望自己能夠閑雲野鶴,那的確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我從來沒有閑雲野鶴過,在當今世上生活環境裏,怎麽可能閑雲野鶴呢?遠離文壇熱鬧僅僅隻是個人性格而已。離得開樹,離不開風。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新周刊》:你為什麽喜歡自己種菜?你說如果我們這個時代不能夠辜負什麽,那一定首先就是不能辜負我們這個時代的草。這是你對自然的一種偏愛嗎?

池莉:我愛大自然勝過一切。所謂草,就是植物的代稱。喜歡種菜,就是熱愛的表達。

《新周刊》:你說自己天生不具備兼濟天下的豪情,但無論是這次為疫情大聲疾呼,還是你之前在一些文章裏提到的,遇到一些蒙哄大眾或者投機取巧行為時,你都會為大眾鳴不平。你覺得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池莉:我怎麽知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又沒有一雙他者的眼睛看見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的人。我做我自己能夠做到的事。

《新周刊》:如果疫情結束了,城市解封了,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麽?

池莉:還是一如既往,做我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想第一件事情應該就是奔出戶外,走進大自然,來一次遠足吧。

采訪 | 羅嶼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559期

 

   

 

 

 

 

 

 

華客網:池莉:人類欺騙自己,終會付出代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