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人的有色眼鏡:從一則“假新聞”談起(圖)

 ae5b3b400140L2buTtaO

1

一早看到這樣一篇《美國國會通過陸羽法案認定茶聖陸羽為美國國父》,言之鑿鑿地宣稱:美國東部時間3月31日周二晚21:04:01(北京時間4月1日周三上午9:04:01),美國眾議院以469票讚成、1票反對的結果投票通過了《陸羽美利堅合眾國曆史地位認定法案》(簡稱陸羽法案),將中國茶聖陸羽認定為美國國父。

文中其實已經埋下了至少五處梗,暗示這是一個愚人節玩笑:

北京時間是4月1日;

既然這是北京時間4月1日早晨9:04才通過的,那麽3月31日晚間怎麽可能提早12小時得知,還讓你們看到;

文中的白宮發言人斯比克菲克遜(Speaker Fiction),英文直譯是發言人虛構;

提出這一法案的美國參議院臨時議長坦普拉裏先生(Mr. Temporary),英文就是指臨時,美國恐怕也沒有這樣一個姓;

末尾提到的所謂知名經濟學家塞雷斯納森博士(Dr. Serious Nonsense),其姓名直譯就是嚴肅的胡說八道。

如果隻是這樣,那也就是個笑談罷了,真正有意思的,是在評論區。點讚最高的三條評論是這樣:

ae5b3b400148GZRq8aJr

類似的還有許許多多,要麽大喜美國終於低頭服軟認祖歸宗,要麽遺憾中國自己反倒不夠重視,還有要求國人提高警惕以免美國此舉有詐,還有人說有這心思不如防控好新冠,可說滿屏的陰謀論。直到20條之後,才有人懷疑這是不是愚人節玩笑。

作為一篇10萬+的文章,這樣的人群反應大概在中國也有一定代表性。當然,這肯定也與關注公眾號的群體本身有關,但我在意的也不是這個樣本一絲不差地代表了中國,而是說,這樣的評論、點讚,至少確實很能折射出我們這個社會的潛在心理。

很多人都清楚,現在網上的信息魚龍混雜,不可盡信。但中國人其實仍然是挺相信媒體信息的,或說尚不習慣真假難辨的眾聲喧嘩環境,加上愚人節對很多國人來說也還是個洋節,更缺乏心理防範,以至於還是一腳踏進了陷阱。但正因此,這種不加防範自然表露的下意識反應,才是最真實的社會心態

ae5b3b400158X9mgkWAg

2

人們為什麽不加反思地相信了這個愚人節玩笑?這恐怕並不是因為他們多愚蠢,而是因為文中的信息剛好迎合了他們原有的信念。如果一個消息你早就在期待之中,那麽第一反應自然很容易相信因為你太願意相信這是真的了

2017年爆出的山東萊陽神童造假事件,事後證明14歲的初中生李向楠被麻省理工錄取一事並不屬實,但當地教育局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最初卻宣稱此事千真萬確、為萊陽爭了光。因為這樣的好事,幾乎很難抵抗誘惑不去相信它。

2013年2月,隕石襲擊俄羅斯烏拉爾地區,響聲震動附近8個城鎮,很多人的以為爆發了戰爭,其中一個老婦說:我第一反應想:美國佬終於打過來了!如果你一直在擔心一件事,那麽當有什麽異常情況發生時,勢必也會先往自己日夜憂慮的那件事上去聯想。

這是人所難免的,就像博爾熱所說的:除了自身的專長之外,不輕信的人是不存在的。其實,昨天我自己也差點信了一個愚人節玩笑:

在昨天的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總結會上,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向來浙江考察的(不能提)當場表態,為刺激浙江的經濟發展,提振全省人民抗擊疫情的信心和決心,浙江省委省政府經研究決定,將在全省範內以每人5000元的標準發放疫情補貼,具體額度全省各地可依據本地實際自行浮動。目前,省會杭州市已率先作出決定,每個杭州市民可望領到8000元的疫情補貼。(浙江日報記者田君)

當時我還轉發了出去,有人問及信息源,自己搜了下,才蹊蹺地發現這麽大的新聞,居然查不到來源。事後一想,為什麽我第一反應會相信?一是因為在群裏發這條信息的是一位旅德經濟學者,我沒懷疑這個信息源;第二點更為根本:我一直覺得浙江是這次疫情精細防控、複工複產做得最好的,因而下意識地覺得,別省也罷了,如果是浙江,那是很有可能的。

事實上,我對陸羽法案那條的懷疑,也不是因為發現了文中的五處疑點,而是看到大標題,我就本能地覺得這不可信,正因此,我閱讀時才有意識地尋找證據其中第三、四兩處,甚至是我讀了第二遍時才發現的。

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可能是錯的,因為那沉澱了太多我們不自覺的常識性偏見或誤解,以至於我們來不及自我質疑就已陷入輕信。就此而言,誤導我們的並不是愚人節玩笑,而是我們自己

ae5b3b400174b9IOZuXC

3

這裏值得警惕的,不隻是信息甄別,還包含我們如何認知外界。

因為疫情,我的很多朋友群裏都吵翻了天。有一天,有幾位激烈抨擊海外對中國抗疫抹黑,覺得他們的報道都不客觀,另一位冷不丁說了一句:看你怎麽挑信息了。要是把中文互聯網上對海外的帖子都翻譯出來,恐怕能氣炸地球上每一個國家。

在美國這邊,對總統川普在疫情中的表現,也兩極分化。雖然大體平穩,但顯而易見的是,共和黨的支持者讚賞川普,而民主黨的支持者則對川普各種看不慣。日前看到國內一篇文章,對川普也不吝讚詞:

這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子每一天都戰鬥在自己的一線戰場,深夜剛回家,淩晨又出門,在所有公開場所從來不戴口罩,更別提什麽N95了,一為國民樹信心,一為把口罩留給更需要它的醫務人員。僅這一點,全球幾個國家的領導人能做到?

說實話,這哪裏是川普?這簡直是美國當代大禹。

我並不是否認川普的付出,但我感興趣的,是人們在評價表現時,注重的是哪些維度。此時,我們所看重的,往往不自覺地都是我們原先就熟知的理念。因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我們很容易戴著自己文化中的有色眼鏡去看待、評價國外事物。

三好將夫在《日美文化衝突》一書中曾提到,1860年日本使團乘坐鹹臨丸第一次橫渡太平洋訪美,入境不久,加州州長約翰G.唐尼因偶然順路,走訪了賓館中的日本使團,這些日本人幾乎拒絕相信,這樣一位不帶任何隨從,完全是平常人模樣的來者,居然會是這裏稱之為州的有著大片領地的大名。在華盛頓參觀美國國會時,日本人覺得場麵之嘈雜讓他們想到日本橋上的魚市,他們對此非常不適,因為在日本,堅持一種觀點,就如同表達一個人的真實感情一樣,被看做是破壞了具有內聚力的社會秩序

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樣的事也屢見不鮮。1866年斌椿使團是中國第一個出訪西歐的外交使團,可算是真正開眼看世界了。可是尹德翔在《東海西海之間》一書中研究了斌椿等晚清外交使節的日記後發現,斌椿以審美的眼光打量西方事物,看到的卻主要是中國式的美,麵對西方的物質發達,斌椿一方麵感到震驚,豔羨,積極享受,另一方麵,卻堅定認為中國聖教之優越,遠非西方之繁華可比。這種表現,實際是一種心理區格化的結果。

這並不隻是斌椿如此,事實上,大量去往海外的中國人,仍然丟不下中國的有色眼鏡,他們在驚詫、觀看、接納西方新事物時,完全是從自己已有的認知框架出發、並將新事物與舊框架相容的。在晚清外交官誌剛眼裏,西方文明的優劣,其評判標準是中國文明的框架:西方人的人文成就,不過是行了中國的古之道;中國從西方那裏找優點,也隻是是禮失求諸野。

平心而論,這絕不隻是中國人如此,美國人也常被嘲諷為誤以為外國就隻是說外語的美國人居住的地方,無知地以為外國人和自己沒什麽差別,社會學家Edward
Hall在其名著《無聲的語言》(1973)一開頭就說,美國花了那麽多錢的對外援助之所以失敗,很大原因是因為事事總依照美國為標準,潛意識裏將外國人都看作是未開化的美國人。

誤會、曲解或許在所難免,但如果我們普遍地對外部信息存在誤判,到頭來隻怕吃苦頭的還是我們自己。今年是鴉片戰爭180周年了,我們需要第二次開眼看世界但這不隻是走出去、引進來的那種看世界,還應當是通過世界的透鏡看中國,說到底,開眼看世界,最終是為了認清我們自己

× 

華客網:中國人的有色眼鏡:從一則“假新聞”談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