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美學者研究報告:疫情中的中國基本不會出現糧荒

自由亞洲電台製圖

自由亞洲電台製圖
 

受新冠疫情影響,越南、俄羅斯、烏克蘭等主要糧食出口國近期宣布,他們將限製或禁止部分糧食出口。由於中國是全球的主要糧食消耗國和進口國之一,其糧食儲備近日引發輿論關注。不過,一名美國經濟學家表示,中國不大可能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

截至本周五,已有十六個國家做出了限製或禁止糧食出口的決定,包括越南、柬埔寨、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等等。

中國每年進口上億頓糧食,而其大豆的對外依存度更是超過了八成。中國政府半年前發布的一本關於糧食安全的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的糧食進口總量為11555萬噸,較1996年增長了近十倍。其中,大豆進口的占比超過四分之三。但報告提到,中國目前的穀物自給率超過95%,稻穀和小麥等糧食完全能夠自給自足。

盡管如此,在各國限製糧食出口的消息接連傳出後,還是有民眾擔心,中國可能會出現糧荒。中國“昆侖策網”本周轉發的一篇文章就引述一位國內學者說,如果中國不能在三個月內把所有荒地耕種起來,將有數億人餓死。

經濟學家:中國不大可能出現糧食問題

不過,長期研究中國農村問題的美國三一學院經濟係終身教授文貫中周五對本台表示,中國目前的產糧結構意味著,近期國內不大可能出現糧荒。

“中國糧食的自給率差不多達到了八成多。當然中國也進口一些玉米之類的糧食,但是進口率隻有一成多。而且如果用口糧來計算,就是中國人每年消耗的糧食總量說,那就更少了。”

他補充說,隨著近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眾的肉類、蔬菜等非糧食食物的攝入明顯增加。雖然農民和農民工的糧食攝入量仍然較高,但中國目前所需的口糧最多隻占糧食總產量的三成左右。

文貫中說,由於中國民眾和養殖業對大豆和豆製品的消耗量很大,大豆占據了中國糧食進口的主導地位,其進口國主要包括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這也是為什麽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中方表示將大幅增加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而大豆顯然是主要對象。

他表示,隻要中國能夠確保大豆的正常供應,短期內應該就能避免糧食問題。

“美國隻要不把糧食出口武器化,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核心之一就是出口美國農產品,我認為中國(的糧食供應)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美專家:各國應在貿易政策上保持冷靜

疫情當下,各國開始限製糧食出口讓人們意識到,食物儲備不但是中國的熱門話題,更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高級研究員喬·格勞伯(Joe
Glauber)周五表示,與旱災等其它自然災害相比,新冠疫情對全球食物供應造成的影響有所不同。

他在華盛頓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舉辦的一場網絡會議上說,這場疫情給勞動力需求較高的蔬菜和乳製品等產業造成的衝擊很大,因為各國設立的入境限製導致不少外籍臨時工不能進入另一個國家工作。不但如此,疫情爆發迫使大量美國肉類加工廠近期停工,這也對食品供應造成明顯衝擊。

格勞伯強調,冷靜的貿易政策對確保近期全球食品的供應安全至關重要。

“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各國應避免製定敵對性貿易政策,因為它造成的問題可能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大家都需要坐下來,冷靜地應對當前的情況,而這可以通過完善市場信息來實現。”

他說,盡管目前美國食品供應總的來說仍然相當充足,但消費者卻時常會在超市裏遇到食物短缺的問題,這體現出了供應和需求的不匹配。他表示,在短期內盡快對供應鏈作出適當調整會是一大挑戰。

華客網:美學者研究報告:疫情中的中國基本不會出現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