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林小穀:中文互聯網是一座小小孤島

  da835e63c7ae6c16b2b5219b853251eb

這是一個很反直覺的事情:

雖然全球網民中19.3%是中文使用者,位居第二,僅次於英文使用者(25.2%),且中國還有大量諸如阿裏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數量僅次美國,在全球流量最大的50個網站中,中文網站占19席,也是僅次於美國,但是:中文網站在全球網站中的數量僅占1.3%,排名全球第10,數量遠低於英語網站,甚至低於俄語、土耳其語和波斯語等大家覺得小眾的語言。

有人將網絡內容(按語言劃分)的百分比,除以網民(按語言劃分)的百分比,最後發現中文網民能夠瀏覽的中文內容是非常不足的(17%),僅比韓文網民好一點(15%),遠低於英文和俄文用戶(200%),乃至日本用戶(84%)、葡萄牙語用戶(57%)。該博主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中文用戶急需內容。

當然,這個計算方法是有問題的,畢竟網絡內容不是麵包,一個人吃了,另一個人就沒得吃了。單從個人的體驗上看,每個用戶登入互聯網,麵對的都是看不到盡頭的宴席,憑個人是不可能吃完的。但是,僅從中文網站占全球百分比來看,也能看出來,中文互聯網是個非常小的場地。
可以說,它是一個和用戶人數非常不相稱的狹小孤島,所有人都站在為數不多的寡頭網站上,人擠人。

如果說,這些寡頭網站能夠提供足夠的自由度,那倒也算了,可是所有高流量的中文網站,基本都是牆內網站,每個網站都實施嚴苛的言論審察。這導致網站上能夠展示出來的東西總是安全的,千篇一律的,在淺層的事物上泛泛談論,實際價值並不大。

在牆外的中文互聯網空間也非常小,隻有香港人、台灣人、新加坡人,以及數量單薄的各個國家的華裔社群,總體的人口本身就不大,產出的有質量的中文網絡內容就更少了(另外,還有一個麻煩的問題是,他們用的大多都是英文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服務,導致中文內容在海量的英文內容中顯得零零散散,難以互相連接,對討論和產生也更不利)。

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古怪的情況:

雖然中文網民數量有8.6億人,全球第二,雖然中國互聯網公司很強大,競爭也很激烈,但是,中文互聯網環境極其狹小。

去年,我想找一個類似matters的網站,找來找去竟然還找不到。我的要求並不高,隻想要一個沒有言論審察、開放自由、環境理性、對使用者友善的網站(好吧,
也許還是高了),可就是沒有。我突然感覺,我好像是個太平洋島國上的小島民似的,說著獨一無二的語言,舉目四望,除了島內就沒地方可以和人說話了。

如此狹小的中文互聯網空間,壞處當然是很多。去年我在自己的筆記裏寫道:

如此狹小的中文網絡空間,能夠迸發出的思想也是稀少的。實際上,言論控製本身就是在限製思想的出現。但由於中文網絡內容的數量眾多,咋一眼看過去還挺有迷惑性,讓人感覺中文網絡空間還挺大的,其實,絕大多數都是無意義的內容。

由於有思想的內容的稀少,低智的中文互聯網環境將惡化人們的智識水平,導致人們變得更加愚蠢,在麵向有價值的思想的時候,也會出現接收遲緩,或者不接收的情況。閉關鎖國總是會惡化內部環境的,互聯網上也一樣。

由於環境所至,人們將會習慣愚蠢,並認為這不是愚蠢。總體的智商一降再降,最後和外部溝通時也會越發困難。

並且,
惡劣的牆內中文互聯網環境,也將逐步惡化牆外的中文互聯網環境,因為笨蛋是會傳染的(劃掉),因為語言相同,流行的網絡詞匯和流行的邏輯錯誤(主要在罵人和反駁時使用)也將傳出去。

基於以上種種,全球的中文互聯網環境將一步步惡化,空間變得非常狹小,導致中文網絡上的思想變得愚蠢,人們受其影響也變得愚蠢。愚蠢環境具有迷惑性,它能讓人慢慢地習慣於此,並意識不到這是愚蠢,惡性循環,病情加重。

這篇筆記的結尾,我得出的結論是I have to use English.

昨天,我翻了翻這篇筆記,覺得狹小的網絡空間的惡果還不僅是扼殺思想、讓人變得更蠢,它還起到一個效果:在短時間內能調動絕大多數網民的注意力,讓人們注意(和忽略)特定的事物。

有的時候,我翻我訂閱的微信公眾號,常感覺到奇怪,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被自媒體和主流媒體輪番報道,好像它們真的很重要一樣。比如,那個自家馬桶壞了去微博上發表自憐感言然後又被罵上熱搜的編劇,比如,那個想喝一瓶礦泉水結果被拒絕然後被全網嘲諷的留學生。大一點的事,比如肖戰粉絲舉報導致AO3被封,更是讓各個媒體報道了一個月多,到現在還能看到深度報道。倒不是說,這些事件完全沒價值,隻是它們的價值程度,難以匹配上如此大量的注意力。很多時候,中文網絡給我的感覺像一個班級的QQ群似的,一點事情就可以被宣傳委員和班長拿到班上翻來覆去地說,非常幼稚,非常無聊。

媒體大量地報道雞毛蒜皮,背後的原因是言論審察導致更重要的事情無法被報道、被發出來,隻能寫寫娛樂八卦、產品賣貨。這使得真正重要的事情難以獲得注意力,不重要的事獲得了過多的注意力。人們就像站在自家高聳的廢墟上,圍觀兩隻公雞打架。

除了浪費社會注意力外,在某些事件上,社會注意力還能被快速利用,做到領導指哪兒,人們就注意哪兒。比如疫情後期,對留學生的汙名化,把大眾的攻擊力轉到他們身上。這種原本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的社會思想轉變,因為網絡輿論場狹小,一個月內發幾條微博微信就可以做到了。再比如,2013年的微博使用者,是很難想象現在的微博環境的。從右派占多數到左派占多數,不過用了3年時間(2013-2015),之後的幾年更是全麵粉紅化、極端化。控製輿論,打造聲勢,在這個狹窄的空間中不難。

中文互聯網是一座小小孤島,那麽我們該怎麽填海造地,創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間呢?

我覺得,我們需要更多在牆外的中文網站。在寡頭網站上我們已經沒有自由空間了,但是我們還可以開辟自己的領地。當然,大家都是普通人,沒有資金和技術,那麽能做到的也就是搭建自己的個人網站了。在AO3被牆後,很多同人寫手開起了自己的博客網站,把文章放到上麵,避免了審察,且wordpress還能關注特定網站,用RSS也可以。我覺得這些都非常好,但是這一波博客潮流可以擴展得更大,不僅僅是寫寫耽美小說。在匿名和去中心化的保護下,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自由,更好的內容,和更深的討論。
 

華客網:林小穀:中文互聯網是一座小小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