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出口口罩防護品頻被歐美退貨 中國產品的問題是什麽?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口罩等醫療物資成為各國抗疫的必需品。已經控製住疫情的中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口罩賣家。不少國家在接收中國大量中國口罩的同時,也以「質量有問題」為由拒絕。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5月7日突然表示,撤銷約60家中國製造商在美國銷售N95口罩的許可,理由是這些製造商生產的口罩無法針對新冠病毒提供足夠的防護。

德國右翼報紙《圖片報》5月4日援引德國衛生部一位發言人的說法稱,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德國聯邦政府已經為醫院及診所從中國購買了超過1億隻口罩。「據衛生部的推斷,大約有20%的口罩不符合標準」。

4月25日,加拿大政府表示,大約100萬隻購自中國的KN95口罩不符合標準,無法發放給正在應對新冠病毒的醫護人員。

4月24日,歐盟消費保護機製接連對中國製四項口罩產品發佈「嚴重警示」通報,強調過濾能力不足,除了不符合歐盟標準之外,還存在感染的風險。

更早前,中國出口芬蘭、比利時、愛爾蘭等口罩不合格的新聞也時常見諸報端。

對於這樣的問題,中國外交部的回應多是「中外質量標準不同、使用習慣存在差異」等。

西方疫情仍吃緊,它們需要大量的口罩。這樣的時刻,它們一邊抱怨中國口罩有質量問題,卻又在大量進口。是中國口罩真的有問題嗎?北京將這些「質量問題」歸為「標準不同」。到底該如何看待「中國口罩不合格」一說?頻繁出現對中國口罩的質疑真的隻是「標準不同」嗎?

產品問題被誇大化

之所以中國口罩被退貨,一定程度上在於各國對口罩設定的標準不同,全球也沒有一個普遍通用的標準。

就以美國此次撤銷的中國口罩製造商許可為例。美國疾控中心下屬的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對67種不同類型的進口N95口罩進行檢測後發現,有約六成產品的過濾效果未達到美國N95口罩標準。其中,一家中國公司的口罩隻能過濾掉24%到35%的顆粒,遠遠低於N95口罩命名所要求的過濾95%顆粒物的標準。

再比如,有關中國向德國出口的口罩,德國自己的衡量標準與中國的不同。德國媒體稱,德國衛生部在檢測中國生產的口罩時不會檢查相關產品的質量認證書,而是會根據德國官方指定的一項質量檢驗清單檢查產品。

還有一點,儘管FDA撤銷了中國口罩生產商的許可,它同時表示,經NIOSH測試過其微粒過濾效率達不到95%的口罩,可以考慮作為源頭控製性的口罩使用,例如減緩當一個人說話、咳嗽或打噴嚏時的感染傳播。

不過,美歐等國對中國的「問題」口罩不滿,這並沒有妨礙它們從中國大量進口口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5月7日就提到,中國已經向美國出口了66億口罩。法國、德國等進口的中國口罩以億數計。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在5月7日也表示,已經並將繼續從中國大量採購醫用物資。

由此可以看出,各國標準不同,在中國口罩進入他國市場時,一旦不符合它們的標準,便很容易招致「退貨」。這是不可避免的。這並不等於中國口罩「低劣」。

FDA仍從14家中國公司進口口罩、提議將不符合標準的口罩用作源頭性口罩使用、各國仍在繼續購買中國醫療物資都已經說明,有問題的中國口罩並不足以影響它們進口口罩。「中國口罩有質量問題」被誇大了。

質量問題被北京弱化

各國標準不同,這是中國口罩銷往他國時要麵對的客觀事實。可是,如果將全部問題都歸結到「標準」上,恐怕也說不過去。

頻頻出現的中國不合標口罩,說明中國口罩確實存在質量問題。在口罩成為各國的剛需時,不少商家或者公司會為了獲利「鋌而走險」。中國商務部4月就通報過,因質量不合規,兩家中企不許再出口防疫用品。

買方因質量問題退貨給賣方,是市場經濟活動中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小到個人大到企業,這都是常見的。但北京顯然不希望過多地強化這一問題。

口罩等醫療防護物資已經成為各國抗疫的必需品,這是當下疫情所決定的。口罩問題因此才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外界炒作中國口罩有問題更多的是以此對中國發起輿論攻擊,而非藉此真的切斷與中國的合作。這是中國所麵對的輿論戰的一部分。

「中國口罩不合標」是西方設置的一個話題陷阱。如果北京強調中國產品有問題,向外界那樣給中國產品貼上不「合格」的標籤,很容易落人口實,成為他國攻擊中國的理由。北京將問題更多的歸結到「標準不同」而非「質量有問題」之上,就是避免陷入西方所設置的話題中去。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出口口罩防護品頻被歐美退貨 中國產品的問題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