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疫情下中國的“餐桌革命”:你願意用公筷嗎?

在北京的椒小廚餐館,麻辣的川菜按照家中上菜的方式擺放。就餐者用紅色筷子從熱氣騰騰的碗裏夾起泡在香噴噴的辣椒油和芝麻裏的豬肉抄手,在全是幹辣椒的盤子裏翻找多汁的烤魚。

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分享食物是中國人傳遞情感的重要特征。父母夾起精心挑選的小塊食物放在孩子的碗裏,作為愛的表達;孩子們給祖父母夾菜以示尊敬;老板給員工夾菜是慷慨的姿態。

現在,人們越來越擔心,中國分享食物的悠久傳統也可能加速新冠病毒的傳播。政府瞄準了一個無處不在的器具:筷子。

大多數中國用餐者從公盤裏夾食物、自己吃飯或給別人夾菜,用的都是同一雙筷子。一筷多用很常見。但是政府希望敦促人們使用公筷,改變這個習慣。

官方的新聞機構稱其為“餐桌革命”。鍾南山博士和張文宏博士都是直言不諱的傳染病專家,自疫情暴發以來已成為名人,他們也表示了支持。全國各地的政府部門都在打出這樣的標語:“你和文明飲食的距離,差一雙公筷。”

一些餐館和就餐者已經響應了這一號召。他們為使用公筷的顧客提供折扣。在中國東部城市杭州,100多家餐飲名店組成了“公筷聯盟”。

在北京,椒小廚的店主之一白一文估計,自從4月中旬重新開張以來,他的餐館有超過一半的顧客要求提供公筷,而在疫情之前,這一比例還不到5%。

“以前大家覺得公筷太麻煩,”31歲的白一文說。“但現在大家都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慢慢也開始適應了。”

盡管如此,阻力仍然很大。許多人認為,用自己的筷子分享食物是中國社會文化和重視家庭的真實表達方式之一,就像擁抱對美國人或親吻臉頰對法國人一樣不可或缺。公筷通常與正式場合聯係在一起,比如宴會,以及同陌生人吃飯。

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公筷更為普遍,因為那裏的衛生意識更強。一些長江以北的中國人認為吃米飯的南方人更注重飲食習慣,因此更有可能使用公筷。(沒有證據支持這種刻板印象。)

相比之下,吃麵食的北方人,尤其是男人,以中國人所謂的“大吃大喝”為豪,並不關心細菌之類的小問題。不管怎樣,政府專家最近做了一個小實驗,發現使用公筷的情況下,盤子裏的細菌含量隻有正常使用筷子情況下的0.4%。

32歲的劉鵬是一名教育顧問,來自海濱城市青島,是一名自豪的北方人。他說,雖然近幾個月已經習慣了戴口罩,但他和朋友們的飲食習慣並沒有改變。

“公筷可能更衛生,但吃飯是我們大家放鬆的時間,不想有那麽多小規矩,”劉鵬說。此外,他認為,新冠病毒的傳染性那麽強,用公筷並不能阻止病毒在餐桌上傳播。

“我出去吃飯30年了,從來沒感染過,”他說。

本世紀初暴發SARS之後,亞洲各地也曾發起類似推廣公筷的活動。

這一行動在香港獲得了支持,當時有近300人在那次疫情中死亡。即使在今天,香港許多餐館在每個餐桌上都會擺放用來夾菜的公筷和用來吃飯的筷子,兩種筷子通常是不同的顏色;其他餐館經常把公勺和公筷直接放在菜盤邊上。

但這一推廣活動在中國大陸幾乎沒有引起注意。大多數中國人從小就掌握了使用筷子的基本禮儀:從筷頭向上三分之二的部分拿筷子;不要把筷子垂直插進飯碗裏,因為這樣好像祭奠死者的香火;不要吮吸筷頭。

與家人和朋友分享食物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公筷有時被認為會破壞這種親密的表達。僅僅是要求額外的餐具就已經顯得很尷尬,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覺得共餐者可能不健康。

在中國創辦了一所高端禮儀學校的香港人何佩嶸說,在請客的時候,她總說自己有點感冒,為了保護大家,要求使用公筷。

但即便如此,她說,也不能保證大家都會遵守。

“你經常會看到人們給自己夾菜後,忘了換筷子,直接用公筷吃飯,”何佩嶸說。“我心髒病都要犯了。”

為了說明政府這一主張的必要性,官方媒體和飲食史學家在中國曆史中搜索,尋找以公筷和分餐製為規範的例子。有新聞報道稱,在唐朝之前的3000年裏,中國人都是實行分餐製的。這些文章指出,在公元10世紀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朝中臣子宴請賓客時,也是分餐而食的。

一幅19世紀初的版畫描繪了中國人用筷子同吃一鍋菜的場景。但曆史學家說,分餐曾經是常態。
一幅19世紀初的版畫描繪了中國人用筷子同吃一鍋菜的場景。但曆史學家說,分餐曾經是常態。 THE PRINT COLLECTOR,
VIA GETTY IMAGES

英屬馬來亞的華人醫生伍連德繼承了這個做法,通常認為,1910年代中國東北鼠疫暴發中,是他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在伍連德的推動下,公筷和中文中被稱為“衛生餐桌”的“懶蘇珊”轉盤得以普及。

據中國飲食史學家趙榮光說,即使是據說不愛洗澡、從不刷牙的毛澤東,受到第二任妻子的父親的影響,也曾使用公筷。

但共餐的做法仍繼續存在。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熱衷於自由化的胡耀邦建議大家放棄筷子和共餐製,轉而采用西式的分餐做法,以避免傳染病。這個建議未獲重視,很快就無人提及了。

飲食史學家趙榮光表示,新冠疫情是重振“文明就餐”運動的契機。

“我說的中國過去的人手一筷搓到底真的要改了,再不改要被人類淘汰它,被自然淘汰它,”趙榮光說。

但是,除非製定具體法律,否則改變習慣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尤其是在大城市之外的地方。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如何在餐廳傳播

27歲的舒曉(音)是西南省份雲南玉溪的一名教師,對於她來說,共餐製讓她感到不安。她說,去年當地出現腸胃炎疫情暴發的報道後,她的家人就開始在家裏使用公筷了。

她說,和朋友出去吃飯時,她無法鼓起勇氣索要公筷。取而代之的是,她試著吃同伴不大碰到的部分食物,並壓下桌子上到處都是細菌的念頭。

“我的朋友們已經覺得我家在家裏用公筷有點奇怪了,”她說,“所以我隻能按照大家的意思來,盡管在我心裏,總是有一點點不認同的。”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疫情下中國的“餐桌革命”:你願意用公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