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需要幫忙封號嗎?」——當舉報成為一門生意

  「需要幫忙封號嗎?」

在端傳媒記者加入「微信代封舉報群」的一分鍾內,A是第六個前來詢問的人。和前五個人一樣,他聲稱可以舉報任何類型的微信公眾號、微信個人號,令對方刪帖或封號,但又對「顧客」的提問顯出不耐煩。當記者以買家身份詢問其過往案例時,使用外籍男模照片做頭像的A回複道:「比如我們隻做有實力客戶,有實力客戶,不怎麽磨磨唧唧」。

騰訊公司旗下的微信和QQ,是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最高的通訊軟件。目前,微信在全球擁有超過11億活躍用戶,超過2000萬個公眾號。據網絡數據平台QuestMobile統計,逾8成微信用戶會訂閱公眾號,超過一半的人每日會花10-30分鍾瀏覽公眾號內容。

在每一個公眾號主頁或文章頁的右上角,都有一個可以鏈接到舉報的按鈕它構成了微信內容審查的重要一環。據騰訊官方舉報平台騰訊110統計,截至6月11日,其共封鎖QQ號、微信號、微信公眾號等970多萬個相較於記者13天前觀察的數據,增長了10萬多。其中包含4個專項治理:針對網絡詐騙、網絡低俗暴力、青少年身心健康保護,及違法違規信息(指「傳播破壞國家統一、侮辱英雄烈士、封建迷信等」)。

這套舉報機製在近年來不斷延伸、細化,衍生了一套相應的遊戲規則,並催產出一門灰色生意替人舉報、封號。如今,在QQ的搜索框輸入「代封舉報」等關鍵詞,可以獲得上百個搜尋結果,它們被用於打擊競爭對手、擠壓異見、鏟除傷及自身利益的內容等。而當舉報成為一門生意、一種手段,誰來維護遊戲規則的公正和透明?

舉報,一次5元錢

端傳媒記者以不同賬號進入多個「代封舉報」的QQ群組。這些群組多為100至150人左右,有的進入後全員禁言,由各個賬號分頭前來搭訕、詢問購買意向;有的開放討論,有疑似受騙者匿名在群裏咒罵。商家往往要求「客戶」先給出想要舉報的賬號,再共商「對策」。

騰訊官方架設了兩種針對公眾號的舉報方式,一種針對鏈接,一種則指向賬號本身。投訴類型分為「欺詐」、「色情」、「誘導行為」、「不實信息」、「違法犯罪」、「騷擾」、「侵權」及「其他」等8種。每一大類都被細分成更多分支,例如「不實信息」又被分為政治類、醫療健康類、社會事件類和侵權。

此外,2020年還新增了「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投訴類別。這些提供代舉報服務的商家有一套粗略的舉報「公式」:出現色情信息是最容易舉報成功的;出現廣告則可使用「誘導行為」作舉報理由;其他的則會選擇「不實信息」上傳文章內容截圖,並在舉報理由的最後一句寫上:「望騰訊響應國家淨網行動,嚴查此類公眾號,還網友一片幹淨的網絡環境」。

這是一套在不斷進化的審查係統中沉澱下來的反應機製。2012年8月,微信開通了公眾平台功能,憑借其龐大的用戶數量,吸引到一批明星、意見領袖和媒體進駐。他們發布的文章借由社交屬性極強的朋友圈快速傳播,創造出一次次流量奇跡。大量媒體、商家蜂擁而至,微信快速躍升為中國大陸最大的內容平台之一,並不斷刷新流量記錄。一篇常見的「爆款」文章可輕易收獲超過10萬的閱讀量,破百萬的亦不在少數。比如,講述學生對抗高壓應試教育環境的非虛構故事《衡水中學的反叛者》,就曾在2017年獲得超過百萬閱讀量。

流量暴增的同時,2013年,微信開始對公眾號作者進行實名信息審核比中國全方麵實行網絡實名製還早了四年。2014年,騰訊以「違反相關規定」為由封鎖了至少30個公眾號,包括「政經觀察」、中山大學教師劉勝飛運營的「TeachingRoom」、「徐達內小報」等。2017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下稱「網信辦」)發布規定,要求微博、微信公眾號未經許可禁止提供新聞信息服務。

一年後,9800個自媒體賬號在網信辦稱為「亮劍」的行動中被消聲。網信辦同時約談了騰訊微信,認為其疏於管理致「種種亂象」,並在通稿標題中強調「依法嚴管將成為常態」。微信隨後對公眾號注冊規範進行了整改。比如,個人用戶以後隻可注冊一個公眾號,申請者需要提交郵箱、中國大陸身份證信息、手機號、以及一個擁有實名認證和銀行信息的微信賬號。

同年12月25日,網信辦關閉含微信、微博、知乎等各平台在內共11萬個自媒體賬號,刪除自媒體信息共49.6萬條,並針對「歪曲黨史國史」、「曲解政策」、「抄襲」等「八大亂象」進行了重點整治。2019年底,網信辦又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要求平台方在「顯著位置」設置投訴舉報入口,新規於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

這套舉報規則為像A這樣的人謀得了「商機」。

他自稱擁有200至300個微信賬號,這些賬號為來自廣東、廣西、海南、湖南等不同地區的真實人工所有據他解釋,真實人工的不同網絡IP地址在舉報中很重要,同一個IP地址不同賬號的舉報可能會被騰訊識別。A他又透露,自己的真實人工有10人。

A視自己的角色為中介,負責連接有舉報需求的客戶和實施舉報的團隊。據他描述,這門生意魚龍混雜,有的以舉報為噱頭,騙取酬勞;有的則拿到被舉報賬號後告知另一方,賺取兩方酬金。說著,他發出一張微信群聊的截圖,一位備注為環保科技公司負責人的賬戶在微信群裏喊話,稱發現有人惡意投訴其公司賬號,警告會「雙倍金額搞回去。」A說,這是他早前一個客戶的例子。

代人舉報市場的標價十分混亂。以完全封鎖一個公眾號為例,有人開價400元,稱用軟件可自動持續舉報某賬戶,另一個宣稱使用軟件的商家則開價80。有的商家「服務」分類更細致,封掉一個運營時間較久、有「原創」標識的公眾號要500元,新號則隻要300。A是其中開價最高的一個,起價1000元,當然,他也懂得量體裁衣,在記者表示出猶豫後拋出了另一個方案以舉報次數計價,「5元一次」。

與A類似,宣稱自己使用大量人工舉報的商家,多數開價較高,從280元至2000元不等,舉報時長通常在2天至1周內。他們自稱一天可以接到20至30個訂單,在客戶提交定金和需求後,這些中介便會將需求發布至專有的微信群,邀請群內成員進行舉報作業,並由中介將所有的舉報作業截圖傳回至客戶。

還有一類商家偏向「技術派」往往被提供人工舉報服務的商家稱為騙子。

「用封號軟件,名字叫海盜王,半小時搞定。」另一個商家小白說,他自稱自主開發了微信插件,並順便推薦了自稱可以防止被舉報的「微信防封衛士」。在記者表示疑慮後,小白發來兩個軟件的演示視頻。視頻被調成了正常速度的2倍,由一個男性聲音進行講解,進入微信界麵後,可以看到飄浮於界麵上方的圓形按鈕,寫著「舉報」二字,點擊後顯示舉報彈框,可以輸入要舉報的帳號名及次數。

在記者提問該插件是否隻適用於安卓係統後,小白未再回複,賬號也在一周後換了名字和頭像從身著籃球服的年輕男性,換成了拿著酒瓶的年輕女性。同時,端傳媒記者嚐試購買了另一款聲稱可進行封號的軟件,對方在收到80元的款項後,便屏蔽了記者的賬號。

舉報生意刪掉了什麽

「文章,營銷,各種各樣都有,不能保證(封)掉,投了才知道。」A對於給出過往案例的要求顯得極為謹慎,除一張去頭去尾的截圖外,並不願多做解釋,理由是「誰知道你們什麽來路」。

有趣的是,他給出的這張截圖,恰是對《環球時報》的舉報截圖出現在藝術家堅果兄弟《舉報黑市:據稱花5000塊可以封掉環球時報公眾號》一文裏。在文中,堅果兄弟敘述了自己花費50元人民幣、買到25次針對《環球時報》公眾號文章的舉報。該文在微信朋友圈一度被熱傳,後於晚間被刪,出現「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的頁麵。

端傳媒記者前後通過五個不同賬號,聯絡了18個商家,共搜集到32個「成功案例」,其中部分案例截圖被不同的商家重複引用。這些案例的對象有18個是公眾號、8個個人微信號,還有3個是群組。其中,微商營銷號占據多數。微商指使用微信公眾號或微信朋友圈售賣商品。據中國電子商會統計,截至2018年,微商交易規模已高達1.2萬億人民幣。豐厚的利潤亦招來了「廝殺」和相互攻訐。提供舉報服務的商家往往稱呼這些客戶為「老板」,溝通時,這些客戶也常表達希望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另一類成功案例主要和色情相關。A表示,色情和明顯政治敏感類的內容,投訴成功率高,價格也更便宜,尤其是色情,僅需150元,投訴幾十次便會被封。自稱擁有100人團隊、什麽類型都可以舉報的株也聲稱,5月團隊整整花了三天、共同舉報封掉一個「大號」「韓小漫」。經記者查找,「韓小漫」為成人漫畫公眾號,確已被封。

據株介紹,其接過的「單」裏,一般舉報60次左右便可封號,這些業務以營銷號為主。還有一些被辭退的員工舉報原公司。

第三類成功案例,則主打「不實信息」。這一類往往與時事、政治等信息相關。2013年,中國最高法公布的一條司法解釋中指出,利用信息誹謗他人,且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轉發超過500次,可被認定為「情節嚴重」,構成誹謗罪入刑。2015年10月的《刑法修正案》中,則將涉及「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的「散布謠言」,調整最高刑期為7年。然而,關於謠言或不實信息的判定卻標準模糊,比如,疫情初期,包括李文亮在內的8人亦曾被認定為傳謠。

但謠言入罪仍為內容作者戴上了無形的緊箍咒。「投訴流量上去了,作者就會刪文章。」A說。

端傳媒搜集到的三個案例,均為發布者自行刪除。其中一篇文《郴州北湖區團委書記的楚挺征卷入性騷擾糾纏仕途堪憂》被刪除後,當事人於4月24日因涉嫌強製猥褻罪被警方逮捕。此外兩條因被舉報而自行刪除的文章是《微信「搜一搜」竟成了色情流量入口》和《某金融大佬騙P雙飛事件》。

據A介紹,其團隊完成了後兩條鏈接的舉報。針對前一篇,他們留意到文中並無營銷、色情及政治敏感等內容,而是揭露了藏於微信公眾號內進行色情相關交易、買賣三無產品等的灰色產業。團隊最初報價1800元,但僅進行了40次舉報,發布者便刪掉了文章。針對後一篇的舉報理由,則是「發布不實信息,涉嫌侵犯肖像權或者誹謗他人」,團隊將這篇文章舉報了共計800次,於上午10:30開始進行,至傍晚6點被發布者刪除,共收費1000元。

「(投訴)鏈接要比公眾號容易得多。」A說,兩者的舉報機製不同,鏈接被大量舉報後,多數是創作者自己刪除;而公眾號最終是否被舉報成功,是依據騰訊的人工審核。

曾購買過舉報服務的李素告訴端傳媒,他曾針對一個長期盜取其文章的公號,購買過兩輪共計70次人工舉報。第一輪每次1.5元,以盜版非原創進行舉報;第二輪2元一次,改為色情舉報。但舉報沒有成功。

在李素提供的舉報交易截圖中可以看到,兩輪舉報均由操作人員組成的微信群完成,群人數超過9人,完成後會在群內回複截圖和報告進度,70次的舉報截圖,來自至少15個不同的手機設備。與此同時,第一輪舉報時的「投訴任務群」,到了第二輪,便更名成了「承諾任務群」。

當然,商家們也不是什麽生意都做。端傳媒記者嚐試詢問可否舉報一位曾數次起底異議網民的意見領袖,A隻說「搞不了」,未再回複原因。A還發來一張與另一名網友的對話截圖,照片是使用一隻手機拍攝另一隻手機的聊天界麵。對話中,這位網友要求舉報「求是潮」浙江大學官方校園日刊的賬號。A對他表示,這種類型的公眾號,隻做計數投訴量的交易。

尾聲

5月28日,記者早先加入的一些經營舉報生意的群組,一個被查封,一個被群主解散,一個將名字改成了「好好學習」。6月,在一些開放討論的群組中,還有人在招徠經營舉報的人,聲稱需要舉報大量網絡賭博的賬號,短期封號即可,成功舉報一個支付10元。與此同時,被封群組裏的那些賬號,又聚集在了其他含有「代封」、「舉報」關鍵詞的群組中,仍然全員禁言,仍然以「需要封號嗎」開場。

關於微信的舉報機製、審核規則及如何規避舉報買賣,端傳媒曾嚐試聯絡騰訊采訪,截至發稿前未有回複。

文中出現人名皆為化名,原刊於端傳媒。作者:林安步 殷木子 陳一朵 李格亞。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需要幫忙封號嗎?」——當舉報成為一門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