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深度分析:中國如何搶占醫療用品行業主導地位


 

今年,當QYK Brands將一家位於南加州的工廠轉而用於製造醫用口罩時,不得不從中國進口切布機。

(今年,當QYK Brands將一家位於南加州的工廠轉而用於製造醫用口罩時,不得不從中國進口切布機。)

 

北京中國對口罩、防護服、檢測工具和其他防疫前線工具供應的控製令世界各國感到擔憂,於是它們紛紛建立自己的工廠,以應對這場大流行和未來的疫情。

 

當前的疫情平息後,這些工廠可能難以生存。中國已經為未來幾年在防護用品和醫療用品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

 

工廠主得到了中國政府提供的廉價土地。貸款和補貼非常充足。中國的醫院往往被告知要在本土采購,這為中國供應商提供了一個巨大且專屬的市場。

 

一旦疫苗問世,需求會大幅下降。相關的工廠將會關閉。但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的成本可能是最低的,在下一次全球疫情暴發時將會處於最有利的位置。

「中國人通過對供應鏈進行指揮和控製,成功在全球個人防護設備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加拿大前貿易官員奧馬爾阿拉姆(Omar
Allam)說,他試圖在本國建立需求量極大的N95醫用呼吸器口罩的生產。

 

中國對市場的控製力,證明了它在全球工業機器中的重要地位。

多年來,中國領導人一直擔心中國在方方麵麵都過於依賴外國,從醫療用品到微晶片,再到飛機。於是中國利用補貼、經濟指標和其他政府激勵措施,使本國在這些重要行業中成為一支強大力量。

 

QYK Brands對從中國進口的新設備進行測試時,製造的KN95口罩。

(QYK Brands對從中國進口的新設備進行測試時,製造的KN95口罩。)

 

例如,當中國領導人越來越擔心汙染和對外國石油的依賴時,他們幫助本土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高鐵設備製造商擊敗競爭對手。它們還采取類似措施來主導未來產業,比如被稱為5G的下一代無線數據傳輸技術。

 

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幹預導致了浪費和貪汙,這可能會阻礙中國的增長。但事實證明,這些政策往往能夠有效地建立起可以承受虧損和嚴酷外國競爭的產業。醫療用品業可能也是如此。

 

「疫情過後,將會出現大規模的整合,」瑞士商學院管理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管理與創新教授俞昊(Howard Yu)表示。「會和綠色能源、5G和高鐵領域的發展趨勢完全一樣。」

上個月,加利福尼亞州阿納海姆市的QYK Brands工廠為進口的口罩生產設備預留出的空間。

(上個月,加利福尼亞州阿納海姆市的QYK Brands工廠為進口的口罩生產設備預留出的空間。)

 

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估計,在疫情暴發前,中國的呼吸器口罩、外科口罩、醫用護目鏡和防護服的出口數量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出口的總和。

 

北京對新冠病毒的應對措施進一步增加了這種主導地位。僅在2月份,該國的口罩產量就增加了近12倍。鮑勃麥克維爾文(Bob
McIlvaine)在伊利諾州諾斯菲爾德經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研究和谘詢公司,他說,中國現在每天可以生產150噸用於口罩的特殊麵料。這是中國在疫情暴發前產量的5倍,是美國公司今年春天提高產量後的15倍。

 

美國公司一直不願對織物製造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因為他們擔心口罩需求隻是暫時的。但得克薩斯州周四要求大多數居民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這是近幾天來更廣泛地接受口罩的趨勢之一。

 

「認為市場會消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麥克維爾說。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說,3月至5月期間,中國出口了706億個口罩。全球去年全年共生產了約20億個,其中中國占了一半。

 

其他國家現在希望自給自足。在疫情初期,中國有時會決定哪些國家可以獲得至關重要的物資,並要求以公開的感激作為交換。

QYK Brands從中國進口的口罩製造用品。 這家公司發現,中國主導著所需材料的生產。

(QYK Brands從中國進口的口罩製造用品。這家公司發現,中國主導著所需材料的生產。)

 

法國總統伊曼紐爾馬克宏(Emmanuel
Macron)3月承諾,到今年年底前在本國開始生產口罩和呼吸器口罩。川普總統的工業政策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已開始推動聯邦政府購買美國製造的藥品和醫療用品。

 

但是,中國已經領先一步。

 

2005年,SARS疫情在中國造成350人死亡後,該國科技部宣布已研發出更適合中國人臉型的呼吸器口罩。2010年,政府的五年規劃要求「重點開發需求量大、應用麵廣以及主要依賴進口的基礎裝備和醫用材料」。

 

中國還預見到了檢測新冠病毒感染的核酸檢測試劑盒的重要性。2017年,科技部將檢測試劑盒確定為「重點研發」行業。

 

該部的決定是中國斥資3000億美元的「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的一部分,該政策將取代許多關鍵行業中的進口產品,包括醫療器械。該部呼籲在每種醫療用品類別中將中國在當地市場的份額提高30至40個百分點。

 

中國醫療器械製造商享受了優厚的政府補貼。公司文件顯示,呼吸機和其他重症監護設備製造商深圳邁瑞在過去三年中每年獲得高達1660萬美元的補貼。口罩製造商穩健醫療每年獲得300萬至400萬美元。口罩和檢測試劑盒生產商廣州陽普每年獲得250萬至500萬美元。

深圳邁瑞和穩健醫療拒絕置評,而廣州陽普未回應多次的置評請求。

 

醫院開始在本地采購。三年前,中央政府要求購買者從國內生產商那裏購買符合要求的產品。地方政府遵照執行。例如,四川省將可以進口的醫療設備和用品的種類減少了一半。該省政府說,隻有頂級醫院才可以有進口產品,而等級較低的醫院購買的必須全是中國產品。

 

其他至少三個人口大省遼寧,湖北和山東也發布了類似的公告。

 

正如生活在洛杉磯郊區的企業家拉凱什塔馬巴圖拉(Rakesh
Tammabattula)所發現的那樣,這些努力使中國牢固地處於行業的領先地位。他為了應對疫情,將自己的業務從生產營養品和潤膚霜轉向醫用口罩和洗手液。為此,他需要一台可以壓縮和切割麵料以製造口罩的機器。

 

他發現這些機器僅在中國製造。他不得不租用一架噴氣式飛機,將這個長36英尺、高6英尺、寬5英尺的大型裝置從中國南部運到洛杉磯。

 

「不是說我們製造不出這個機器,」QYK Brands首席執行官塔馬巴圖拉說。

 

「隻是我們還沒有重視這件事。」

 

中國政府在今年的醫療設備擴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國有石油公司中石化(Sinopec)表示在與黨密切合作,著手建設一家工廠,生產外科口罩和呼吸器口罩所需的顆粒捕捉麵料。

 

其中一處工地有600名工程師和工人連續35天晝夜輪班,建造了一家通常需要一年才能建成的工廠。據該公司稱,「黨員突擊隊」於2月26日連續工作了20個小時為該項目準備倉庫。

 

QYK Brands把這台壓縮和切割麵料的機器從中國運到加州,這種機器僅在中國製造。

(QYK Brands把這台壓縮和切割麵料的機器從中國運到加州,這種機器僅在中國製造。)

 

官員們還加速為新工廠提供土地。2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將1.6英畝土地轉讓給建德市超美日化公司,以緊急擴大呼吸器口罩的生產。浙江縣蘭溪市於2月底將土地轉讓給百浩新材料公司生產呼吸器口罩。廣東省和山東省濟南市的官員也針對醫療用品企業批準了更為寬鬆的土地政策。

 

政府對醫療用品行業的支持仍在繼續。廣州奧園生物技術公司今年決定將製造消毒劑的常規業務擴展到製造N95口罩。當地高級官員立即造訪了該公司,在工業園區為其安排土地並批準了所有必要的申請手續。

 

中國的一些經濟政策專家認為國家做的可能有些過了。根據中國數據服務公司天眼查的數據,今年有超過6.7萬家公司在中國注冊生產或銷售口罩。許多品控不佳的初創企業已經陷入麻煩。中國政府對出口商品實行了越來越嚴格的海關檢查。

 

「許多生產口罩的企業要準備後事,尤其是後擠進來、根基不牢的中小企業,當口罩出現生產過剩、利潤急劇下滑時,」中國中部一位退休的副市長、經濟規劃者蔡恩澤在4月的一篇文章中說。「危機就要到來。」

 

盡管如此,中國的產業總體上似乎為未來做了更好的準備。

 

在洛杉磯,塔馬巴圖拉發現,即使生產洗手液也很困難。他在美國一直未能找到任何一家仍在生產帶壓泵塑料瓶的公司。他隻能用昂貴的包機從中國進口。

塔馬巴圖拉已經為嚐試生產醫療用品申請了專為小企業的聯邦貸款,但他說要辦的手續非常多,繁重又緩慢。

 

塔馬巴圖拉說:「和中國政府比起來,我們這裏根本就沒有對國內製造業的支持。」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深度分析:中國如何搶占醫療用品行業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