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拜習會落幕…觀察家:美中關係短多長空 台灣選舉是變數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4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雙邊峰會。根據雙方的會後聲明,兩國元首在長達3.5小時的溝通中,就各自的優先要務和意圖進行「坦率」的對話。觀察人士說,拜習會雖有助於美中關係走出谷底,也可能帶來長達數月的洩壓期,但兩大強權長期「零和」博弈的衝突本質未有任何改變。

美國塔夫茨大學政治學副教授、美國企業研究所非常駐資深研究員麥可.貝克利(Michael Beckley)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拜習峰會後,美中關係可望「從谷底翻身」,緊張關係也可能短期緩和,但兩國關係長期的衝突本質不可能改善。

貝克利說:「我認為,短期內,大家會頭腦冷靜一陣子。但長期而言,效果不大,因為造成美中兩國分歧的因素都是結構性的,包括地緣政治、國內政經相關的本質。所以,這峰會可以避免緊張關係不必要的升溫,但不會解決(兩國)根本的利益衝突……因為(兩國)關係中最重要的關鍵議題本質上都屬於零和博弈。」

貝克利舉例,台灣到底由台北還是北京統治?南中國海到底屬於中國的經濟海域、還是國際水域?華為能否參與5G基礎建設?是否只准台灣、不准中國擁有半導體的優勢?針對這些爭議,兩國雖同聲呼籲保持冷靜,但其實都希望對方讓步,也各自堅持,絕不會在根本議題的立場上退卻。換言之,美國不可能對華解除大卡中國脖子的晶片禁令,中國也不可能放棄對台灣的文攻武嚇,在此前提下,他說,這類元首峰會雖然有助於維持雙方的溝通管道暢通,以避免緊張關係升級,但無助於徹底解決兩國根本性的衝突。

貝克利說:「我最擔心的爭端,當屬台海議題,因為台灣馬上就要選舉。不管從美國、還是台北,你可能聽到許多讓北京感到非常挑釁的論調,恐引發中國以拉高軍武壓力來回應。另外,我認為,美國對中國祭出經濟制裁後,大家對這事的關注度不夠,其中,(晶片)法案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非常大,但中共還未完全想出對策。有朝一日,中國必然有所反擊,屆時,恐引發新一輪的(美中)緊張關係。」


華客新聞 | 真實新聞與歷史:拜習會落幕…觀察家:美中關係短多長空 台灣選舉是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