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專家之眼】歐盟領導人訪中的意義

儘管西方國家都在抗議中國的清零政策,日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問北京,受到習近平主席的接待,還會見了總理李克強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這是否意味著歐方重新定義與中國的關係?依照歐盟的說法,這是其領導人在這個關鍵時刻,與中方探討此關鍵的問題。

米歇爾祝賀習近平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代表歐盟對江澤民因病逝世表示沉痛哀悼。這種善意的表達,其實已經超出了歐盟意識形態的界線,這與月前德國總理蕭茲訪中與習近平會見時,雙方並未握手,已有一些差別。

其實,早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初,歐方就希望中國發揮影響力,以便早日結束戰爭,但北京始終拒絕譴責俄羅斯的入侵。但至今歐盟尚未放棄,仍指望中國可以幫助找到實現和平的方案。在表面上,自衝突爆發以來,中方一直表示採取負責任的行動,敦促克制和對話,同時避免火上澆油,印度、巴西、印尼和南非等許多其他國家也持這種立場,但並無實際行動。

在歐盟內部積極討論俄烏戰事,尤其在月前G20的場合,習近平拒見歐盟代表之後,歐方認為米歇爾主席確實有訪問中國的必要,但仍有一些爭議。此外,不斷增長的貿易逆差也對中國有利,加上歐盟在技術和原材料方面越來越依賴中國,這些都是此次訪問的重要原因。而中方認為,此次訪問所發出的信號,即中國和歐盟作為多邊世界的兩個要角,反對新冷戰和任何將世界劃分為地緣政治集團的企圖。

歐洲乃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反戰的情緒甚高。歐盟及其成員國,其中也多數都是北約成員國,想盡辦法來緩和俄烏衝突,但至今仍效果不彰。隨著冬天的到來,烏克蘭的情勢更加嚴峻,全國已有數百萬人缺水缺電,歐盟經濟受到極大的牽連,尤其是能源價格上漲,再加上鄰近歐洲的貧窮發展中國家糧食危機的加劇。

在另一方面,美國成功施壓歐盟國家對華為等企業的制裁,乃意味著對中國發動經濟戰,這也引起了法國和荷蘭一些領導人的反對。中國和歐盟從全球化的過程中都受益匪淺,尤其氣候變化、核擴散、疫情、全球治理和全球經濟增長,都需要全世界特別是中歐共同努力,只有更多接觸與合作才能縮小分歧。中歐互為主要貿易夥伴,相互依存性極高。

由此可見,當前歐盟已陷入雙重的困境。一方面要應付美國的壓力來對付中國,又因戰爭的嚴重影響,期盼中國可以扮演相當的緩和角色。再者,又因意識形態作祟,歐方仍不斷批評中國的人權問題,再加上歐方還不時打台灣牌,使得中方意興闌珊。這種情況,不是幾次訪問可以改善的,但此次米歇爾主席的訪問是一個好的開始,未來在中歐和解方面,仍舊路遙漫漫。


華客新聞 | 真實新聞與歷史:【專家之眼】歐盟領導人訪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