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風是「突發急病」? 其實也可防

“突然嘴角一歪,側肢麻木,話都說不清楚……”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很多人對中風的臨床癥狀有了認知,也知道這種“突發急病”馬虎不得,必須正確處置。但是中風真的是“突發急病”,不能預見和預防嗎?中風除了腦栓塞,還有可能是發病機制截然相反的腦出血,你又知道嗎?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呂田明主任醫師和楊燦洪博士為大家詳細講解了中風的日常預防和治療。

中風不都是腦梗死

腦卒中是指腦部或支配腦部血管發生病變,從而引起大腦血液循環障礙,腦組織受損的一組疾病。腦卒中其實有兩大類,病理機制還完全相反。其中最常見的是存在血栓阻礙血流而導致腦部缺血的腦梗死,發病率佔70%,另一類則是腦出血,多由各種因素導致的血管破裂所致。腦梗死通常是睡眠中或早晨醒來時發生;腦出血則通常是動態下起病,比如高血壓者突然情緒激動等。我國每年有200萬人新發腦卒中,其中2/3致死或致殘。

鼻鼾嚴重者中風風險高

腦中風雖然急起急發,十分兇險,卻不是完全“隨機”,日常也有很多危險因素,控制下來可以降低發病風險。楊燦洪為大家介紹了腦卒中的“三級預防”流程。他說,除了最高級別的第三級預防——臨床預防,是在疾病的臨床期採取的措施,主要在於防止傷殘和促進功能恢復以及防止複發之外,平時大家所熟知的預防,其實大多數是“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範疇。

醫學上的第一級預防又稱病因預防,中風的病因預防,除了年齡和某些遺傳因素等不可控外,其餘可知、可控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酗酒、心房顫動、睡眠呼吸紊亂等。比如心房顫動最容易產生血栓,一旦流向腦血管阻塞所在動脈,就會造成栓塞性中風。患有這些基礎疾病的朋友,日常通過飲食、運動調節,並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藥物控制病情進展,將大大降低中風風險。

控制體重有助防中風

在中風的一級預防中,控制體重不可忽視。健康的體重應該是多少呢?據介紹,可以通過BMI(BMI=體重/身高的平方)來判斷。健康的BMI範圍是18.5~23.9;BMI在24~28屬於超重;BMI超過28以上,是醫學上需要進行積極干預的“肥胖”範疇。另外,大家也可以簡單地測量腰圍,成年男性腰圍小於90cm、女性小於85cm則沒有肥胖之憂。為了防病,建議肥胖者日常減少膳食中的脂肪,適量補充優質蛋白。

阿司匹林可以防腦梗嗎?

在很多“三高人群”,乃至已經被診斷為腦梗死患者的日常“藥物清單”中,阿司匹林類藥物是很常見的。

50~69歲人群如果通過專業評估,10年內心血管風險≥10%且無出血風險的,應考慮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100mg/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用在這類人群中的作用在於預防栓塞,但除了腦梗死,中風還有發病機制完全相反的另一種類別——腦出血,如果有出血風險還服用阿司匹林,那相當於加大了出血的風險。

除了出血風險,阿司匹林的不良反應還包括胃腸道不適、過敏反應、尿酸升高、G6PD缺乏症患者出血溶血等。

因此服藥必須嚴格接受醫生和藥師的指導,不可想當然地認為阿司匹林是對症的“常用藥”,別人用,我也用。醫生提醒,服用阿司匹林可盡量選擇副作用小的腸溶片,在飯後服用。如果服用阿司匹林不適應,可加用胃保護藥物或更換藥物如硫酸氫氯吡格雷等。

腦梗出院後做好“二級預防”

醫學上的“二級預防”是指在疾病的潛伏期為了阻止或減緩疾病的發展而採取的措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預防”。

腦梗死的二級預防中,控制危險因素十分重要。高血壓患者要注意服藥控制血壓,血脂代謝異常的要通過服用他汀類藥物強化降脂,糖尿病患者控制相關指標,呼吸睡眠暫停徵患者最好進行睡眠呼吸檢測及治療。此外,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