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醫說虛則補之,但中醫又說虛不受補,是不是矛盾,到底是補還是不補?

哪裡矛盾了,虛是要補啊,但是虛不受補是另一回事了,,虛的厲害了的時候,人自身都虛的厲害,補的話會受不了。在紅樓夢里不是有,這個賈寶玉有一次大病之後,給喝的都是米湯,那樣的家庭什麼補品沒有,但是剛緩過來也沒有一下就用大補的東西啊!為啥呢,你吃進去的東西,需要花費身體本身的能量來消化運化轉化成身體自身的,,當你自身虛弱的時候,應該先用容易消化的米粥來慢慢養起來,身體自身能力提高了,再用補東西,才可以承受!

虛則補之,這個完全沒有錯啊。

不過,這個虛不受補的說法,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

因為這裡潛藏著一個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用藥不恰當的問題,根本是治療不當。卻找理由說患者是因為虛不受補導致的。

說白了,就是補錯了。

本來不是虛證的,用了補藥。本來應該清補的,用了大補的藥物。本來應該是虛實夾雜的,結果判斷錯誤,單純用了補藥。

那麼當然就會出現症狀加重,甚至出現新的問題這種情況。

其實,虛不受補這個說法,根本就是給某些庸醫的一個擋箭牌而已。

中醫講虛則補之,但在脾虛的情況下,才會容易虛不受補,不會矛盾的;中醫講究辨證求因、審因論治、臨證察機、使藥要和;沒有脾虛情況下可直接虛則補之,但若脾虛,必須先調理脾虛,再補之,不然會虛不受補!

脾虛,一補就上火的中醫病因及調理方法:

1、為什麼補不進去呢?

一吃點補的就上火,咽痛、牙疼、上火、口臭、長痘痘,甚至便秘通通來襲!

2、主要病因:脾胃出問題,脾主運化,升清化濁,將吃下去的水谷飯菜,通過胃的腐蝕,脾的運化,才能變成精微;變成精微後,通過脾胃升清化濁的作用,將精微運送到全身;

注意了,我們吃進去的東西,要通過兩個環節(運化、升清化濁),才能變成人體真正所需的營養;

3、脾胃問題需辯證對待,才能分清,自己補不進去的原因;脾虛主要有:脾氣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脾陽虛;實證有寒濕困脾、脾胃濕熱等;

4、不管是虛證還是實證,這種情況,再吃進補的食物,更是加重了脾胃的負擔,就會虛不受補;

5、脾虛者或因不良飲食習慣最容易痰濕重,脾虛為本,痰濕為標;想要補虛,先清清體內的痰濕;

6、治則:脾虛證須健脾益氣、補中益氣、健脾補血、溫中健脾等;

實證須溫中化濕、清熱利濕等!

中醫說虛則補之,但中醫又說虛不受補,是不是矛盾,到底是補還是不補?

中醫說虛則補之,但中醫又說虛不受補,是不是矛盾,到底是補還是不補?

中醫說虛則補之,但中醫又說虛不受補,是不是矛盾,到底是補還是不補?

大道理就不要說了,因為中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說的越多越迷糊。

打個比方說吧,農民種莊稼知道吧?乾旱到極點的時候,莊稼幾乎就要枯死了的時候是需要水的。

這時候要是來場及時雨,莊稼就有救了。

要是遇上連綿陰雨,或是大暴雨,那麼莊稼反而完了。因為莊稼的根,在前期乾旱時沒有很好的壯大,這時遇到過量的水無法吸收,造成爛根。一旦莊稼根壞了,就長不起來了。

人也一樣,虛弱之極,其實就是脾胃虛弱,跟莊稼根系不發達一樣,無法吸收大補之藥。

虛則補之,極虛就會虛不受補,所以並不矛盾。中醫里,虛不受補怎麼辦呢,首先要調養脾胃。連脾胃都沒法調養的時候,基本上就沒治了,有句話叫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虛到極點,無力回天了。

中醫有: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凡補益之藥必燥,所以對虛之補,只能微微地慢慢地來,絕不能急,急則燥生。其實無論虛之補,實之瀉,寒之溫,熱之清,主要是調和陰陽,使五行不偏盛和衰。調和五行在醫學和擇日上同一道理。另外,還要注意轉化,比如浮脈: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居,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為血虛,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為土衰兼木旺,尺中叟便不流通……若久病脈浮則為虛,非表病。

虛則補之,語出《素問.三部九候論》。證屬於虛的,用補法治療。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不同,補法也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不同的方法。

但中醫早有言,「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醫宗必讀》裡說,「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若不辨別其脈理之陰陽虛實而誤治之,則殺人如反掌。」虛不受補,原因很多,一般有幾個方面:

中醫說虛則補之,但中醫又說虛不受補,是不是矛盾,到底是補還是不補?

1、補而不符症狀

醫者診斷不准,故使用藥補不中的。如患者屬腎虛而過多補脾,氣陰不足,而過於補血。雖然使用大量補益藥,然而效果不佳。

2、補而不究其藥

患者臨證使用補法,然不明藥性,故而選藥不精。理應清補而用滋膩,當用峻補而用甘緩,如此何以奏效。補之太過,反致氣機壅塞,致成壞病。

3、補而不得其法

臨床組方用藥雜亂無章,寒熱雜投,不重君臣佐使,方藥配伍不當。如此雖診斷明確,非但不可扶弱,常致補而壅滯,反增病況。

4、補而不重脾胃

脾胃虛弱,運化失健,本當調理脾胃,然醫者一味投補,藥雖為補益,然脾胃難以吸收。

補虛是恢復身體機能的重要方法。虛者雖要補,但須補之有法。一般來說,一是選藥要少而精,精方簡藥,效專力宏,劑量要小。臨床上,實證宜速戰速決,用藥宜重宜大;虛證宜緩補慢調,用量宜輕宜小。相對於急性病或因失血脫水等引起的虛脫應急補、大補而言,病後補養可以用藥補,也可以選食補。循序漸進,積少成多,水到渠成。

此外,正確的調補而發揮作用,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急補可能引起新的不平衡或誘發疾病,所以要慢補。

綜上,一般人所認為的虛不受補,其實是補法有錯,多因峻藥急補,造成患者虛不受補,也就是選藥錯誤,這只能說是醫者慮事不周,是人的問題,而與補法本身無關。

看到這個疑問,真正的中醫對之嗤之以鼻,根本就不屑於解答,對牛彈琴沒用,更何況是對一頭長有蛇蠍之心的雙足牛。作為一個中醫的門外漢,在此略作簡答。

中醫所斷之的「虛」,有「陰虛」、「陽虛」。按題問之見識,虛就是虛,只按某醫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就成,中醫的「虛則補之」卻又「虛不受補」豈不是」自相矛盾?」這種觀點的罪惡之處就在於此:你不知是「陰虛」還是「陽虛」就下同一種藥?那將有50%的概率是雪上加霜或急火攻心。「補」,有」補陰」「補陽」之兩種」補」,而不能「補」之的則需要「泄」。「陰虛」則陽「不受補」,補之以陰;而「陽虛」則陰「不受補」,補之以陽,更有「泄」「補」互佐,此中奧妙,不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人物所能理解的,理解不了的半吊子又有什麼資格對「虛則補之」、「虛不受補」有所質疑?只為反中醫而質疑?只為反中華民族傳承精髓而齷齪妄言?豈不知暴露了你們的無知無恥?豈不知讓世人認清了你們的邪惡居心?

虛則補之,大家都容易理解,就不在細說!虛不受補很多人不理解,因為中醫的辨證論治包含比較多,就只舉一例來說明下:就如未進食數天之人,進食是不能吃太多,一開始又需要吃流汁!這方面是常識,大家都知道,這類人需要補,虧損比較大,但是能馬上大補嗎?所以中醫的辨證論治非常重要,就舉此例,讓大家能了解下這兩句話的含義,第一句是治療法則,第二句根據症狀辨證論治描述有些虛證的補虛法需要恰當的補,補不是補的越多越好,所以中醫必須辨證論治!希望通過這樣的解釋,能讓大家更多的了解中醫的一些知識!

很簡單的理解,虛(餓)則補(吃飯)之,虛(餓厲害了)不受補(吃太猛)。十有八九會撐死(會出現其他病症)。中醫和中國人的習慣都是平衡。中醫就是把不平衡(生病)通過調整肌體(吃藥,你也可以理解:從西醫藥理上中藥的化合物對病毒(細菌)沒有直接作用,但藥可能根本就沒有作用於病毒上,而是作用於對肌體(人體)的一種刺激,讓肌體能力得到突破或者保護,從而肌體自身抗爭病毒有了加強,是肌體本身打敗病毒,而不是外來的藥物,所以只要藥對肌體有扶正的功能,病就好了,有因為每個人肌體的(日常飲食,生活環境,情緒壓力等等)差異造就了中藥治病一人一方的情況)最終中醫治病就是肌體平衡,人也就沒病了。這是我對於中醫的理解。

虛則補之,這是一種治療的原則,如果你出現虛了,那麼就該用「補法」,這是一種治療的方法,不是具體的應用哪一種補藥,這是沒錯的。

虛不受補,說的是一種情況,就是人體太虛弱了,以至於不能應用太過補益的藥物。這樣的人,大多已經虛弱到了一定的程度,其實這時候大多有脾胃虛弱的問題,所以不能太過用補藥,因為補藥大多屬於滋膩礙胃之品,本身吸收消化就不太好,還用這類藥,更加會影響脾胃功能,所以在應用補藥的時候一方面也要加一些促進脾胃功能,幫助消化的藥物,同時也要適當的加一點行氣導滯的藥物,看似矛盾,實則用意很深。

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治療寒性病症,本該用熱藥,但是卻要加一點寒性藥,因為怕格拒藥性,中醫不能拘泥於大學書本上那點東西,那就根本學不好。

華客 | 新聞與歷史 :中醫說虛則補之,但中醫又說虛不受補,是不是矛盾,到底是補還是不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