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健康網》孩子不說話就是在作對? 專家揭「選擇性緘默症」4大迷思

php0PqGMt

臨床心理師指出,孩子選擇性地在某些場合不說話,是為了避免說話帶來的壓力;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有些孩子在家或熟人面前可以辯才無礙,或至少可流暢地對話,但卻很難在公開場合或陌生情境開口說話。臨床心理師王韻茹在臉書粉專「新店-冠新復健科診所」發文分享,「焦慮度高」是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共同特質,可能孩子在家能夠清楚溝通,在校安靜、不干擾課堂秩序,因而有部分受此所苦的孩子未受注意。以下是常見的誤解及迷思:

迷思1:孩子只是很害羞,長大就好了

選擇性緘默症與害羞不同,害羞的孩子雖然在不熟悉的人群中較為退卻,但仍能夠維持正常社交。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則很難適應社交情境,即便對社交環境或互動的對象並不陌生,孩子卻可能在學校受了傷也不開口向老師求助,甚或不敢放聲哭泣。

王韻茹說明,許多人認為孩子長大就可以開口說話了,但通常不是如此,有時以為的「孩子長大就好了」是周遭其他人敏感和貼心地付出時間與耐心協助孩子度過難關。若未能及早提供適當的協助,孩子可能安於不說話的角色,受選擇性緘默症影響孩子好多年,不但錯過參與適齡活動的機會,也越難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迷思2:孩子不說話是為了和大人作對

孩子選擇性地在某些場合不說話,是為了避免說話帶來的壓力,並非蓄意與大人對立和對抗、固執或想支配人,亦非家長的教養所造成。選擇性緘默症形成的初期,孩子在嘗試說話時感受到緊張、焦慮和難堪,久而久之學習到保持沉默可以避免這些負向的感覺。這樣看似可以選擇但其實難以掌控的緘默表現,很容易被誤以為是要操控孩子人和局面。

迷思3:選擇性緘默症是因為孩子有語言發展障礙

雖然有些孩子同時有選擇性緘默症及語言發展遲緩,但這是兩種不必然相關的醫學徵象。不說話不一定代表孩子有語言發展障礙,部分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沒有語言表達和(或)接收的困難,但可能因為難以和不熟悉的大人說話而使其語言發展程度被低估。

迷思4:選擇性緘默是自閉症的一種表現

選擇性緘默症和自閉症是完全不同障礙症,雖然孩子的行為表現看起來有些相似。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感到焦慮時常會迴避眼神接觸、表情淡漠和無法進行口語溝通,但這些焦慮表現只會在特定的情境下出現,而自閉症孩子的社交和溝通困難則是跨情境出現。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