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猴痘避免搔抓 減少癒後凹疤

47

▲猴痘的水泡很大,往往會形成不小的凹疤。(翻攝自世衛組織官網)

文/鄭煜彬

最近歐美各國陸續出現猴痘案例,台灣也有確定病例。過去猴痘多半是到中、西非旅遊,或在實驗室中與猿猴的體液、血液、傷口、或黏膜接觸才會感染,醫護人員或同住家人則可能受到病人的飛沫感染,但最近這波疫情與人際接觸有關,可能是親密的性行為所致。

皮疹出現會伴隨疼痛

接觸猴痘病源經過5-21天潛伏期後,會出現發燒/倦怠、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淋巴結腫大,隨即黏膜會先發疹,1-3天後會出現水泡或膿疱狀皮疹。這些皮疹會先出現在臉上,接著擴散到四肢,也可能出現手腳掌與生殖器的皮疹,最後才有少數病灶擴散到軀幹,往往伴隨疼痛。數量可以從幾顆到幾千顆不等。

常見的水痘與手足口病可能與猴痘混淆,但猴痘的水泡很大,對皮膚的破壞比前兩者更嚴重,往往會形成不小的凹疤。

避免接觸病人防傳染

猴痘在潛伏期並無傳染力,但從發燒後到水泡結痂脫落前都有傳染力。此時應避免接觸病人,並至少配戴醫用口罩。目前則有ACAM200與JYNNEOS兩種天花疫苗可預防猴痘,也可以用於接觸患者後96小時內的預防。

猴痘在不治療的狀態下,2到4週後會自然痊癒,但仍有1-10%的致死率。因此對於小於8歲、懷孕或哺乳的女性以及免疫低下者可使用tecovirimat、cidofovir、brincidofovir、與天花病毒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然而目前台灣案例甚少,暫無儲備上述疫苗與藥物,也要等待主管機關緊急授權。

猴痘痊癒後留下的凹疤往往會造成美觀上的困擾。因此如果不幸得到猴痘,要小心避免搔抓,必要時,塗抹抗生素藥膏避免進一步受到細菌感染,以減少凹疤形成。

如果只有少數幾個凹疤,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凹疤並縫合。不願意切除或是凹疤太多的病友可以考慮接受疤痕填補手術,用微創方式將凹疤下攣縮的疤痕組織切開後,以人工填充物或是自體真皮組織填補,並搭配微針滾輪、雷射降低表面的色素與高低差異。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46

▲猴痘、水痘及手足口病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