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巴金森氏症治療有新進展! 台科大教授研發新療法登國際期刊

4267499 1

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林宏裕(右4)歷經7年成功開創出新療法,臨床研究已幫助17名患者告別行動不便。(北科大提供)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台灣每100名長者即有1人罹患的巴金森氏症,嚴重者會造成行動障礙,甚至失能,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林宏裕深受所苦之下,歷經7年成功開創出新療法,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搭配氫水補充,直接從源頭著手、活化已受損的神經細胞元,臨床研究已幫助17名患者告別行動不便,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接下來更將進行大型臨床研究。

今天是「世界巴金森氏症日」,衛福部雙和醫院醫師胡朝榮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60歲左右,但並非老年人專屬疾病,近年青壯年罹患早發性巴金森氏症時有所聞,造成家庭與社會龐大負擔。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鄔定宇分享,巴金森氏症通常會出現手腳顫抖或僵硬無法擺動、走路碎步、面具臉等,影響工作表現與日常行動,且容易產生失智等併發症,嚴重者常導致失能。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指出,巴金森氏症過往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僅能減輕症狀,但隨著病程嚴重、藥效減退,藥量不只增加還合併藥效波動不穩定的現象,為患者與照顧者的身心帶來沉重負擔。

林宏裕的研究也獲雙和醫院臨床研究證實其有效性,在連續2週使用下,早晚各15分鐘的治療,改善了17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障礙問題,有機會就此擺脫輪椅、恢復自主行動能力,接下來也將展開大型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