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紐約時報重磅補刊林徽因訃告和一生故事

紐約時報重磅補刊林徽因訃告和一生故事

紐約時報12日刊出20世紀著名中國建築師兼作家林徽因女士訃聞和一生故事,雖然她早在1955年就已過世。

自1851年以來,《紐約時報》的訃告一直以白人男性為主。我們推出了“被遺漏的”(Overlooked)欄目,講述一些女性的故事,她們給社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但她們的死亡沒有得到時報的關注。現在,我們將視線擴大,投向其他受到忽略的重要人物,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被邊緣化。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對中國古建築進行考察記錄之前,許多古代瑰寶已逐漸坍塌。在中國,人們通常像對待其他建築那樣對待古建築,而不是像西方國家那樣對古建築進行保護研究。這對夫妻是中國最早的文物保護工作者中的兩位,也是最為知名的。他們的努力激勵了幾代人出來為受發展大潮威脅的建築大聲疾呼。紐約時報12日刊出20世紀著名中國建築師兼作家林徽因女士訃聞和一生故事,雖然她早在1955年就已過世。

自1851年以來,《紐約時報》的訃告一直以白人男性為主。我們推出了“被遺漏的”(Overlooked)欄目,講述一些女性的故事,她們給社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但她們的死亡沒有得到時報的關注。現在,我們將視線擴大,投向其他受到忽略的重要人物,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被邊緣化。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對中國古建築進行考察記錄之前,許多古代瑰寶已逐漸坍塌。在中國,人們通常像對待其他建築那樣對待古建築,而不是像西方國家那樣對古建築進行保護研究。這對夫妻是中國最早的文物保護工作者中的兩位,也是最為知名的。他們的努力激勵了幾代人出來為受發展大潮威脅的建築大聲疾呼。

紐約時報重磅補刊林徽因訃告和一生故事

1928年,在歐洲度蜜月的林徽因與梁思成。CPA/PICTURE ALLIANCE

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建築歷史學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想挽救的建築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這些建築通常年久失修,而且散布在遙遠的地方。許多時候,他們必須穿越中國農村的險惡環境,才能到達這些建築的所在地。

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遠離市鎮的地區考察意味着,要靠騾子、人力車或徒步在很糟糕的泥濘路上旅行。對於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來說,這並非易事:梁思成年輕時的一場摩托車事故讓他後來走路一瘸一拐,而林徽因長期患有肺結核。他們住的客棧通常很臟,到處是虱子,食物可能不幹凈,而且總有遭受造反農民、士兵和土匪暴力的危險。

他們最大的收穫來自1937年的一次考察,他們在山西省五台縣發現了佛光寺,考證了它的年代,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測繪編錄。這座令人驚嘆的木製寺廟建於公元857年,是當時中國已知的最古老的建築。(現在,佛光寺是已知第四古老的中國建築。)

為了確定佛光寺的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爬進了寺里最令人生畏、被人遺忘的地方,包括鑽到寺的屋檐底下,那裡住着成千上萬隻蝙蝠和數百萬隻臭蟲,到處都是塵土,充斥着死蝙蝠。梁思成在《梁思成與林徽因——一對探索中國建築史的伴侶》(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一書中記述了那段經歷,該書是與他們通信的好友費慰梅(Wilma Fairbank)用英文寫的他們的人生故事。

“在完全的黑暗和難耐的穢氣中好幾個小時地測量、畫圖和用閃光燈拍照。當我們終於從屋檐下鑽出來呼吸新鮮空氣的時候,發現在背包里爬滿了千百隻臭蟲,我們自己也被咬得很厲害。可是我們的發現的重要性和意外收穫,使得這些日子成為我多年來尋找古建築中最快樂的時光。”

紐約時報重磅補刊林徽因訃告和一生故事

林徽因是20世紀著名的中國建築師、作家。她在1930年代與丈夫梁思成一起記錄下中國的建築遺產。CPA MEDIA/PICTURE ALLIANCE

雖然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工作是挽救中國的古代遺產,但他們的人生卻與中國現代歷史不可分地聯繫在一起。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在日本東京,他的父親梁啟超當時在那裡生活。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中國杭州。他們都來自於名門望族,都曾在國外生活和學習,後來都成為思想開放的知識分子,而在當時的中國社會,許多東西都受到嚴格傳統的束縛。

他們兩家是世交,兩人於1924年一起前往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讀書。林徽因對讀建築學很感興趣,但賓大的建築學院沒有接收她,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讓年輕的女士與年輕的男子一起工作到深夜不合適。所以,他們1927年畢業時,林徽因拿到的是美術學士學位,她也上過建築學的課;梁思成則成為正式的建築師,他先是獲得了建築學士學位,後來又獲得了建築碩士學位。但他們總是一起工作。

“我認為,他們把彼此視為夥伴,不是商業夥伴,而是人生伴侶,”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藝術教授夏南希(Nancy S. Steinhardt)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夏南希研究過他們的工作。“分不清他們的繪圖或文章中哪部分是誰做的;他們是一個團隊。”

乍看上去,他們不像一對合適的夫妻。林徽因富有魅力,活潑且多才多藝,她寫詩、寫小說,還寫評論和戲劇,她把家變成了一個知識沙龍。

梁思成是一位高度專註的建築師和教師,他可能沉默寡言,但一旦與人熟悉后,他會變得友好。事實證明,他們性格上的差異是一種互補,也給中國的建築學帶來了很大的好處。

林徽因年輕時曾受到幾個人的追求,其中包括詩人徐志摩,但她於1928年在加拿大與梁思成結了婚。在歐洲旅行了幾個月後,他們回到中國,梁思成和幾名來自賓大的中國同事在瀋陽的東北大學創建了建築系,這是國內的第二個建築系。他在20世紀30年代的學術手稿和講義最終被編輯成《中國建築史》一書,這是一本罕見的關於這個題材的綜合性著作。

20世紀30年代初搬到北京之後,他們開始定期到中國農村去尋找古代木結構建築中尚存的一些實例,這些存留下來的建築在梁思成的書中有詳盡的描述。

日本軍隊1937年入侵中國后,他們的考察停了下來。1940年,他們把家搬到了中國南方城市昆明附近的一個村子,那時他們已有一兒一女,住在村裡自己建的一個小屋裡。林徽因的肺結核變得更嚴重了,戰爭讓他們過上了窮困潦倒、讓人難以忍受的生活。

在戰爭期間,他們靠大量的筆記、照片和繪圖,繼續從事建築方面的寫作。戰爭結束后,梁思成前往耶魯大學(Yale)擔任客座教授,並成為1949年設計曼哈頓的聯合國大樓委員會中的中國代表。林徽因由於要照顧家人,又患病在身,留在了中國。

1949年共產黨掌權之後,典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梁思成和林徽因成了共產黨員努力展示對黨忠誠的攻擊對象。林徽因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沒能在惡虐的處境下堅持多久。1955年4月1日,她因肺結核去世,享年51歲。

梁思成因為要照顧林徽因回國后,反而被指控為反革命,他受過再教育,以及來自中共官員的公開羞辱。他也無力阻止環繞北京的古城牆和城樓被拆除,他主張保護城牆,但毛澤東想把這座城市改造成一個工業中心。儘管如此,梁思成還是繼續工作和教書,並最終再婚。他於1972年1月9日去世,享年70歲。

在費慰梅和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的幫助下,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工作得以繼續。梁思成去世幾十年後,費慰梅和林洙把他丟失的繪圖和照片找了回來。費慰梅把這些圖片與他的文字結合起來,於1984年出版了《圖像中國建築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一書(中譯本出版於2011年——譯註)。這本書對中國建築做了深入的研究,記錄了許多已經不復存在的建築。

林徽因和梁思成也成為了中國的民間英雄,人們用小說、電影和一個系列記錄片講述他們的生活。但北京的開發商們更關心施工項目,而不是他們遺留下來的東西。2012年,開發商在夜幕的掩護下,拆除了梁思成和林徽因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住過的房子,讓保護主義者大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