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敗像叢生的清戊午科場案

2017-12-28 08:02

來源: 
博客

作者

作者: 
半醉漢

敗像叢生的清戊午科場案

敗像叢生的清戊午科場案

清朝咸豐八年是戊午年(1858年),八月初六,咸豐皇帝欽點了此次順天(北京)鄉試的主考官和副主考。

柏葰擔任主考官。

柏葰此人非同小可,是蒙古正藍旗人,道光六年進士,先授編修,後任內閣學士,兼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拜文淵閣大學士,是清室廟堂的一品大員。著有《薜菻吟館詩鈔》、《奉使朝鮮日記》等著作。

柏葰素與肅順等不和。

副主考官則是戶部尚書朱鳳標和御史程庭桂,同考官是翰林院編修浦安、翰林院編修鄒石麟。

同考官是鄉試、會試中協同主考或總裁閱卷之官。

發榜時,有人發現唱戲的優伶平齡,竟然中了第七名舉人。

清制規定,娼妓、優伶、皂、吏等不能參加科考,而登台唱戲的優伶平齡,卻能公然在京師科考中高中皇榜,立時引起人們的議論和懷疑,一時輿論大嘩。

就在這風生水起之時,御史言官孟傳金突然呈遞奏章,參劾戲子考生平齡的朱卷和墨卷不一致,應該查究。

墨卷是考生用墨筆寫的考卷,字是黑色。朱卷是考場監考工作人員用硃筆謄抄謄抄複製的考卷,紅字。

朱卷,是專門給閱卷官披閱的考卷。

我國在北宋就採用了密封、糊名和謄錄的科舉考試製度。即考生交上試卷后,工作人員將考生姓名糊起來,用紅色毛筆謄抄一遍,再給閱卷官披閱。在謄抄過程中,謄抄者抄寫的朱卷必須與考生的墨卷完全一致。即便墨卷中出現了錯字、別字,甚至塗抹,也必須完全依樣畫葫蘆照抄。謄抄后,監考人員還要對讀核對,驗看朱卷和墨卷是否完全一致。

此一嚴格程序,就是防止考官舞弊。

咸豐皇帝痛恨官場作弊,接到御史言官孟傳金上奏的參劾章奏摺,心中一驚,決定嚴查。他當即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兵部尚書全慶和陳孚恩等四人,專職會審查辦此案。

會審團很快查清,考生平齡並非職業優伶,他只是戲曲票友,喜歡粉墨登台過戲癮。得中舉人,並無不妥。但他的考場墨卷和送交閱卷官的朱卷,二卷不相符合,這問題就嚴重了。

會審團經過仔細對照,發現其墨卷中的七個錯別字,在朱卷上都被一一改正。

就是說,考場謄抄朱卷者從中做了手腳,幫考生暗自改正了試卷上的錯誤。而一張卷子出現七個錯別字,如此低劣的水平,怎麼還能被錄為舉人?

會審團查究時,此案的當事考生平齡,被革去舉人,入獄待判。但他竟不明原因地死在獄中,使案情更為複雜。

平齡的同考官鄒石麟對修改朱卷,供認不諱。

鄒石麟說,這次披閱平齡的複製紅字試卷,自己以為是謄抄人員筆誤所致,就順手把錯別字改正過來。

同考官鄒石麟和考生平齡素不相識,明知故犯的原因,是此前科考中多有類似情況,於是他就隨手改正了。

問題調查清楚后,會審團向咸豐帝呈交了處理意見:其一,平齡本人登台演戲系個人喜好,不必治罪,但畢竟登台演戲有辱斯文,諭令士子引以為誡;其二,平齡才華平平,試卷中竟然多處出現錯別字,不足以被選為舉人,按律應罰停會試三科,因平齡已死,免去此罰;其三,考生舞弊,同考官應連坐,降一級調任。但鄒石麟擅改朱卷,目無國法,擬革去官職,永不敘用。主考官柏葰和兩位副主考朱鳳標、程庭桂三人,也應承擔領導責任,罰俸一年。

案情似乎就能了結,但突然節外生枝。

平齡科場案發後,咸豐皇帝為整頓綱紀,下令嚴格磨勘。

磨勘,就是發榜后對考中舉人的試卷,進行複核。道光、咸豐年間,官員懶政,磨勘制度,形同虛設。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十月二十六日,會審團向咸豐皇帝奏報了磨勘結果:此次順天鄉試,總共錄取舉人三百名,有問題的試卷居然有五十份之多。

竟然六人中,就有一個不合格者!

這五十份不合格份試卷,有的文辭不通,錯別字比比皆是,錯謬百出;有的經過塗改,第一場試卷和第二場試卷判若兩人,前者文理不通,後者文采斐然,顯見是槍手所為。

咸豐皇帝目瞪口呆。

盛怒之下,當日,咸豐皇帝就下旨將主考官柏葰革職聽傳,兩位副主考暫行解任,聽候查辦。

隨後,查出的問題越來越多。

咸豐皇帝將涉案舉人一一革去功名、停罰會試。涉案同考官或被革職,或被降級,或被罰俸。

但主考官柏葰似乎沒有涉案。

直到同考官浦安被徹查,才將他帶出。

審查人員在考生羅鴻祀的試卷上,發現了考官的舞弊。

經查,考生羅鴻祀是廣東肇慶府陽春縣人,在刑部任主事職,無功名。他為了今後前途,決定參加今年順天鄉試。羅鴻祀拜託同鄉官員李鶴齡,在這次科考中加以照顧。

李鶴齡也覺得自己這次鄉試有可能被選為同考官,便允諾。

但這次鄉試李鶴齡沒被選中做考官,於是,他便向同年的同考官浦安求助。浦安礙不過同年之誼情面,答應幫忙,收下了作弊的對號條子。

閱卷時,浦安按對號條子的暗記,找到了考生羅鴻祀的試卷。但文章平平,不夠錄取。可他還是寫下了“氣盛言宜,孟藝尤佳”的薦語,向主考官柏葰推薦此卷。

主考官柏葰和兩位副主考經過商議,決定將該卷打入副榜備卷。

柏葰令僕從靳祥,向浦安告知此事。於是,浦安便懇求靳祥向柏葰提議,一定要錄取那份試卷。

僕從靳祥追隨柏葰多年,很得其賞識。他對柏葰建議說,浦安只推薦了這一份試卷,最好能錄取。柏葰思慮再三,為了不駁同僚的面子,就同意了。正榜已滿,就只好撤下一份合格試卷,換上了羅鴻祀的備卷。

榜示出來,羅鴻祀中了第二百三十八名舉人。

羅鴻祀中舉后,春風得意,卻沒有要向同鄉李鶴齡表示表示的意思。

李鶴齡不甘心,便主動跑到羅鴻祀那裡要好處費。羅鴻祀躲不過,只好給他送去五百兩銀子。李鶴齡財迷心竅,將銀子全部據為己有。

按慣例,新舉人要回拜錄取自己的受知師,十月初,羅鴻祀先來拜訪同考官浦安。

羅鴻祀認為,自己已經出了五百兩銀子給李鶴齡,李鶴齡一定會將這些錢與浦安和其他考官平分,所以他只禮節性地帶了十兩銀子給浦安。

拜完碼頭,羅鴻祀心安理得回去當新舉人了。

浦安則覺得自己只得到十兩銀子太冤,料定羅鴻祀一定給了李鶴齡不少好處,就去要。結果,他從李鶴齡處,要了三百兩好處費。

案情調查至此,一切大白。

咸豐皇帝聞及此事,非常憤怒,立刻派宦官取來羅鴻祀考卷,他親自複審考卷后,覺得確實不合理。

為慎重,咸豐皇帝又恩准羅鴻祀,敕命他到南書房重考,並遣命肅順監考。結果,羅鴻祀又交出了一份粗劣的考卷,證明科場考官作弊是鐵的事實。

於是本案被欽定為科場作弊大案。

咸豐皇帝嚴令將所有涉案人員,交刑部會同肅順、載垣、端華、陳孚恩等在朝廷掌握實權的大臣審理。

羅鴻祀案,加上前面已經審定的平齡案,和那五十份不合格試卷被錄取案,使咸豐皇帝異常惱恨。

天子腳下,出現這種烏煙瘴氣的科場、官場,出現這麼多的無恥、無知的考生,出現這麼多的貪贓考官、昏聵主考,他怎麼能不惱恨?

咸豐九年,宗室大臣載垣等,奏請先結主考官柏葰與考生羅鴻祀案。

主考官柏葰收賄賂的家人靳祥,在東窗事發后畏罪自殺。

主考官柏葰按律當斬。

咸豐帝念及過去柏葰為官清廉、勤政,自己對他也十分倚重,有意從輕發落。

但肅順按律力爭,認為科舉是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應該嚴格執法、明正典刑。

肅順是宗室權臣,自道光中期始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咸豐帝信用。

肅順煊赫一時,因此,朝廷眾大臣不願意得罪他,因而無人願意援手搭救柏葰。

於是,主考官柏葰,和同考官浦安、考生羅鴻祀等四人,一同被判死刑,於次年被斬於菜市口。

柏葰是史上死於科場案職位最高的官員。

綜觀全案,咸豐皇帝斬殺主考官柏葰,是揮淚斬馬謖。咸豐皇帝的目的,是整頓綱紀,嚴正吏治,重振法紀,挽救衰敗的大清王朝。

但大清朝政體早已糜爛,已經病入膏肓,滅朝亡政是必然。縱然是權力至高無上皇帝決心想挽救,他也力不從心,回天無力。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五十三年後的一九一一年,國民黨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滿清皇權統治,中華民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