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不是他不合群,而是你不在他的圈子裡

來源: 張涔汐 作者: 張涔汐 不是他不合群,而是你不在他的圈子裡

昨天我看了一場關於老霧的專訪。

他的採訪有幾句經典話,尤其是關於??「圈層??」這個主題的分析,內容如下:

不是你的人脈你夠不著,因為你的認知上不去,就算你進了那個圈子,也沒有辦法成為真正的朋友。就好比幼兒園的學生,你進了大學,大學的學生哄哄你還可以。但是你要硬跟大家比學業,你就只能搞笑了,只有你的認知上去了,自我優化。你才有更高的圈子,更多的機會,更廣闊的資源,更多的人脈。

這段話真是太贊了。

我說說身邊的故事,因為一個社群,認識了一幫朋友,當然正如馬東所說:

人這一輩子你每到一個階段,你身邊的人都是正態分布的,什麼樣的人都有。所以整個社群的人也是五花八門。

當然社群有一個靈魂人物A,,他的見識和閱歷遠遠超過於這一幫社群群友,因為很多群友好學經常找他討教。

剛開始他古道柔腸有求必應,後來斷然拒絕了絕大部分人的邀請。

接著很多群友就說他,高冷,不合群。

但在我看來他根本不是這樣的人,比如他經常跟我討論歷史、國際時事,很多比較深刻的話題。

我曾經問他,為什麼總是拒絕很多人的邀約。

他直言:

每人都是期待自己成長,我經常幫助他們,讓他們獲得成長。

但是期間耽誤了我很多時間,關鍵我沒有什麼進步,沒有辦法吸取很多能量,那麼還不如我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另外很多人的認知水平非常低,沒有辦法交流。

我明白,其實就是他們不夠優秀,進入不了他的圈層。

2

很多人單純的把友情歸為感情好,這種理解太單純了。

真正的友情相互欣賞,甚至欽佩,需要實力上的旗鼓相當勢均力敵,才能良性發展。

正如莫泊桑的好友是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魯迅的好友是郁達夫、林語堂、巴金、茅盾;

巴菲特的好友是比爾蓋茨,等等。

正常友情之間都是相互幫助,共同成長。

如果實力懸殊太大,沒有辦法做到認知水平的統一,當然會影響到交流。

就如老霧所說:

小學生永遠跟大學生玩兒不到一起,因為認知和實力差距太大了。

這幾年我有個明顯的感受。

最開始寫作,我是被人鄙視得很慘,動不動就問你的作品,相當沒有地位。

一個大群基本上都是寫作了十幾年的傳統作家們,大咖們是不搭理我這種年幼無知又默默無名的人。

我也知道,即便他們搭理我也是出於修養,我根本不是他們圈子裡的人。

後來,我奮發圖強,默默無聞,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一本書一本書地看。

當所有人不看好的時候,竟然陸陸續續很多出版社邀約出書。

一篇篇文章收到大家的好評,還上了微博的熱搜,很多刊物邀約寫專欄,甚至以前所謂遙不可及的大咖主動加微信,期待作品。

我當時明白了,當你默默無聞靠實力說話,站住腳的時候,不用強求,自然而然已經進入了一個圈層。

3

凡是你買來的優秀朋友,或是你強硬進入的圈子,永遠都不可能獲得尊重。

越是優秀的圈子,越是拼實力,

而且這種人更加珍惜時間和資源成本,

因為每一個人的成就都是扒了一層皮,他們不會大方地把珍貴的資源輕易都交給你,而是要問你能給我帶來什麼!

成年人的友情,不同於童年的發小,單純無邪的交情。

成人的世界講究的是勢均力敵,只有實力匹配的朋友才會相互欣賞。

正如《天龍八部》里的喬峰,這個武林中赫赫有名的大俠怎麼會跟段譽這樣一個柔弱書生成為拜把兄弟呢?

因為,喬峰跟段譽結拜之前,專門跟段譽比試過腳力,段譽用的是凌波微步賽過了喬峰,喬峰刮目相看,驚呼:

??「兄台內力果然不凡,想不到江南除了姑蘇慕容公子外,還有如此高手,又比慕容公子少了好幾歲。??」

這是欽佩和欣賞,一個大英雄要結交一個兄弟必須得有看得上的本事才行吧。

因為大家都想鞏固自己的地盤,不得不得抱團取暖,這樣可以抵禦外來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