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烹飪教我的事:管理和樂活

作者:李欣岳

烹飪教我的事:管理和樂活

工作與生活達到平衡,是眾多工作人的夢想。從張薇薇學做菜、享受生活的經驗上,反而看到更多對人生選擇的意涵。

喜歡烹飪,是因為我喜歡美食,想要能隨時隨地都弄出好吃的,也希望藉由食物連絡感情,不管是家人或同事。所以,我把烹飪當成工作以外自我學習的主題。

結婚前,我連開水都不會燒,直到結婚後,才展現“研發”的精神。一開始,都是“XX炒肉絲”,讓我先生視吃飯為畏途,後來因為我婆婆很會做菜,我開始跟著她,從只能洗菜的“三廚”學起,這麼多年下來,學得很有興趣,中間也去外面上過不少烹飪課,跟飯店主廚學西點或西餐。其中,甜點類算是我比較拿手的。

我後來發現,大多數會做菜的人,都滿會過生活,相對地,也比較容易在生活與工作上平衡發展。因為吃是人之大欲,會吃的人,往往代表對生活有要求。我觀察過,會吃的人,他的廚房不會太亂,會非常有條理;既然能管好廚房,客廳也就不會亂,也往往把工作環境整理得很好。

做菜也是一種管理訓練

我覺得做菜其實就是種管理的訓練。最先要構思做什麼菜,然後擬訂計划去採買,進而準備,把菜做出來。我去學做菜時,發現廚師的手腳都很俐落,而且思慮很清楚,一路做菜就一路收東西,做完菜,廚房也就差不多回復原狀了。透過學做菜,可以讓人更有條理地思考,會做菜的人,通常都是很有效率的人。

舉例來說,新家裝潢時,我要求廚房中要有四口爐。我先生覺得奇怪,哪可能用到這麼多,但其實現在我每天晚上回家,四口爐同時都用得到,一個用來煮湯、一個做喂狗的鮮食、兩個炒菜或是做其他菜。要同時用四口爐,流程式控制管很重要,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就開始計劃。

不論對工作或生活,我都比較是個完美主義者,沒辦法忍受冰箱里有什麼東西我不知道、或是放過期了。所以,對於絞肉或肉絲是何時買的,我都會用筆在袋子上寫清楚,廚餘則用廚餘機處理成有機肥料。我的陽台上種了很多花,托這些天然肥料之福,都開得很好。

工作愈適合自己,愈能經營生活

每天花時間在吃這件事上,並不代表我在工作上很輕鬆悠閑。事實上,我觀察到,如果一天工作下來,精疲力竭到回家後也不想去經營生活,表示工作職能可能跟個人性向並不搭配,才會這麼痛苦。比如當業務的,明明需要大量與人接觸交流,但個性卻內向羞怯,中間落差太大,工作一整天后,能量當然剩下很少,因為要扭曲自己的本性去工作。對我來說,現在這份工作是我很喜歡的,所以回到家,我還能保有很高的能量。儘管下班坐捷運時覺得累,但回家換掉衣服一進廚房,就覺得能量又來了。

培養一個和工作沒有直接相關的興趣很重要,我的經驗是和年齡有關。因為在2、30歲時,為了事業衝刺,會花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探尋各種和工作有關的可能性,興趣這部份不會著墨太多;40歲後,比較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到自己喜歡也覺得對的工作後,這時很容易發現另外的興趣。一個人如果一輩子都只有工作,快到退休時才準備培養興趣,那都太晚了,所以差不多40歲前後,就要有這麼一個轉場,作為培養另一種生活的過程,往後的職場也會走得比較長遠。

工作與生活平衡3原則

●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每天下班後就精疲力竭,無力經營生活,往往代表這份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或能力。

●發展興趣要趁早:大約40歲前後,就可以開始培養一份與工作無關的興趣,讓職場生涯能因此走得更長遠。

●重新認識自己:找到生活上的興趣,往往可藉此認識更多新朋友、新事物,進而重新認識自己更多面向的潛能。

來源:cheers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