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道德經》只四句話就能讓你全部釋然 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沒有解不了的愁

《道德經》只四句話就能讓你全部釋然 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沒有解不了的愁

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如果迴流溯源,探尋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的話,恐怕會有很多結果:禮儀明經之根在於孔子,法理規矩之根在於韓非,數理博愛之根在於墨子,陰陽名辯之根在於惠子。而在百家爭鳴時期能為各家共仰同尊的只有老子,他所創立的道家學說構成了中華民族性格根基。

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老子的《道德經》僅用區區五千個字,就把人與天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這樣宏大的哲學命題闡述清楚,可謂中華第一奇書。而人世間的恩怨情仇、悲歡離合、得意失意,更是用四句話道破,正所謂:

洋洋洒洒五千字,道盡三千世界,

信手擷來四真言,便解世人煩憂。

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只四句話就能讓你全部釋然 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沒有解不了的愁

《道德經》只四句話就能讓你全部釋然 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沒有解不了的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圖片來源 pixabay)

【一字解讀】:勢

【讀史釋義】:人道法地,即是不同的人類文化授之於周圍的環境,環境對人的影響就是勢的影響。擴展到人類整體,不同地域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也就體現在風俗文化上,如同“北人騎馬,南人乘船”。而文化即是“人道”,人所依託的周圍環境即是“地道”,故曰:“人法地”。

地道法天,即是不同的地形環境成之於天,植被、物產是由日照、氣候所決定,就連地形地貌也是由長時間的雨水侵蝕,泥沙衝擊而成,滄海桑田在以千百年為衡量單位的時間軸上,其源動力就來自於天,由此,環境是“地道”,而氣候、日照的運行規律就是“天道”,故曰:“地法天”。天行法道,即是上天也是依據“道”來運行,而“道”就是客觀規律。故曰:“天法道”。大道亦法自然,

“道”既然是客觀規律,但具體來說是怎樣的規律呢?這個規律就是“自然”。“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界萬物運行規律。

所以說,這一句話就道破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在這樣的規律之下,老子給我們的教導就是順勢而為,人力總是有限,違背規律就是逆勢,是會處處碰壁的,然而順勢而為,即使其力輕若羽毛,但乘其勢,亦可行進千里。

【黑瞳悟道】這樣的道理引申到生活中,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困難和挫折在所難免,酸甜苦辣都是人生中的一種經歷。按照《道德經》所講,了解了自然之大道,眼前的溝溝坎坎也便不足掛齒,即便是你遭遇的是人生中的最重大挫折,只要你所做所為符合事物發展的“道”,那麼你所處的低谷僅僅是在勢不在利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必然過去,屆時定可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既然必然會過去的困難,我們何必惴惴不安、哭天戧地呢?只要視野放寬,心懷大道,自然看不到眼前的溝坎,所以才有了“君子坦途”一說。

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道德經》只四句話就能讓你全部釋然 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沒有解不了的愁

《道德經》只四句話就能讓你全部釋然 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沒有解不了的愁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圖片來源 pixabay)

【一字解讀】:度

【讀史釋義】當得到的東西已經很豐富了,就不如停下來,為人鋒芒太露,終究是不能長久保持的。當金銀財寶充斥屋堂的時候,就難以一一把守,人一旦富貴,往往會驕傲自大,就會給自己帶來禍根。”

這句話從四個方面講了一個道理,就是“度”,上面我們講了“自然之道”,而自然之道的一個原則就是“衡”,如果自然之道不是一個平衡之道,就無法循環往複的存在下去,而這個“衡”引申到人類社會就是“度”,凡事皆有度,進取當知止。無止境的進取就等同於攫取,會破壞自然之道的“衡”,自然也就會招致傾覆。

【黑瞳悟道】就我們內心而言,也就是要適度的管理情緒,很多人對這個道理不屑一顧,遇到大悲之事就精神垮散,一蹶不振,但更可怕的是,遇到人生的順境就會自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別人都比不上,加上周圍人的阿諛逢迎,不斷灌輸你無比偉大無比成功的假象,久之,你就會失去客觀理智的分析,就會目中無人,剛愎自用,所導致的結果會比一蹶不振更加危險。

所以說遇到悲喜,要進退有度,我們說能夠掌握自然之勢的人有很多,但能掌握好自己內心起伏“度”的人卻很少,能在大悲大喜之中仍能認清形勢,這才是成功人所具備的品格。

三、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經》只四句話就能讓你全部釋然 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沒有解不了的愁

《道德經》只四句話就能讓你全部釋然 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沒有解不了的愁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圖片來源 pixabay)

【一字解讀】:止

【讀史釋義】人生中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足,人生中最大的錯誤莫過於貪慾。因此,人生中能夠做到知足就已經是最長久的滿足了。

【黑瞳悟道】這句話很好解釋,但很難真懂,乍看上去,它的道理和“度”很相似,但是止的道理是單方面的,是強調對貪慾的遏止。

為什麼單單要說“止欲”呢?欲是人類的動物本性,因為我們所有的慾望都可以歸為“食”和“性”,這是作為動物,作為群體存活的最基本要素。但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將這兩種慾望引申,化為佔有慾、求知慾等,合理的慾望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感到充實和幸福,但慾望有一種特質就是“成癮性”,一般人難以控制慾望的“度”,一旦慾望失去管控就會破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

要克服“欲”必須懂得“止”,道家倡導“寡慾”,寡慾就是“止”的表現。一個人管控一次情緒的波動能算是智者,而一個人要想長久的管控情緒,就需要心如止水,以“止”克“欲”,能夠經過修鍊做到心明澄澈、清心寡欲才可成為道師,也才能進入“清凈”的境界,才能感受到“赤子之心”的快樂。

四、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道德經》只四句話就能讓你全部釋然 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沒有解不了的愁

《道德經》只四句話就能讓你全部釋然 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沒有解不了的愁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圖片來源 pixabay)

【一字解讀】:辯

【讀史釋義】萬物有時減損它反而使它獲得增益,有時增益反而使它減損。

【黑瞳悟道】從這句話中就可以很明了的看出老子的辯證思想,何為辯證?簡單的說就是全面的看問題,既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既看到現在的一面,也看到將來的一面。在辯證的思想下,福禍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以辯證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種種事物,心胸自然能夠豁達不少,以前你不理解的事,你站在他的立場上想一想,也許你也就會理解他的決定,有時候明明不好的事,你用發展的眼光看一看,也許就能看到它未來的前景。

所以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歡喜悲離,都是暫時的狀態,如果用《道德經》的思想和視野去看待生活,你會發現生活之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沒有解不了的愁,沒有揮不去的煩,如果有,你照一下鏡子,問題的始作俑者難道不是自己的嗎?

來源:黑瞳(微信公號讀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