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毀掉」一個孩子 就是讓他沒有自己的時間

職場上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毀掉一個員工,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思考的時間。」

當一個人被填滿,他更多的可能性也就失去了。

我就在想,孩子們何嘗不是這樣呢?

「毀掉」一個孩子 就是讓他沒有自己的時間

何況,和現代越來越快的工作節奏一樣,小朋友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越來越滿。

沒有一天休息的時間,沒有一刻不被安排,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今天刷到電視劇《虎媽貓爸》的一個片段,是趙薇飾演的畢勝男,認定丈夫出軌初戀女友,傷心之下談離婚的場面。

這個時候畢勝男的爸爸過來了,情緒崩潰的畢勝男忍不住對爸爸說了這麼一段話:「我從小到大都被你逼著往前走,什麼都要贏,一直拼命就一定會幸福嗎?但是我都不敢往回看,我什麼都沒剩下,你還要我怎樣?」

畢勝男的爸爸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嚴父形象,從小要求女兒的標準就特別高,所以畢勝男一直好勝的活著,學習成績一向優秀,職場上也非常的拼,身邊人都以為她就是這樣爭強好勝的性格,直到這一刻,大家才發現原來她也只是在逼著自己這樣做。

「我拼了這麼多年,最後什麼都沒剩下」,不知道這份感悟,能不能回答我們一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被逼著一直努力,沒有一刻鬆懈的孩子,以後的人生會怎麼樣?

我們身邊一定不缺這樣的爸媽,為了孩子的學習,從起跑線就開始用力去競爭,並且把這樣的狀態保持到孩子高考結束。

我認識的一個寶媽,可以說是我見過給孩子安排最多任務的一個人了。

多到什麼程度呢?

一年當中,孩子同時學習鋼琴、小提琴、舞蹈、美術、游泳,還報了很多課後輔導班。

據說還參加很多社會活動,任何小主持人、節目表演、演講大賽,都讓孩子參加。

在這個媽媽描述中,她得意於給孩子形成安排的高效和圓滿,也得意於孩子超過同齡人的成熟和優秀,但是我覺得,這孩子還挺讓人心疼。

一位專門研究「無聊」的訪問學者特蕾莎·貝爾頓(TERESA BELTON)引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無計劃的「停機時間」可以幫助孩子們變得富有創造力,獨立思考。

被排滿的孩子,失去的是對自己時間的控制權,這是一種非常壓抑的狀態,長期讓孩子處於這種狀態中,對孩子的創造力其實是一種扼殺。

因為,孩子的大腦中,思維不總是有明確的目標,而是喜歡徘徊,喜歡走神,喜歡「流浪」。

這種流浪狀態,可以讓孩子達到得到足夠的休息,然後保持更高效率的運轉,留出更多創造的空間。

這種空間是必須的。

「毀掉」一個孩子 就是讓他沒有自己的時間

很多家長頭疼,孩子為什麼總是抱著手機不願意撒手,吃飯也看,上廁所也看,手機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嗎?

其實答案是,這是孩子的「報復性」沉迷,因為孩子自己的時間不多,所以吃飯、上廁所、睡覺前,他才會這麼捨不得手機。而如果我們能夠給孩子無盡的自由時間,玩手機也就不成為一個大問題了。

可以說,無聊是在生活中尋找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讓我們的孩子經歷無聊,可以幫助他們從自己的經歷中找到價值,並發展自己獨特的世界觀,這使他們在未來的心理上更加堅強。

很多孩子喜歡、感興趣的東西,我們可能漸漸無法招架,不可能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在某個時候,我們必須放手。

所以,孩子需要學習如何激勵、愉悅自己。

試想,如果我們回到鄉間,關閉電視、遊戲機,手機信號不好,這種環境相比城市,自然是刺激不足的。

正是乏味,讓孩子有機會練習自己的決定,並找到對周圍的事情感興趣的方式。

就像很多人越來越喜歡慢綜藝這種形式,比如《嚮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等,就是因為慢綜藝中,緩慢的生活節奏讓人找到更多質樸的快樂。

「毀掉」一個孩子 就是讓他沒有自己的時間

另一方面,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對父母也有好處。

很多父母嘴上喊著自己很辛苦,實際上卻一直在給孩子繼續加碼,把孩子和自己都弄得不堪重負。

其實育兒不必如此辛苦。

孩子身上投入太多精力,解決的可能僅僅是家長自己的焦慮,並不一定能讓孩子得到最大的收穫,但一定會讓自己不快樂。

投入越多,期待越大,期待越大,失望的可能也越大,承受這些情緒的父母,很難和孩子一起享受無聊的時間,一起進行看起來沒價值卻能夠感到快樂的活動。

而要知道,在家庭教育中,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要比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教學對孩子的影響大得多,你不快樂,那麼你的孩子也不會快樂。

所以,放鬆一點,讓孩子無聊一會兒,給自己花點兒時間,你和孩子都可以更好。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毀掉」一個孩子 就是讓他沒有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