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懶人和記性差的人該如何讀書

來源: 簡書 作者: 格列柯南 懶人和記性差的人該如何讀書

看過一些介紹如何閱讀的書籍和文章,也嘗試過做筆記或者讀書摘要,但都是半途而廢,堅持不下來。大概這樣的閱讀方式對勤快的人有用,但對我這種懶人,和追求閱讀流暢性的則不然。

不是我有驚人的記憶力,反而是容易健忘,書讀多了容易糊塗和弄錯一些人的觀點,但這並不打緊。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種閱讀方法,總結出來,或許對別人也有些用處,特別是對於懶人和記憶力差的人。

1.三部曲式閱讀

所謂三部曲式閱讀,是你讀過一個人的一本書,如果覺得不錯,那麼就找來該作者寫的其他書籍,在一段時間內集中閱讀。

例如,我讀了尤瓦里·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後覺得不錯,就找來作者的另一本《未來簡史》一起讀了。

我喜歡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作者其餘的《盲眼鐘錶匠》、《解析彩虹》等書籍也找來閱讀。

這樣做的好處是,該作者特有的文風會在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道金斯帶著70年代的熱情,戴蒙德會有自己的悲天憫人情懷……。這種印象對於以後查找引用作者的文字有幫助。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一個作者的三(四)部曲著作都是互補性的話題,可以通過這個系列理解該作者思想的全貌。多餘的著作,不免都有些炒冷飯和重複啰嗦。

對於記性不好的人來說,可能在讀作者第一本著作的時候,有些理論和觀點難免會懵懂和不理解,但在下一部著作中會有重新表述。

作者書中舉的案例,也會多次使用,在讀了第一本書見到之後,在第二本還能夠再次看到。舉一反三,就加深了印象。

因此,做筆記就成了多餘,你在腦中經過多次閱讀就會形成自己的理解,在寫作時也能夠順手拈來。

2.同行著作閱讀

我的閱讀興趣較為廣泛,但一般也都能在一段時期,集中在一個領域裡。

例如讀了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後,對行為經濟學有了一些了解,但卡尼曼的書也就一本翻譯成了中文,所以同行的著作就成了一個補充閱讀。

之後看了理查德·泰勒的《助推》,然後借用第一種方法順便讀了泰勒的另一本著作《??「錯誤??」的行為》。就對行為經濟學的歷史發展和最新研究狀況有了一定了解。

此後,再補充閱讀了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系列(再吐槽一下,這系列的名字翻譯的挺差勁)等,行為經濟學的內容也差不多能夠掌握個皮毛功夫了。

對於經典的實驗內容和重要的理論,同行著作里都會反覆提及,所以不用記筆記和讀書摘要,現在也能複述出其內容,比如行為經濟學中的??「琳達問題??」。

3.跨領域閱讀

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領域裡,比如行為經濟學,你可能知道一些認知謬誤,用其分析一下身邊的事物,或者解析一下經驗生活也綽綽有餘。但是,只能算是個該領域裡入門的大一新生

要深入研究,或者你對行為經濟學有些理論無法苟同,那麼就要跨領域閱讀。例如,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基於認知心理學的雙系統(或雙過程)理論,那麼心理學家如何看待?

順著卡尼曼,去進一步了解雙系統的提出者斯坦諾維奇的書《機器人叛亂》和《超越智商》,你會發現原來行為經濟學還需要演化生物學基礎,就可以回到道金斯等人的著作上。

但斯坦諾維奇太注重理性,剛好吉仁澤可以互補……如此以來,重複上面三步驟的閱讀方法,你對這個領域就會變得越來越專業,這時候算是跨出了本科,進入到了研究生階段。

最後要進入博士階段,你需要挑出這幾個相關領域裡共同的話題的一個部分,例如行為經濟學的錨點效應,在認知科學和演化生物學的框架下如何解讀,既然人類存在如此多的認知謬誤,那麼這種謬誤為何會進化出來,對人類認知有什麼作用……

以上三種閱讀相互加深理解,也可能相互衝突,這時候就是你腦細胞該活躍的時候,也是你可能在理論方面提出創新的時候。

我一周閱讀2-3本書,並不算多,平均每天也就是2.5小時的閱讀時間。寫作有助於理清思路,將相互衝突的觀念予以調和。有時候則是靈機一動,用記住的理論來檢視一下現實生活,都有助於加深理解。

當然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想要引用原文卻不知道在哪本書里,使用某個案例卻找不到出處。其實這倒是好解決,比如我記不住琳達問題,我可以搜索這個關鍵詞,然後在知道了某本書之後,尋找相應段落即可。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具備思維能力,不是像計算機一樣刻錄下某個章節和句子,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創造性的複述。

以上的話來自於斯蒂芬·平克的《心智奇談》,你要想知道具體是哪個段落提到了上面的話,待我去查找原文。

然而,我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了這些話,不是證明了該理論嗎?不是證明了我已經理解了該理論。因此,多讀書,但別讀死書,試圖去記錄作者說的每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