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步一步不求捷徑才能將事情做到極致

2018-01-01 04:28

來源: 
Angela大世界小生活

作者

作者: 
Angela

一步一步不求捷徑才能將事情做到極致

一步一步不求捷徑才能將事情做到極致

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中寫道:

余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告訴了我們做好一件事情的方法:一步一步,不急躁不求捷徑,要用小火慢燉的心態,將事情做到極致,方能享受收穫果實的喜悅。

相較於同時代的名人,若單論天賦,曾國藩算不上一個先天條件多麼優越的人,比如,左宗棠和張之洞分別是14歲和16歲考中的秀才,李鴻章考中秀才的時候也才17歲。

而曾國藩從16歲就開始參加科考,第七次才中秀才,時年已經23歲。

曾國藩說過一句名言:‌‌“拙看似慢,實則最快。‌‌”在學習求知方面,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

考取進士后,曾國藩進入翰林院工作,但他沒有一心去鑽研權術,經營為官之道,而是將手中的工作踏踏實實做好,對每一件事都盡心盡責。

這種不投機取巧的極致工作態度反而成就了他,短短10年裡,曾國藩升遷7次,年僅37歲便成為二品級別的禮部侍郎,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央要員。

這份做事情不到極致不能罷休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1

前幾天,女友艷子說有媒體公司接洽她出美食書、錄製美食節目的時候,我一點都不驚訝。她這幾年在鑽研美食方面所下的功夫,有目共睹,現在水到渠成,到了收割果實的時候,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

會做菜的人分兩類,一類是先天的,天生就對美食有敏銳的感知與審美,另一類是後天練習的,熟能生巧。

艷子屬於後者,她不僅沒有天生的做菜才華,入門也比較晚,但她卻真正做到了勤能補拙,將後天的努力發揮到了極致。

幾年前,在認識她先生之前,艷子是個不怎麼下廚的人,曾經一度將她家樓下的餐館當做食堂,一日三餐都在外面吃飯。

她先生那時飽受胃病折磨,艷子為了照顧他,開始學習煮飯,一開始只是對着食譜照葫蘆畫瓢隨便做點家常菜,後來先生的胃慢慢養好了,她也漸漸體會到了做美食的樂趣,開始一心一意地研究起來。

有一句話說,這個世界最怕你認真,認真你就贏了。

艷子就是一個認真的人。烹飪是她的業餘愛好,只能在工作閑暇時候進行,但她卻用最專業的態度去對待它。

為了鑽研做菜精華,她參加知名酒店大廚的培訓課程,系統學習各種菜式,連去法國旅遊前,她都提前報了法語班學習法語,旅遊路線和美食相關,隨身帶着個小本子,遍訪當地菜市場與街頭巷尾的美食攤位,與當地人討教切磋。

她在自己的微博上,記錄自己的美食心得,分享自創菜譜,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我親眼見過她是如何準備一頓大餐的。她燒的菜不僅美味,連擺盤,餐桌裝飾都堪比星級酒店的水準。後來我才知道,她除了美食課程,還學了餐桌禮儀,花藝,和擺盤,真的是將業餘愛好做到了專業水準。

在艷子的身上,我看到了把事情做到極致的真正模樣,這是她主動學習鑽研的好心態所帶來的強大力量。

面對一件事情的心態,可以直接影響這件事情完成的效率與質量。

心態平和的人,不急躁不浮華,認真專註,做事情不計較成本,不求捷徑,卻往往能收穫出人意料的好結果。

上天常常獎勵聰明的人,但聰明人的成功之道,卻往往是看似笨拙的執着與勤奮。

2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學校,一個人想要脫穎而出,閃閃發光,都需要競爭力。什麼是競爭力?做好手中的事,專註於每一個細節就是競爭力。

可以說,專註是競爭力的關鍵。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鐘錶組的文物修復師王津,16歲就進入故宮文保科技部鐘錶組,修了40年鐘錶文物,在他手下重獲生命力的珍貴老物件,不計其數。

他專註的工作狀態,完全可以用自帶光芒與氣場來形容,讓人過目不忘,也因此在網上收穫了無數年輕人的欽佩與喜愛。

這是一份最需要慢工出細活的枯燥工作,但王津和他的故宮同事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最一板一眼的工作態度,把‌‌“工匠精神‌‌”發揮到了極致,節目播出后,故宮已經收到了數萬封簡歷,爭相應聘這份曾經頗受冷落的文物修復師的工作。

專註的人,從來不會去尋求捷徑,因為把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一種捷徑。

而那些喜歡追求捷徑的人,其實是在培養自己的懶惰和懈怠,因為真正的成功,沒有所謂捷徑可以走。

越是美好的目標,越需要你用高額的成本去交換,這個成本不僅包含錢,也包含你的時間、精力與資源。

俞敏洪曾經和他的員工提出過‌‌“做人像水,做事像山‌‌”的口號,所謂‌‌“做事像山‌‌”,是說做事要有山一樣不可動搖的決心和意志,只要確定了目標,就必須像爬山一樣堅持下去,將能力發揮到極致。

俞敏洪本人就是一直這麼踐行的。

比如,剛從農村考到北京大學時,他為了學好英語,將《新概念英語》全套四冊里的每一篇課文都背得滾瓜爛熟,後來中途因為肺結核住院一年,他卻利用卧病在床的時間,讀了整整200本書,背了上萬個英語單詞,翻爛了好幾本字典。

俞敏洪後來說:‌‌“這是我能留校任教的主要原因,也直接奠定了我在中國成為一流英語詞彙老師的基礎。‌‌”

幾年後,他辭職創辦新東方學校時,又一次將認真進行到底,每天沒日沒夜地玩命在電線杆上刷小廣告,刷遍了整個海淀區。

正是這種認真極致,成就了今天的他,和他的事業。

羅素說過,‌‌“成功的秘訣無他,不過是凡事都自我要求達到極致的表現而已。‌‌”

當一個人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做好了這一件事情,效果都能完勝做了一萬件事情,卻件件平庸的結局。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是嘗試了很多事情,每一件都無法堅持到最後,落得事事無成的結局。

3

朋友公司前段時間招了三位實習生,包括一位是985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和一位是在國外獲得了學位的海歸留學生,但最後,朋友卻將最終的錄用名額留給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二本畢業生。

問其原因,他答道,這是個做事靠譜的人,我喜歡他身上那股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極致的勁頭。

實習生們需要在小組領導的指導下,各自完成一組專題採訪任務,他們所作的工作除了前期材料準備、人員協調,還包括後期剪輯製作,都是很耗耐心也考驗能力的瑣碎事項。

每個人不同的處理方式,直接影響了最後作品呈現的效果。

那兩個實習生從接到任務一開始,就一直圍繞在自己上級身後,問前問后,從採訪對象選擇到最後的剪輯方法,恨不得每一步都要經過領導手把手教,自己不願意做功課,事事都想要別人幫忙,最後他們雖然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作品,但不主動不探求的消極狀態,讓朋友很失望。

只有那位二本生,自從接到採訪任務后,就開始了周到而細緻的準備。

他知道了受訪人的要求后,自己通過同學、朋友、親戚以及網絡先後找到了五六位受訪對象,針對每一個人都整理出了十幾頁的策劃案,提交給小組領導,經過幾番討論確定採訪對象后,他又從人物的出鏡環境、拍攝手法,如何引導採訪對象說出核心答案,做了好幾份備案。

採訪結束后,他發現有些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最誠懇的解答,於是再度找到身在外地的受訪人,一個人扛着機器,一次次等在受訪人的樓下,去補鏡頭,挖問題,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幾趟。

他做出的作品,不僅最有誠意,深度挖掘的內容,也讓朋友和其他同事都眼前一亮。這種做事情不計成本,追求極致的行為最終為他自己爭取到了一份好工作。

電影《芳華》的編劇嚴歌苓,說起自己這些年堅持寫作,且能寫一本賣座一本的心得體會時,她總結到,‌‌“聰明的人,用的都是笨方法。‌‌”

嚴歌苓每天雷打不動,堅持寫作六小時,這件高度自律的行為,她已經持續履行了三十多年。

有時候為了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嚴歌苓也要走入生活,去做採訪和實地調研。

在寫《第九個寡婦》時,她到河南農村實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寫《媽閣是座城》時,她到澳門學賭錢,揣摩和體會賭徒們的感受;在寫《小姨多鶴》時,她前後三次去日本走訪,聘請翻譯陪同去和那些當年被賣到中國人家做兒媳的日本老太太聊天,光費用就花了十幾萬。

對待寫作,嚴歌苓說,它更像是我的日常工作,而不是文思如泉湧的即興表演。寫完一篇小說以後,她還要不斷做減法,‌‌“第一遍改,我會刪去很多字,第二遍改又會刪去很多字,‌‌”《陸犯焉識》這本小說,她就從40多萬字的原稿中刪掉了10萬多字,才最終出版。

當旁人羨慕她能如此高產、靈感源源不斷的時候,卻沒有人知道她背後的付出與努力。

只有願意使用笨方法做事情的人,才能下定決心將這件事做到最好,看似不走捷徑,最後卻能比別人先到達彼岸;本來不求回報,卻往往能收穫到別人夢寐以求的成果。

一個習慣於將每件事都做到極致好的人,不會滿足於過將就的人生,他的堅持也會終將驗證量變到質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