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孩子丟掉的教養 將變成未來的絆腳石

上個月看到一條新聞

天津地鐵車廂內,一個男乘客隨手剝起大蒜,蒜皮撒了一地。

一名身著校服的小女孩看到後默默蹲下,把蒜皮都收在手中,帶出車廂,整個過程不到5秒鐘。

大家都在誇獎女孩的時候,她只是淡淡地說:“爸媽就是這麼教我的呀!”

一個孩子良好的教養,在這樣的細節中凸顯。

有教養的孩子,總是會讓人感覺如沐春風,心生溫暖。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重在孩子成績、興趣愛好的培養上,忽視了孩子素質品行的教育。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公眾場所大聲喧嘩、待人接物沒禮貌、不尊重長輩、行為舉止惹人生厭的孩子,父母還認為是天性使然,孩子大了就好了。

殊不知,如果孩子小時候不能在自己的家庭中獲得良好的教養,等他們長大了,步入真實的社會,會被無情地教訓。

1

教養這一課,孩子不能缺

美國著名旅行作家凱魯亞克說:“教養是一種不用說出來的美好。”

一個有教養的人,總是會在不經意的細節中,讓人好感倍增。

一位司機開車從你身旁經過,踩剎車減速,沒有濺起一滴髒水,直到開出很遠,才重新提速;

不管是開門或是掀門帘,不會頭也不回地鬆手走掉,怕砸到後面來的人;

無論在什麼地方,都不當眾吸煙,尤其是有婦女和嬰兒的場所;

對任何服務人員,保持良好的禮貌和尊重······

其實,教養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財富。

有教養的孩子,不管是在成長過程中還是進入社會,就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籌碼。

人們更喜歡和欣賞有教養的孩子,哪怕他不是成績最優秀的,也一定是最受歡迎的;

進入社會,教養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聽過很多因隨手撿起垃圾得到工作機會、言行有分寸感被領導器重的例子。

有良好教養的人,常常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幸運。

因為教養,就是一個人的軟實力。

2

孩子的教養,來源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有人說,看一個孩子是否有教養,你只需看他的家庭、他的父母,與貧富無關。

所以我常常覺得,一個人被評價沒教養,是最大的侮辱,因為它連帶著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一起進行了否定。

春節期間,有一位奶奶帶孫子孫女乘坐列車,突然,2歲左右的孫子將喝的飲料倒在了走道內。此時,5歲的孫女趕緊蹲下,認真細心地把地板擦得乾乾淨淨,然後將紙送到車廂接頭的垃圾桶。

眼前的這一幕感動了在坐的所有旅客,都在誇讚這位女孩有教養。

只有5歲的女孩,反應和舉動那麼自然,必定和家長平時的親身示範和教育分不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

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開花”。

對服務人員頤指氣使的父母,孩子也會有樣學樣,不尊重人;公眾場合不注意保持安靜的父母,孩子也很難懂得規範自己的言行。

教養有時候其實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像守時、自覺排隊、輕聲關門、不隨意挖苦別人等等,但這些細微的表現卻無時無刻不被孩子看到,並加以模仿。

因此,想要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父母首先應當提高自己的修養,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種種小事中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3

如何養出有教養的孩子?

良好的教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積月累形成的,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關鍵在於做好這3件事:

◆教孩子尊重他人

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而不比”是指懂得體貼照顧旁人感受,在待人上不有所偏頗。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拳王鄒市明帶著軒軒去賣果餡,路上有個爺爺解開了褲腰帶掏錢,本來有一點尷尬,可是鄒市明非常自然地說了一句“哇,老爺爺您的錢肯定很珍貴”。

孩子丟掉的教養 將變成未來的絆腳石

這樣一句話,暖到了無數觀眾的心。

一個人的教養中,必須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知道別人的不易,懂得換位思考。

父母應該教孩子尊重他人,建立與別人之間的界限,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

例如:

尊敬長輩,見人主動問好

吃飯不吧唧嘴,不許滿盤挑

進別人房間前先敲門

借別人的東西好好愛惜

別人的東西未經允許不隨便碰

不拿別人的短處開玩笑

尊重任何行業的服務人員

這些都是在具體的待人接物過程中,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的。

◆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愛默生曾說:“凡是有良好教養的人有一禁誡:勿發脾氣。”

一個人的教養體現通常不在心平氣和時,而在他心煩氣躁時。

父母要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懂得控制和疏導負面情緒。

例如,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回家就沖家裡人發脾氣,這就是不懂得情緒管理。

父母應該教孩子正確的處理方法,自己消化,或者和家人溝通,共同解決問題。讓孩子認識到,不管是誰,都沒有義務當你情緒的垃圾桶。

◆引導孩子言行得體、有分寸

孩子年齡小,難免會有一些不合適的表現,這點可以理解。

但是孩子不懂事,不是家長為孩子推脫的理由,孩子越是不懂事,做父母的,越應該花心思教育他。

有原則的父母,才能教出有教養的孩子。立規矩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好的規矩可以代替父母的重複、嘮叨,教孩子規範自己的言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良好習慣。

從基本的禮貌禮儀、待人接物的注意事項、公眾場合的行為規範,等等,讓孩子明確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孩子做錯的地方,父母應該及時指出,教孩子改正,不縱容不逃避。

孩子不好的行為被別人提醒,父母應該誠懇接受別人的建議,而不是面紅耳赤地與人爭執、替孩子開脫。被孩子看在眼裡,他將更加不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

孩子童年時期丟掉了多少教養,未來就會有多少絆腳石。

孩子的教養,主要來源於家庭教育,父母一定不能偷懶。

來源: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