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導致親子矛盾的5種情形

家庭教育中最關鍵的問題不僅是溝通問題,還有愛、鼓勵、表揚都需要,但是我們要跳出來看到本質,家庭教育的最大關鍵就是——關係,心理學上叫親子關係。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良性的,即:家長與孩子之間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學會無條件的愛孩子,學會感恩,家長與孩子相互信任。在這種良性的親子關係狀態下,不用怎麼教育,孩子會遙遙領先。反過來,如果關係是扭曲的,家長居高臨下、批評打罵孩子,不問孩子感受,孩子有心理話也不給家長說,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抵觸、相互敵視、相互不信任,在這種關係狀態下,家長做什麼都沒有用,而且越努力教育孩子,孩子出毛病的幾率越高。

親子間由於矛盾的潛伏和累積,更有甚者親子間會出現激化和對立的局面。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我們總會看見有個別家庭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極為緊張,甚至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

那這緊張的親子關係狀況是由哪些錯誤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呢?今天小育與大家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一下。

1、親子間互動內容單一、貧乏

當代父母由於受功利主義和智能中心主義觀念的侵蝕和影響,被應試教育重重包圍,致使他們大多隻重視子女智力因素的發展,而忽視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時,甚至全家人只圍著孩子的分數轉,隨著分數的高低起伏,而或喜或憂。因此學習與學習成績成為父母在家中和孩子談論最多的內容,甚至成為飯桌上的固定談話節目,而且父母只是一遍遍地嘮叨和說教。

除此之外,相當多的父母和子女的對話內容非常單調、貧乏,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感到無話可說,無可交流。由於“話不投機”,青少年與父母之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礙和理解不足。其實,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生活瑣事、自然奇聞、科學知識、倫理道德、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以及與孩子年齡相符合的性知識,都應該成為父母和子女對話的內容。作為正處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他們所需要的知識是多方面的。

2、親子之間溝通程度不高,溝通困難,代溝明顯

由於許多家長缺乏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再加上他們的文化素質水平有限,同時隨著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大,許多家長不得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們無暇顧及甚至忽視對孩子尤其是處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導。這已成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現象。

兩代人由於生活的背景和生活經歷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無話說,交流溝通出現障礙。有一項調查顯示,現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來越疏遠,甚至從不與父母交談。該調查數據顯示,約有69%的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對於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煩惱,42%的學生認為難以與父母交流,27%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

3、親子間“互動"的方式、方法上,重“懲罰”,輕“獎勵"

“不打不成才"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已成為放之四海皆準的古訓,打罵似乎成了孩子成才的法寶。時至今日,父母根本不考慮子女的人格尊嚴和心理狀態,野蠻、粗暴的體罰及訓誡性的言語仍為廣大父母教育子女的一個主要手段。事實上,過多地使用體罰及惡語,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會挫傷他們探索世界、獲取知識的積極性,使父母希望子女接受的事物反而遭到他們的厭惡,長此以往,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不少家長認為既然是教育,就必須採取訓導的方式,於是批評、指責、規勸整日不斷。家長的刻板、乏味、重複的說教模式,根本不給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時間,也不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不止一次地看到聽到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變成了父母單方面對子女的說教,而子女只能低著頭聽,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還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消極後果。這樣長期下去會使孩子出現逆反的心理,甚至對抗和我行我素的情緒,並使親子間情感疏遠。

4、親子間接觸不足,難以滿足青少年成長的需求

當今由於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迫於生計,不少父母不得不全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很少有時間管教孩子,親子間互動頻率較低。有的家長只是在飯桌上或睡覺前,甚至等到孩子出現問題時才回過頭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有的也只是家長煩惱情緒的發泄或對孩子出現問題的老生常談,更有廣大農村父母紛紛背起行囊加入城市農民工的行列,將孩子留給年邁的老人或親戚,使親子問的互動完全缺失。

還有一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比較淡薄,既不想知道孩子怎樣生活,也不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對其放任自流。由於親子間接觸不足,互動頻率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關心,不能向父母傾訴自己成長中遇到的煩惱和疑惑,親子間感情得不到正常的溝通和交流,親子間的感情也易疏遠。

5、親子關係“邊緣一中心"格局極端化,甚至出現對立的緊張格局

一方面,相對於子女而言,父母佔有年齡、經濟、生活經驗等方面絕對優勢的資源,而處於中心、主控的地位,子女卻處於邊緣、被動地位,形成不對等的兩極。這樣,在片面追求升學等功利性動機的驅使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斷地將自己的意志深化、發展。他們通常居高臨下,以自己的方式來審視孩子的境況,以自己的藍圖來規劃、設計孩子的生活、學習,強制性地輸出自己的指令,無視或忽視子女的現實需求和發展可能。

另一方面,由於夫婦雙方都參加勞動來維持生計,深深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困苦,抱有“自己怎麼苦也不能苦可孩子"的樸素思想,結果便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成為“小皇帝”、“小公主”。當然這種滿足大多都局限在物質方面。這樣不講方式的過於溺愛孩子,將使孩子缺乏責任感和感恩的心。父母的巨大付出與子女的不知回報對照,也會使親子間的關係嚴重失衡。

來源:搜狐

親子 矛盾 溝通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