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凡事追求目標有什麼錯

來源: BBC 作者: 阿曼達·魯格里 凡事追求目標有什麼錯

眾所周知,如果想要成功或滿足,就需要制定具體的目標。

想要實現這些目標,就應該進行可視化處理,規劃每個步驟,然後附帶截止日期和激勵因素。即使你憎恨工作,仍要努力工作。而且永遠不要偏離正途。

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人員表示、職業教練和思想領袖認為,這種觀點不僅存在瑕疵,甚至會阻礙我們成功。

??「我們在情感上很依賴這個目標,甚至為失敗和失望做好了準備。??」史蒂芬·夏皮羅(Stephe Shapiro)說,??「成功的關鍵是,如果你想在5年內去什麼地方,不要過於依賴這個目標,避免讓它左右了你的所有行為。??」

你聽到這番理論後是否感覺很驚訝?其實像你這樣的人不在少數。這是勵志行業的主要建議,更何況家人和朋友也會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提供類似的建議。

數十年來的研究的確表明,目標可以促使你在工作時更努力,更專註,並取得更好的業績。但目標同樣也會扼殺創造力,導致你投機取巧,而不是茁壯成長。

??「目標本身不是壞事,??」亞利桑那大學埃勒管理學院副院長麗莎·奧多尼茲(Lisa Ordonez)說,??「關鍵要看你如何對待目標。??」

專家表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人們選擇的目標。很多目標未必是我們自己的雄心壯志,而是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做什麼。

這種脫節甚至還會顯現在最基本的例子中,一邊是人們想要什麼,另一邊是人們努力爭取什麼。多數人都表示,他們生活中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幸福。但雖然研究表明,幸福來自表達謝意這些簡單的事情,而不是買套大房子。或者,雖然我們嘴上說自己更重視家庭,而不是事業,但往往仍會把重點放在後者身上。更糟糕的是,我們可能犧牲人際關係來達成自己的野心——儘管多數人都會因為這樣的取捨而感到後悔。

追求結果

此外還有更大的麻煩。對多數人來說,目標就是結果:例如,我們想要成為律師,或者想要結婚。

但在你達成目標之前,都無法知道這些目標能否改善自己的生活。即便現在的你感覺很滿足,但也不可能知道未來的你是否也會這樣。身為生活教練和諮詢師的史蒂夫·羅賓斯(Stever Robbins)指出,我們很多人都會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制定人生目標。但他表示,你真的放心把自己的人生交給一個20歲的年輕人嗎?

另外,當你達到一個目標時,就會立刻轉向另外一個目標。短期目標同樣如此。??「當你達到目標時,就會想,下一個目標是什麼???」夏皮羅說,??「我們陷入了一個漩渦,總是不斷尋找下一個目標,好讓自己不斷行動。??」

如果單純關注結果,就會讓我們陷入倉鼠轉輪心態。《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是印度教的重要經典,它在2,200年前就闡述了制定永恆目標的不足之處:??「單純渴求結果的人是痛苦的,因為他們總是為了結果感到焦慮。??」

與此同時,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些人也知道,他們不需要通過關注結果來達成目標。在美國白手起家的女富豪中排名第三的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就是一個例子。你或許認為,要達到31億美元的凈資產,賺錢必然是主要目標。但她的秘訣究竟是什麼?她曾說過:??「我之所以能在財務上取得成功,是因為我的重點從來都不是賺錢。??」

事實上,關注結果反而有可能降低你達成目標的概率。

??「這些勵志書……給你的建議是,如果你想減肥,那就要把自己的照片放在冰箱上,用這張照片顯示出你想要再次達到的體重。??」蘇黎世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珊德拉·弗洛因德(Alexandra Freund)說,她專門研究目標追求問題。??「我通過研究發現,從能否達成目標的角度來看,如果你不關注目標,結果反而更好。??」

即便是視覺化——例如畫出你想要的結果——也會產生破壞。研究人員發現,將自己的目標視覺化的人達成目標的概率較低,或許是因為他們欺騙大腦,使之認為他們已經完成了工作。(更好的方法是’心理對照’,不能僅僅將積極的結果視覺化,還應該把你希望改變的負面現狀也進行視覺化處理。)

以減肥為例,如果你曾經有過節食的經歷,這項研究的結果就不會令你感到吃驚:當想要減肥的參與者犯錯時,他們更有可能說??「我搞砸了??」……然後再吃一塊蛋糕。但那些更關注健康飲食的人面臨誘惑時,更有可能事後補償。因此,不太關注目標的人反而更能達成目標。

其他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未能達到儲蓄目標的志願者比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更有可能在今後超支,而錯過一項任務的截止日期的人也更有可能完全無法完成的任務。

關鍵不應該關注目標,而是應該學會關注過程——並且徹底忘掉結果。

盲目

令問題更加複雜的是,你可能忘記了一件事情:你其實給自己設置了容易達成的目標,以便讓自己獲得成就感,避開因為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研究表明,難以達成的具體目標的效果好於簡單而模糊的目標。與此同時,弗洛因德和其他人發現,唯一能通過達成目標提升幸福感的志願者,是那些認為目標很難達成的人。

簡單的目標也會給我們帶來局限。??「關於目標,有個奇怪的現象:只要能達成目標即可,至於你究竟是剛剛達成還是遠超目標,其實並不重要。如果你的目標是把市場份額增加5%,而你有機會進一步增加,你就會發現人們會偷懶。??」奧多尼茲說。

這就牽扯到制定目標的另外一個風險:關注點。

當然,目標確實是重點。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名醫生,而有人問你是否想要接受木匠培訓,你肯定會拒絕。但過於狹窄的焦點可能會產生意外的後果。

在奧多尼茲對制定目標展開的研究中,她發現公司的激勵措施可能會提升業績,但員工更有可能投機取巧,也更有可能自私自利,他們可能感覺失去動力,甚至不願學習自己本應學習的東西。她和她的同事發現的這個現象很有意思,她甚至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寫道:??「我們會給制定目標這種行為貼上警告標籤。??」

??「我最開始把這個消息告訴幾位高管的時候,我以為他們會說:’一邊去,你這個瘋子學者。’??」奧多尼茲說,??「但他們的反應卻是:’哦,沒錯——確實如此。’??」

例如,呼叫中心就會給員工制定目標:把每次通話時間限制在2分鐘之內。結果如何?員工會撥打一個電話,而當人們接起後,他們就會立刻掛斷。他們達到目標了。

這並非結果導向型目標鼓勵你追求的唯一一種??「捷徑??」。你可能會認為,如果你之前從來沒有跑步,或許就沒有比??「我要在6個月內跑一場馬拉松??」更好的激勵因素了。其實未必。??「制定目標時必須非常小心。??」奧多尼茲說,??「有研究表明,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完成任務,過早地制定目標就會干擾他們的表現。他們不會抽時間學習,而是會採取其他策略,或者尋找更好的方法,因為他們只關注目標——最終表現不會太好。??」

人們在道德問題上也會追求捷徑。正如這篇分析所說,當人們制定了以結果為導向的目標後,他們就會表現得更有競爭性,也更自私自利。(大眾汽車和富國銀行只是現實生活中最近的例子而已。)

如果目標不切實際,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奧多尼茲表示,目標越困難,我們的心智就越面臨挑戰,越會導致我們不顧後果。她在一項研究中發現,與接受簡單目標的人相比,接受困難目標的志願者在處理一系列任務中的第一項任務時表現得更沒有道德。即便是當目標的難度降低後,這種情況仍會持續。

創造力受損

如果與獎勵聯繫起來,有的目標也會阻礙我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在他的著作《驅動》(Drive)中提到了哈利·哈羅(Harry Harlow)在20世紀40年代用猴子做的一個實驗。當研究人員給猴子一個難題時,這種動物很願意嘗試解決它。但當猴子因為解決難題而獲得獎勵時,它們的錯誤率就會增加,解決的難題也會減少。

類似的事情也會發生在藝術家身上。在哈佛商學院教授特里薩·阿馬比爾(Teresa Amabile)的一項研究中,一組藝術家和博物館館長選出了藝術家的最佳作品——然後讓他們在不知道背景的情況下打分,結果發現,從創造力的角度來看,藝術家在沒有傭金的情況下創作的作品遠高於有傭金的作品。

??「獎勵會對行為產生一種很奇怪的魔力:它會把有趣的任務變成苦差事,會把樂趣變成工作。??」平克寫道,??「通過消除內在動機,還能把績效、創造力甚至理解行為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一推翻。??」

一個方向

當然,人類本性上都會制定目標。即便是想要重新評估自己跟目標的關係,本質上也是一個目標。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是好?

首先,應該保持靈活性,如果自己出現差錯,應該在任務和截止日期上對自己寬容一些。

但我們可能也希望改變自己的整個方法。

??「把目標當成指南針,而不是GPS。??」奧多尼茲說,她重複了羅賓斯、夏皮羅和其他人常用的一個比喻。??「如果你讓目標像指南針一樣指引你向著目標的大致方向前進,那麼當事情發生變化時,就更容易調整,因為你知道那個目標。或者,如果天氣發生變化,而你現在還有其他想去的地方,那就不必過於依依不捨。??」

羅賓斯表示,有一種方法是質疑自己的動機。你想當律師嗎?為什麼?因為你認為律師很有魅力?那麼,你其實主要是想做一些有魅力的事情,而你認為法律可能很有魅力。羅賓斯表示,這時就應該把指南針設置成??「有魅力,而且可能與法律相關??」的事情。

弗洛因德表示,另外一種方式是將其想像成一次遠足。??「你肯定很想達成一個特定目標;你想最終到達某個地方。??」她說。

??「但如果你這麼做,很可能無法很好地享受遠足。這可能與你遠足的初衷背道而馳。遠足主要是為了享受運動,享受挑戰,欣賞美景。??」

換句話說,應該更加重視旅程(過程),而不僅僅是目的地(結果)。

所以,羅賓斯表示,不應該關注你5年內想要達成的目標,而應該根據你在此過程中想要獲得的體驗來制定目標。他之前曾經撰文闡述過這種方法。你覺得既痛苦又不滿足?可以換個目標。

羅賓斯表示,如果這聽起來令人恐懼,可以想想他採訪成功人士時注意到的現象:??「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都能緊緊追隨自己的計劃。??」

這不僅能讓過程更加有趣。還能讓你獲得更多機會,取得更多成功。夏皮羅指出,畢竟,如果你在你想要達成的大方向上採取了很多行動,那麼,與制定了非常細緻的未來計劃相比,你更有可能達到目標。

如果你真的要找到滿足感,就必須做點其他事情。??「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沒有問題。但不要太在乎結果。無論成敗與否,都要保持平常心。??」史蒂芬·克普(Stephen Cope)在他的著作《人生偉業》(The Great Work of Your Life)中寫道。有人說,這是確保你關注過程和旅程的最佳方式——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也恰恰是得到最適合你的結果的最佳方式。對多數人來說,這也是最困難的部分。

但或許並不出人意料。無論聽起來怎樣,在生活中少一些目標,多一些方向和開放性,或許比堅持一個計劃更加難以實現。但這卻能讓我們更加釋懷,更加滿足。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