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人物百家】民國學者——胡適(四)

【人物百家】民國學者——胡適(四)

記者/主持人:香梅

主持人:香梅

嘉賓:李懷恩

時光如流,往事如煙。人物百家,回首悠悠歲月,講述真實歷史。百家人物,正如那天上的星星,閃爍在夜空里,常留在記憶中。

【人物百家】民國學者——胡適(四) 胡適(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胡適喜歡講笑話,尤其是怕老婆的笑話,在對於有家室的男人這個角色上,胡適有「三從四得」的說法。他說:「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話要盲從。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捨得。」

胡適說,如能做到以上三從四得,一定會家庭幸福美滿的。其實江冬秀除了做不到和丈夫在學問上交流溝通,還算得是一個稱職的太太,她在生活上對胡適照顧得非常好。晚年的胡適身體很差,幸好有江冬秀在他身邊悉心照顧。後來他們的朋友發現,老年的胡適和江冬秀真的成了一對非常恩愛的伴侶。

雖然跟太太鬧離婚那段時間,胡適在感情上受到了挫折,但他並沒放棄對時局的關注。胡適在美國受到過西方民主社會的熏陶,民主意識很強。他認為蔣介石不懂民主,質疑國民黨什麼時候才有憲法,所以不斷地寫文章講人權話題。1930年,胡適和梁實秋、羅隆基還合寫了一本書,叫《人權論集》。

【人物百家】民國學者——胡適(四) 胡適與江冬秀。(百度百科)

《人權論集》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對爭取言論自由的人都很有鼓舞作用。胡適在序言中的那些話,至今讀起來還讓人感動。

序言是這麼說的:「因為我們所要建立的是批評國民黨的自由和批評孫中山的自由。」「今天正是大火的時候,我們骨頭、燒成灰終究是中國人,實在不忍袖手旁觀。我們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點未必能救火,我們不過盡我們的一點微弱的力量,減少良心上的一點譴責而已。」因為書里有些言論比較激烈,這本《人權論集》在當時是遭到國民黨政府查禁的。

胡適繼續對蔣介石進行激烈的批評,認為他「不懂民主、不懂憲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部都登在自己創辦的《新月》雜誌上,當然,《新月》最後也被查禁了。

不過,儘管《人權論集》和《新月》刊物相繼被禁,胡適的聲望卻越來越高。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雖然胡適總批評蔣介石,但是蔣介石照樣很欣賞胡適,而且兩個人後來也有多次合作。

【人物百家】民國學者——胡適(四) 胡適與蔣介石(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蔣介石明白,一個健康的政權需要這些有識之士提意見,需要有不同的聲音,幫助他實現總理孫中山的遺願;這樣國家才會有希望,百姓才會幸福。其實現在看起來,胡適他們提出的建議雖然激進,但也確實是在參考西方民主社會的樣子,構建了後來象台灣那樣民主社會的一個大致輪廓。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儘管不怎麼認同蔣介石,但面對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胡適還是選擇和蔣介石站在一個陣線上。胡適這個人生來不喜歡政治,不喜歡做官,但他在國家危難之際,懷著對國家的責任,終於也走到了政治和外交的前沿。

其實在抗戰之初,胡適還是個「主和派」,他主張通過談判和國際調解,儘力避免對日戰爭。因為從當時中日軍隊實力對比來看,相差確實太懸殊,而且當時中國還沒有海軍。所以胡適認為,中國局勢的逆轉只能寄希望於 「在一個很遠的將來」,日本稱霸世界的舉動激怒英美,那時中國翻身的機會才能到來。

不過在「八·一三」上海戰事發生後,中國守軍拚死抵抗,戰事硬是持續了一個多月,非常悲壯。這讓胡適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態度,他覺得作為一名中國人,確實應當承擔起抵抗侵略的責任。

當時是1937年。那時候,蔣介石已經制定出了對日軍的作戰計劃,準備用持久戰拖垮日本。蔣介石明白,光靠中國自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必須得到英美等國的支持和援助。蔣介石想來想去,論個人能力和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來說,胡適是最合適的人選。所以蔣介石決定派胡適以非正式使節的身份出訪歐美。

胡適一開始是很情緒化地準備謝絕的。他的理由是:「戰爭已經很急,我不願離開南京,我願與南京共存亡。」後來,他的學生傅斯年登門苦勸,說:「要說我有先生的名望和地位,我就要去了,為了抗日……」說到這忍不住灑下男兒淚。胡適深受感動,決定奉命成行。當時,淞滬抗戰也是給胡適壯了膽,他的底氣比以前硬實多了。臨行時,他對前來送別的汪精衛、高宗武、陶希聖等人說:我已不再祈望和平,「這一個月的作戰至少對外表示我們能打,對內表示我們肯打,這就是大收穫。」

1937年9月,胡適背負重託飛往美國,飛機剛降落在舊金山機場,他直接就去大中華戲院發表演講,題目是《算盤要打最如意的算盤,努力要作最大的努力》,表明他對抗日戰爭的清醒認識。這之後的9月29日,在聯邦俱樂部發表題為《中國能贏嗎?》的演說。30日,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作午餐演說。接著,他又連夜草擬英語廣播演說稿,準備在哥倫比亞電台向全美廣播。

胡適沒有想到,當稿子交給哥倫比亞電台時,電台以稿中所批評美國中立政策措詞太鮮明而提出異議,並要求重新修改。胡適生氣了,毫不妥協地回答:「寧可取消廣播,不願修改。」沒想到,這一發火,電台反倒客氣起來,答應仍照原稿演說。當晚,他在電台對全美作英語廣播,題目是:《What China Expects of American in the Present Crisis》(《中國在目前危機中對美國的期望》),這篇演說婉轉批評的綏靖主義,確實使一些事不關己的美國人感到汗顏。

在演講中,胡適說道:雖然對於貴國人民希望能置身戰爭之外的願望我完全理解,可是我不免有這個想法:那就是僅靠消極的綏靖主義,沒有建設性的和平政策為後盾,絕對不足以保障列位所深深希望的和平。中國對美國所期望的,是一個國際和平與正義、實際、積極的領導者,一個阻止戰爭、遏制侵略、與世界上民主國家合作和策劃、促成集體安全、使得這個世界至少可使人類能安全居住的領導者。

隨後胡適到達華盛頓,和王正廷大使同去拜訪羅斯福總統。羅斯福關切地詢問中國戰局,他說,你們中國軍隊能否堅持到明年春天?胡適堅定地回答說:尊敬的總統先生,我們中國軍民一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但同時我們需要美國的支持,我想總統很快會以明快的眼光判斷是非!羅斯福理解胡適的心情,但是,當時美國所奉行中立主義的政策,確實使羅斯福難以作出選擇。臨別時,羅斯福只得緊緊握住胡適的手說:「不要著急,我們會想出辦法幫助你們。」

自從到美國任職後,胡適的演講、遊說的努力,一直沒有中斷,到第二年7月,他已走遍美國、加拿大各大城市,會見各方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侵華暴行,表明中國抗戰的決心。胡適為國家奔走需要經費開支,但是,他從不亂花一分錢。據同行的張忠紱(fú)回憶,他們到美國後,凡事節儉,住最便宜的旅館,胡適還主動提出自己不拿月薪。他謝絕英、美幾家大學的高薪聘請,放棄許多娛樂活動,日夜奔波。

1938年7月,胡適結束在美國的活動,前往英、法遊說。就在胡適正在巴黎遊說的時候,收到紐約轉來的電報,蔣介石請胡適出任駐美大使,取代將要卸任的王正廷。大家知道,胡適是一個自由派學者,終生無黨無派,特立獨行慣了,而且他早年說過不願為官,做特使只是一個比較特殊時期配合民國政府的奉獻行為,做大使就不一樣了,那是明確的正式官員職位。可是,在這個國家危難之際,胡適的能力也確實是最適合大使這個位置的人選。這一次,胡適一下子陷入兩難。

這時,他的好友、駐法大使顧維鈞和駐英大使郭泰祺都相繼來電,勸說胡適接受委任。行政院長孔祥熙也打來電報勸說。整整一個星期,胡適都在猶豫不決中度過,心緒煩亂,整夜整夜地失眠。7月26日,他終於作出決定。

胡適決定臨危受命。他在日記中寫道:「半夜後始決定,此時恐無法辭卸;既不能辭,不如『伸頭一刀』為爽快。故最後修改電文為接受此事。」電文曰:國家際此危難,有所驅策,我何敢辭。惟自審二十餘年閑懶已慣,又素無外交經驗,深恐不能擔負如此重任,貽誤國家,故遲疑至今,始敢決心受命。

(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