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比雞湯更毒的,是各種所謂的乾貨

來源: Windy Liu 作者: Windy Liu 比雞湯更毒的,是各種所謂的乾貨

幾個月前,我給家裡的小朋友買書,特別買了幾本比較勵志的書籍。結果在電話里,聽到她們給出的反饋是:??「這種雞湯類的書,一點乾貨都沒有,對我們沒啥幫助。??」

聽到這種言辭,我竟然一時語塞,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因為在我讀中學的時候,看到一些勵志類文字,總還是會有一些頓悟的瞬間,也許是文字里某個人的品質,或者是某個道理,反正是有些東西會觸及內心深處,讓我有所改變。

乾貨這個詞,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越來越盛行,在很多人眼裡就是那種可以直接拿來實際操作的東西,它追求的是一種簡單,高效和速成,甚至成為雞湯這類詞的對立面。

相對於這種所謂的乾貨,過去我們喜歡看的那些雞湯類文章慢慢被大家鄙視,嫌棄,覺得它們是一種摻雜了過多水分的毒藥,一無是處。

記得我跟一群小夥伴分享自己的十個基本生活信念的時候,結果引來一些非議——

??「能不能說點我不知道的?能不能來點乾貨?這種雞湯似的道理我都懂,沒用!??」

??「道理懂得越多,就有可能越擰巴。??」

可是,真正地懂得一個道理,不是膚淺地記住了一句話,而是深刻地明白了這個道理的本質,這個道理的前因後果,並且知道如何將這個道理運用到生活中,按照道理踐行。

捫心自問,你真的懂得了那些道理嗎?還是說,你只是自以為懂得了那些道理,事實上卻一無所知,而結果就成了??「懂得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那類人呢?

2.

唾棄雞湯,追求乾貨,背後的邏輯,說到底就是試圖用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風險,以最快的速度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正是這樣一種乾貨邏輯,讓很多人熱衷於參加各種打著乾貨旗號的課程和活動。

很多人會報名參加一些知識分享活動,在華麗的PPT演示,各種方法論和小技巧的教授之下,認真地做好課堂筆記,滿心鼓舞地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乾貨,然後就在這時候,整個過程戛然而止,不再有後續的行動。

因為這些乾貨並不足以觸動我們的內心,也不會讓我們在聽完之後自覺地展開後續的行動,它們的作用往往只是用來緩解我們一直存在的焦慮罷了。

是那份在無常世界里揮之不去的焦慮,讓我們想要快速抓住一些可以輕易得到的東西,並期待瞬間獲得難以置信的回報。

一味追求乾貨,看似勤奮努力,其實是讓我們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說合理利用,融會貫通了。

就像推磨的驢子,因為被蒙住了眼睛,所以它不停地一圈一圈地拉著磨。它感覺自己是一直在往前走,不斷進步不斷成長,但事實上,它一直在原地打轉。

很多時候,追求乾貨最大的陷阱,是讓我們直接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奉行??「拿來主義??」的原則。

很多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而願意去做任何事情,而追求乾貨也是其中的一件。因為在很多人眼裡,不假思索地直接拿到別人的成功經驗和方法,不僅是最高效的,而且還感覺佔了便宜。可是,很多乾貨,脫離了各種場景,各種情境,沒有自身的思考和著眼於自身的反思,不僅無用,而且還會營造出一種看起來很努力的假象。

我身邊就有很多朋友訂閱了各種聽書欄目,因為這些欄目標榜自己講的的都是書里的精華,教授的都是乾的不能再乾的乾貨。有的人上班路上聽,下班路上聽,只要有空閑的時間,就會讓自己遊走在各種知識欄目中,還在朋友圈裡各種勤奮打卡。

我曾經也聽過好幾期這樣的節目,裡面一般會提及整本書的重點,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可是聽完之後,當下我是記住了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和方法論,可之後就不了了之了。你要是過幾天問我一些之前聽過的東西,我可能一丁點兒也記不起來。

這時候的我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真正落到實處,和買個視頻會員看幾集綜藝節目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其實,與其追求這種高效速成的乾貨,倒不如認認真真地閱讀一本書。

最近我在讀戴維·布魯克斯的《品格之路》,裡面講了各種偉大人物是如何成就自己的道德品格的。剛看前面幾章的時候,我很納悶,為什麼只是在講他們生活中的細節,而沒有直接總結出他們品格培養的方法呢?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不同人的品格錘鍊之路是不一樣的,而如何從中獲得適合自己的品格培養的方法,這正是我閱讀這本書的目的。

這種讀書的過程中,恰恰是一種和作者交流的過程,我們不僅要去思考,而且還要從作者的角度,筆下人物的角度,還有我們自身的角度等多個維度進行思考。

當我們不去追求所謂的乾貨,而是真正地開始閱讀,這才是努力的正確打開方式。因為在這種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大腦的神經元會因為思考而不斷增多,並且建立更多新的連接,而我們的知識體系也就慢慢架構起來,融會貫通的能力也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

3.

乾貨有毒,比雞湯更甚,因為它鼓吹了一種凡事有捷徑的乾貨思維,就像315打假我們常常看到的各種假冒偽劣產品的廣告標語,??「藥到病除??」,??「一用就靈??」,等等等等。

這個世界裡能夠快速獲得的東西,一般來說都是廉價的。真正有價值並且稀缺的東西,往往都需要我們去積累,去思考,去感悟。

記得在一部紀錄片里,採訪的是一名工匠,他從事雕刻業已經大半輩子。他說雕刻很簡單,無非就是雕刻的時候要確定好位置,掌握好雕刻的力度和角度。

要說乾貨,那無非就是定位,力度和角度了,可是最終到手上的功夫,豈是這點乾貨能夠呈現出來的?而那個工匠的一身本事,也是在千千萬萬個日夜的精進中才得以練就的。

一味追求乾貨就是一個大坑,它讓我們掉入假勤奮的陷阱,也停滯在懶于思考的慣性中。

而如何跳出盲目追求乾貨的陷阱,我覺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培養耐心的品格

我們的現狀是過往積累的結果,所以要改變現狀,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現在為起點,一步一步地耐心積累。

耐心,就是著眼於現實,從長期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不擔憂未來,不畏懼前程,只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做好當下該做好的事情,因為腳踏實地的每一步,其實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當我們不再設置過高的預期,重視每一次的進步,其實就是在不斷成長,不斷地改變現狀,而耐心也會讓我們不再盲目追求乾貨,避免掉入急功近利的??「看起來很努力??」的假象中。

學習黃金圈法則

很多時候,我們是因為懶惰而自動放棄思考,追求所謂的乾貨。

面對一個知識,我們要明確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要了解這個知識,以及如何應用這個知識,這分別對應了黃金圈法則的3個重要元素:

??『What?』–是什麼?

??『Why?』–為什麼?

??『How?』–怎麼樣?

比如,當我在接觸到??『注意力?』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採用黃金圈發展進行思考:

??『What?』:什麼是注意力?

??『Why?』:為何要珍惜注意力?

??『How?』:如何利用注意力呢?

一旦開啟了這樣一種思維模式,你的大腦會自動地進入思考的狀態,從而你能夠集中精力放在一個明確的問題上,而不是漫無目的地思索或者懶散地迴避問題。

所以,即使我們輕易地獲得了某些乾貨,也要記得運用黃金圈法則開啟自己的思考,辨識真正有用的乾貨,讓它真正地發揮作用。

刻意練習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真正聰明的人,懂得下笨功夫。

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經歷一段枯燥漫長的刻意重複練習過程。就像專業棋手不是一上來就進行對弈,而是要經歷很長時期的識譜打譜練習,不斷走出舒適區,進入到學習區。

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專註於技能的提升,而不會去關注那些讓我們更加焦慮的各種乾貨,而這種關注的力量反而能夠讓我們更快地成長,成就自己。

世界是無常的,面對焦慮,面對困局,即便一時無法立即跳出來,我們也不要盲目地追求所謂的乾貨,而應該選擇理性地思考,耐心地成長,然後,遇見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