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什麽打針長高成了一門好生意?

一萬元換孩子長高一厘米?在媒體的公開報道中,麵對個頭矮的孩子,焦慮的家長不惜“一擲千金”。

注射生長激素固然解決了不少有適應症孩子的問題,而非病理性使用情況也廣泛存在,給孩子打“增高針”、濫用生長激素甚至成為一些民營醫院、私人診所創收手段。

龐大市場需求的刺激下,重營銷的商業模式開始在生長激素企業間逐漸成為主流,甚至成就了一批商業巨頭。比如,生長激素企業長春高新在2021年5月市值突破2000億元。

在家長、醫院、企業構建的生長激素商業世界裏,這個市場還在不斷膨脹。據智研谘詢數據,預計2022年我國生長激素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14.64億元,同比增速為19.74%。

然而,生長激素的濫用和灰色銷售網絡近年來不斷被提及,8月4日,新華視點的一篇《身高焦慮就打“增高針”?危險!》文章將輿論對生長激素的關注推入一個高潮。

該文章指出,生長激素有被濫用的苗頭,可能帶給使用者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等健康風險。文中還指出,由於“增高針”能獲取暴利,一些醫藥代表用高額回扣讓兒科醫生濫開處方;一些生長激素藥廠還會按銷售額給醫生提成。

8月5日,長春高新、安科生物國內兩大生長激素企業回應稱,各自公司不存在濫用生長激素情況。但未能挽救股價,當天長春高新股價跌10%、安科生物跌10.52%。截至9月3日收盤,長春高新報收242.11元/股,較5月最高價腰斬,市值蒸發了1000多億元;安科生物報收11.97元/股,總市值196億元較曆史最高點蒸發約119.57億元。

一篇文章就能在資本市場掀起這麽大風波,“脆弱”的生長激素行業到底藏著什麽秘密?

01 低滲透率意味著什麽?

“別人家的孩子一年長10cm,你家孩子三年長10cm,你不焦慮?”一位家長在社交平台上稱。在發現自家孩子身高增長緩慢後,該家長最終決定給孩子打增高針。

更多家庭在承受著這樣的焦慮。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矮小症患兒的數量達到了大約550萬人。這其中能得到治療的患兒還不到一個零頭。據東莞證券推算,2019年所有生長激素適應症的正規治療人數約13.27萬人,國內生長激素滲透率約3.54%,美國研究報道的滲透率為28%。

高價是生長激素滲透率低的一個原因。據觀研報告網整理的數據顯示,生長激素粉劑、水劑需要每天注射一次,一年用藥量1916.25IU,費用(理論)分別為2.4萬元、7.4萬元,這兩種製劑被納入醫保乙類;生長激素長效製劑一周注射一次,一年用藥量365mg,費用(理論)22.7萬元,長效製劑目前並未被納入醫保。

“增高針”不是一個新鮮名詞,“增高針”的內核是利用不同技術製成的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產品。當其注入身體後會產生與體內生長激素相同的作用。

1958年,生長激素開始被用在人體治療上,當時主要用於兒童侏儒症的治療。後經過不斷研發,對人體更安全的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問世。

在中國市場上,生長激素最初是舶來品,依靠國外進口,價格高昂。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國內生長激素市場開始發展,先後出現了金賽藥業、海濟生物等生長激素研發公司。1998年、1999年國產生長激素粉針劑相繼獲批上市。但國內生長激素研發企業的數量並未就此迎來爆發,截至目前國內市場上生長激素相關的企業仍然分散,行業規則並不明晰。

這其中,金賽藥業以穩定的營收和利潤成為生長激素賽道不折不扣的龍頭。據國元證券報告,2020年,金賽藥業占據78.39%的國內生長激素市場。2021年上半年,金賽藥業營收、淨利雙增,營收37.88億元,同比增長49.42%;淨利潤18.59億元,同比增長64.66%。

在豐厚的利潤與市場需求吸引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拓展生長激素業務。

截至2021年上半年,安科生物、特寶生物、億帆醫藥等企業在進行各自生長激素業務的研發,也有如華潤三九通過合約銷售模式推廣諾和諾德的生長激素注射液。

02 “銷售”痕跡嚴重

盡管生長激素在國內發展已有二十餘年,但擁有可上市生長激素製劑的企業仍是少數。據國金證券報告,目前國內已獲批生長激素劑型中,長效劑型僅有金賽藥業1家,水針劑型有金賽藥業、安科生物、和諾和諾德3家,粉針劑型方麵有金賽藥業、安科生物、聯合賽爾、科興藥業、未名海濟、輝瑞和LG等7家。

研發生長激素究竟有多難?“好比原子彈,基本原理大家清楚,但是中國人用了幾代人的時間做出原子彈。生長激素實際也類似。”藥物化學博士金磊曾如此感歎。金磊曾在節目中介紹,金賽藥業的長效生長激素針劑從研發到上市用了12年時間。

國內第一支生長激素的誕生源自技術與金錢的合作。但當技術成為現實後,金錢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

1995年,金磊發明了金磊大腸杆菌分泌型技術,這項技術正是人重組生長激素的關鍵技術。彼時,以基建業務為主的長春高新年收入已超1億元,淨利潤達千萬。於是,身價寬裕的地產公司找上了海歸高科技人才成立金賽藥業。

現如今,地產公司長春高新依靠金賽藥業逐漸發展成了生長激素龍頭。2021年上半年,長春高新營收49.63億元,同比增長26.71%;歸母淨利潤19.23億元,同比增長46.85%。其中,76%的營收、96%的淨利潤來源於金賽藥業。

fd9b63cbb5c5c78d5b702037450ee56e

(金賽和長春高新中藥財務數據對比,36氪製圖)

生長激素研發成功後要想賣得出去,還要看銷售能力。國元證券報告曾指出,生長激素科室細分且強直銷,消費者需要長期高頻次用藥,對廠商服務與售後能力要求高。

2017年開始,長春高新銷售費用突破15億,且逐年遞增。2021年,長春高新銷售費用為13.58億元,占營業總成本的近一半;同期研發費用為3.52億元,還不到銷售費用的三分之一。銷售費用中,銷售傭金、服務費約占56.86%,超過7.71億元。

3806d434ce0e2f9648be62b60e615b06

(長春高新研發和銷售費用對比,36氪製圖)

然而,生長激素屬於處方藥,依據1999年6月通過的《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因此,對於生長激素企業來說渠道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進入醫院;另一條是讓醫生開具其品牌的處方。

醫院方麵,藥物進入公立醫院存在許多條件製約。據東方財富證券研報,大型公立醫院受到“藥占比”等考核指標以及藥品招標采購等政策的限製,開藥量及規格劑型無法滿足患者的用藥需求,因此患者多采用在大型公立醫院診療,在門診開出方、取藥的方式。

於是,其他醫療機構與醫生就成了重點關注對象。長春高新在2021年5月接受投資者調研時曾表示,其生長激素大概30%以下在公立醫院銷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醫療機構銷售,並預計未來在民營醫療機構銷售占比會進一步提升。8月份,長春高新對外表示,整個2021年上半年其覆蓋醫院數提升30%-40%,處方醫生數量增加40%左右。

7bc4b0adda34844c5408807b93f90177

(據36氪不完全統計,長春高新銷售渠道運作精細)

03 生長激素依賴症

目前來看,生長激素的商業化適合用消費品的邏輯來思考,但仍舊無法否認其藥品的本質。這樣的“矛盾”也導致市場質疑聲不斷——僅靠生長激素產品能否撐起企業的長久發展?

在投資者關注的“集采”問題上,長春高新近期給出的公開表態是:重組人生長激素一直屬於乙類醫保,限兒童原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目前無集采政策落地。

石頭暫時落地,但作為“風暴中心”,一針針生長激素在給利潤“增高”之外,外界在疑慮長春高新是否患上了生長激素依賴症?

據東財choice顯示,2019年至2021年,基因工程/生物類藥品收入占長春高新營收比例不斷提升。2021年上半年,基因工程/生物類藥品收入占總營收的88.1%。長春高新財報顯示,基因工程製藥業務板塊由金賽藥業負責,生長激素產品是後者的主要業務。

在長春高新和安科生物對外表態中,“幾十年的臨床應用”是二者對生長激素產品的背書。換言之,已有百億潛力的生長激素在管理辦法上並未細化。

同為生物製品,疫苗和血製品更早的經曆了野蠻生長階段,在經營混亂、重大安全事件頻發後,對二者的管理辦法相繼出台,雙雙被納入《生物製品批簽發管理辦法》。據國家藥監局解讀,批簽發即由指定的藥品檢驗機構在上市前對生物製品進行審核、檢驗及簽發,確保其的安全、有效。

然而,在中檢院查詢已實施國家批簽發的生物製品品種目錄中,未發現生長激素相關產品。

長春高新另外指出,“任何一個藥品都必然存在不良反應,因此藥品必須在醫等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在醫生的正確診斷和指導下,生長激素是一個非常安全、有效的產品。就目前生長激素產品使用的診療情況來說,國內外均有著一係列嚴謹的診療標準和流程,醫生需進行一係列嚴謹的檢測項目後方可進行處方,對確實需要治療的患者,並在患者本身自我接受的前提下進行治療。”

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編撰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20年)》顯示,按照懷疑藥品類別統計,生物製品藥品不良反應占據1.1%。但按照給藥途徑統計,注射給藥居出現不良反應/事件報告首位,占56.7%。

盡管如此,但生長激素在管理辦法上就像個貴一點的處方藥。

依照規定,處方藥隻準在專業性醫藥報刊進行廣告宣傳。宣傳上的限製導致生長激素推廣方式始終處於某一封閉圈子,存在灰色地帶,常會出現被媒體報道的生長激素被濫用等情況。

業內人士也曾發聲揭露生長激素存在被濫用。2016年湘雅退休兒科教授葉義言教授曾在現稱“長沙市開福區葉義言兒科”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聲明,因自己踢爆醫藥代表濫用生長激素內幕,被由藥業控股的醫院經營方違約辭退,離開其親手創建的長沙貝諾醫院。該聲明至今仍可在網上被搜索到。

時隔五年,生長激素問題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此次新華視點點名生長激素行業不合規情況引起生長激素股震蕩更加也反映了這一行業的“脆弱”。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為什麽打針長高成了一門好生意?

相关推荐: 比印度神童准!她預言夢已15中13 剩1災難近日恐應驗

近年來許多預言家受到關注,包含印度神童、龍婆都精準預言疫情爆發,除了這兩人之外,一位同樣準確預言新冠肺炎(中共病毒)的是日本漫畫家Tatsuki,她曾在1999年出版《我所看到的未來》,其中畫出了她1985年至1999年的15個預知夢,其中已經應驗了13個,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