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藝術創新還是技術噱頭?AI寫完成貝多芬未竟之作

” 藝術創新還是技術噱頭?” 據德國《圖片報》報道,貝多芬管弦樂團上周末在波恩首演人工智能 ( AI )
譜寫完成的貝多芬未竟之作《第十交響曲》。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代替人類創作藝術,再一次成為爭論焦點。

1827 年貝多芬逝世時,留下的《第十交響曲》隻有幾張手稿留存,部分是簡短未竟片段。為紀念貝多芬誕辰 250
周年,總部設立於貝多芬誕生地波恩的德國電信公司組織了一個專家團隊,來自德國、奧地利和美國的音樂家、作曲家和人工智能專家把貝多芬的草稿、筆記及其生活時代的樂譜輸入到人工智能係統中,通過分析和學習貝多芬的風格,應用複雜算法,加上人工雕琢,最後完成貝多芬巨作。

上周六的首演吸引全球關注,許多觀眾用 ” 震撼 “” 貝多芬複活 ” 等形容現場感受。德國著名歌手沃爾克爾說,”
我仍然不確定哪些是貝多芬,哪些是人工智能添加的。” 他甚至想象自己的音樂也可以受到人工音樂的 ” 啟發 “。

” 如果演算法做得好,每一次嚐試都是合理的。”
參與這次創作的哈佛大學音樂學教授萊文表示。薩爾茨堡卡拉揚研究所所長羅德說,《第十交響曲》的創作過程可以想象成 ”
一種人與機器之間的乒乓球遊戲 ” ——基於其數據,人工智能提出建議,專家團隊做出選擇和整合。不過,音樂會指揮德克 · 卡夫騰說,”
我覺得這聽起來像貝多芬。但當有人問我那是貝多芬嗎?我的答案是:不!” 還有不少音樂人認為,盡管人工智能 ” 很聰明
“,但畢竟隻是模仿人類的創作,人工智能無法產生人類的靈感,很難有新突破。

人工智能創作音樂如今已成為一種趨勢。此前,已經有團隊用人工智能完成舒伯特等著名作曲家的未竟之作。在流行樂壇,此類創作更是層出不窮。諸如
Boomy、MURU、Amper Music、AIVA 等一眾人工智能音樂初創公司還獲得了融資。近日,瑞典的人工智能音樂初創公司
Starmony 獲得 350 萬美元融資,準備加大對人工智能音樂創作應用的研發。未來,用戶可以在幾分鍾內創造和發布自己的熱門歌曲。”
這就像現在的圖片、視頻編輯軟件。”
德國文化學者佩特蘭德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用戶將可以用手機錄製自己的演唱,再通過人工智能藝術創作軟件,來打造屬於自己的音樂作品。

不僅是在音樂界,美術創作也越來越多地使用人工智能。最近,倫敦大學學院的學者創作了多幅 ” 畢加索的作品
“。研究人員先將畢加索的畫輸入電腦分析其創作風格、作畫技巧,再輸入一些創作內容並生成作品,最後用 3D 打印機打印出來。

” 這能叫藝術嗎?”
慕尼黑數據公司羅特爾的質疑,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在他看來,這些人工智能的產物缺少藝術作品最重要的元素——人的靈感。如同用人工智能創作文學作品一樣,人工智能很難創作出偉大的音樂和美術作品。他認為,隻要人類控製著人工智能的創作過程,人工智能就無法替代人類創作的藝術作品。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藝術創新還是技術噱頭?AI寫完成貝多芬未竟之作

相关推荐: 90名學生同時感染,一食堂員工是傳染源…

昨(8日)晚,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9月6日,有網友反映稱,湖南桃源縣職業中專發生學生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大量學生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並被緊急送醫診治。 9月7日,桃源縣官方發布通告稱,該事件發生於9月1日上午,當時共有90名學生陸續出現不同程度腹痛、嘔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