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百萬學費月薪4000 “精英教育”變“飯碗教育”?

  • 民生

網上有個笑談,說人一旦具備了東方智慧就很容易有個習慣:不管去餐廳、商店還是演唱會,喜歡去算人家一年能掙多少錢。

音樂會散場了,旁邊白人小姐姐還哭得稀裏嘩啦沒緩過來,人潮中傳來一陣響亮的普通話:“我們就算它一個城市一次巡演30天,每個劇場每晚坐1200人,一張門票平均90美元,我數了一下大概有二十幾個演員,你說主演一年能掙100萬美元嗎?”

當然,在組織管理上很需要這樣的思路,但你就是不由自主地覺得好笑,好像總覺得哪裏有什麽不對:功利的中國人,即便在本該欣賞藝術的場合,關注點也完全不在藝術本身,就隻琢磨著人家怎麽日進鬥金,而再高雅的藝術,由此看來也不過隻是賺錢的手段罷了。

給孩子找一個飯碗

細想一下就不難意識到,像這樣的“飯碗思維”實際上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許多家長含辛茹苦教育孩子,說到底是有意無意中想著“給孩子找一個飯碗”。

根據這樣的想法,哪怕讀到博士畢業,本質上也仍然是“職業教育”,因為積攢學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混碗飯吃”。

在我老家鄉下,教養孩子被直白地形容為種莊稼的過程:辛苦栽培了十多年,高考就是“收花地”(收割莊稼)的時候。

那時當我好友說想要去讀古典文學時,他一向開通的父母也忍不住說:“那我們這十多年來栽培你花的錢算是扔進冷水缸裏了。”

也許你會說,中國人畢竟剛脫離溫飽不久,不得不務實地考慮子女的未來,等生活變好了,這種焦慮感自然會逐漸消失;但這麽想就低估了一點:這種匱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並且有著強大的思維慣性,並不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就會變化。

事實上,現在它倒是正在卷土重來,尤其在疫情的衝擊下,很多家庭的不安全感加劇,其結果是,今年國考報名人數突破202萬,多地的師範類專業錄取分數線飆高,因為公務員、教師被認為是為數不多的“鐵飯碗”之一了。

前一陣引發爭議的關於“文科女”的訪談,症結也在此:在訪談者的口吻裏,本身潛藏著“學科教育的投入產出比”這一傾向,既然如此,那麽花了上百萬讓孩子出國讀文科,到頭來就回國賺個月薪七八千,什麽“追求精神價值、智識精進”,就隻是個龐氏騙局和“人間不值得”的虧本買賣;

而在反對者來看,這不僅把知識的內在價值單一化了,還對不合理的成功學信條毫無反思,相當於是“被欺負了,還強迫自己認同霸淩者的價值觀,這是最糟糕的挨打姿勢”。

當然,再高遠的理想也都需要現實考慮,畢竟普通家庭經受不住無底洞式的投入,難免要權衡下“投資回報率”(ROI),這在國外也不例外,但我發現在國內比較有趣的一個心態是:很多父母哪怕是想要給孩子走精英教育的道路,骨子裏卻仍是“飯碗教育”,

隻不過他們相信精英教育可以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飯碗罷了——說白一點,就是培養出一個“高級打工仔”。
1000△電視劇《黑狗》劇照別說是學校裏的應試教育,就算是工作之餘的精神追求,很多職場精英其實也都希望是“有用”的——例如讀點佛經,可以成為和高端商務人士交流時的談資。

所有這些,最終都得有助於實現物質成功,而無法快速轉化的則一概都是“沒用”的“閑書”。

因為在這些人的理解當中,“精英教育”其實相當於是成功學,在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本質區別。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1000△電視劇《行騙天下》劇照“飯碗思維”的陷阱之所以有這麽多家長抱有這些想法,說到底是因為:在以往很長時間裏,中國人對“精英教育”的理解實際上是很狹隘的。

自近代以來的一百多年裏,中國高等教育直到不久之前都一直是精英教育,隻有極少數人能上大學:晚至1990年,18-22歲年齡段的青年中僅2%能上大學。因此在很長時間裏,中國人對“精英教育”的普遍理解就是極少數通過考試地獄的知識精英,被選拔出來後,獲得一些稀缺的好工作。

這些孩子之所以能躋身精英,不管是具備了什麽樣的特殊品質,歸根結底首先都是因為考得夠好,而給他們的回報就是一個“鐵飯碗”。

1999年後,國內大學開始擴招,很快,到2003年就一舉跨越了大學入學率15%的標準線,這標誌著高等教育正式進入大眾化階段,也是在那以後,“大學生”這一身份逐漸貶值了。

但社會的反應是滯後的,直到2009年廉思的《蟻族》問世,人們才意識到,僅僅大學畢業生的身份已不再是“社會精英”的可靠證明了。

在那之後的故事我們都已經知道了:對很多中國父母來說,“精英教育”就變成了一場“資本密集”(家長投入)加“勞動力密集”(家長和孩子)的內卷化遊戲,而終極目標仍是為了爭奪那少數“金飯碗”,其結果是造成了大量的學曆浪費,出現了“哈佛大學博士競聘街道辦副主任”的故事。

現在有必要停下來想想:這樣對“精英教育”的理解真的沒問題嗎?

把教育看作是“投資”,這原本也無可厚非,但投入那麽多,隻是為了最後得到一個飯碗,這樣的產出其實也很可憐。

和父母輩不同的是,現在我們這一代家長栽培孩子,其實已經不指望他們將來能如何回報父母,更多的是想盡可能地挖掘出孩子自身的潛力,然而如果預先設定的目標就是找個飯碗,那選擇就不是開放性的,到頭來不一定能真正發揮出孩子的全部潛能。

我知道的一位家長就完全是在用KPI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她一直說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嚴格排好計劃、進度和考核,無論是學英語、鋼琴還是圍棋,如果一段時間內不見效,就當機立斷停掉。

在她看來,這能最大限度減少浪費,確保孩子的精力能最有效地花在他擅長的領域,最終能在最大限度地實現成功。

這樣的教育方式,確實有可能讓她的孩子將來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這畢竟很吻合當下的成功學路徑,但從這個孩子的角度來想,卻全無樂趣可言:媽媽對待他,就像是一個嚴苛的企業老板在對待下屬,而很多學習項目,其實都有個過程,也許他剛開始對圍棋產生點興趣,但急於看到成效的媽媽見到他沒達成KPI,就已經將課程停掉了。
1000△電視劇《黑狗》劇照這樣經曆多了,孩子的學習熱情會遭到許多無形的傷害。

還有不少父母,一開始倒是奔著高大上的思路去的,但等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就開始焦慮起來,沒辦法堅持走下去。

我以前的同事、朋友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從小很有藝術天分,但哪怕練到了鋼琴十級、自己也很想繼續學下去,父母卻害怕他們將來沒飯吃,逼迫他們放棄夢想。這實際上是許多人痛苦的根源:為了能有口飯吃,放棄了做自己的機會。

可想而知,家長為孩子所設定的目標,大抵都是基於自己過往的經驗和當下的考慮,但現在的好飯碗,卻不一定將來也是。今年那些讓自家孩子高分報考師範專業的家長,又有誰能保證漫長的一生裏,教師這份職業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安穩的飯碗到如今也是稀缺資源了,但當你選擇“穩定”時,勢必也限製了許多其它的可能性。

何況,內卷了那麽多年,到頭來隻求得到一個安穩的飯碗,雖然對個人而言或許權衡之下也不失為綜合回報較高的理性選擇,但對社會投入和資源配置來說其實也是巨大的浪費。
1000△電視劇《行騙天下》劇照如何培養領導力到了如今這樣一個充滿變動的風險社會,從長遠來說,安穩的“飯碗”其實已經是沒有了。

不用細想就能明白:在長達三四十年的工作時間裏,期望占著一個工作崗位就能一直安心到老,這是不現實的,真正能過得好的,必定是那些能順應時勢不斷調整自我的人。

在這種局勢下,真正的精英教育所培養的,並不是一份學曆、一種技能,而是一種思維、一種自我認識。

教育學家杜威很早就曾說過,在學校裏教授的那些知識,其實是整個教育過程中最不重要的東西。

他的意思是,到了現代社會,任何知識都很容易過時,教育的目標應當是讓人實現自我。
1000△電視劇《我的天才女友》劇照

也正因此,他尖刻地嘲諷那些教育領域的功利主義:“隻有迷信的人才會相信這兩者肯定是敵對的,從而認為有用的事物都是非人文的,而無用的事物則是人文的。”——他所抨擊的那種觀念,卻正是當下中國社會最盛行的,尤其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法下,連“文科生”都成了經常用於挖苦人“空談無用”的代名詞。

然而,越是到專業細分的當下,那些具備良好的通識教育基礎並聯結不同學科的人才,恐怕才是更為稀缺而難得的。

這乍看起來沒有具體功用,但卻正是高等教育最前沿的發展方向。因為越來越多教育家開始意識到,真正的良好教育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培育,任何領域的進展都離不開質疑、提問、發現破綻、推翻結論、發掘新方法、開拓新思路、開創新空間等一係列思維活動。

因為要不斷向前探索,就不能把現有的結論當作是確定性,這就需要跨學科的碰撞,善於發現新的前沿問題。

這並不隻是空泛的人文知識,事實上,近些年來在歐美,無論是在高等教育中,還是在組織管理上,“領導力”(leadership)的概念都備受關注。
1000△電視劇《行騙天下》劇照盡管以往的職業教育也著重培養所在領域的領導者,但領導力其實是傳統通識教育首要的培養目標。

曆史學家勞倫斯·維塞(Lawrence
Veysey)在研究西方高等教育後認為,大學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幫助未來的領導者形成一種“超越功利主義的道德觀”。

中國教育在這方麵的缺失,其實已經顯現出來了:這樣的教育可以培養出素質良好的熟練工人和技術專家,但卻難以培養出優秀的管理者。

可能是因為中國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華人甚至出國後也仍然如此:在美國,華裔人數比印度裔更多,卻很少像印度裔那樣在企業裏出任高管的,因為越往上走,“文化”的重要性就越高,而這些卻恰是華人在教育中相對忽視的。

這倒不是說完全清高地不用管孩子將來的飯碗,畢竟這仍然是許多家庭所需要麵對的現實,但現在,或許是時候超越原先的功利主義,先別緊盯著“有用”的產出,而讓孩子有機會打開寬闊的視野,別給他們設定限製,那時我們或許會發現,未來其實是有無限可能的。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百萬學費月薪4000 “精英教育”變“飯碗教育”?

相关推荐: 被控謀殺2親人! 男子大聲喵喵叫55次 被逐出法院

阿根廷法院一名被弒親的男子,因不停學貓叫而被逐出法院。示意圖,與新聞指涉事件無關。(法新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一名男子竟然在阿根廷法官面前學貓叫!逼得法官請他「保持沉默、尊重及禮貌」,無奈喵喵叫仍沒停下來,喵了55次後這名男子就被逐出法院。 綜合外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