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疫苗之王”年賺900億背後,竟然深陷“行賄門”?

#北京科興生物行賄#、#北京科興生物被指行賄獲取疫苗審批銷售疫苗#等話題,閱讀量均已突破數百萬。部分網友表示,對新冠疫苗企業的無條件信任正被迫消解。

那麽,從風光無限到數次身陷輿論漩渦,這家疫苗龍頭為何總能引發爭議?

風光背後,竟靠行賄?

之所以會引發網友的熱議,源自新冠疫苗企業難以忽視的吸金能力。尤其是此次處在輿論中心的北京科興生物(通常稱“科興生物”)。

已上市的幾家新冠疫苗相關企業裏,康希諾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3億元,同比增加17174.82%,淨利潤19.14億元,同比扭虧為盈;智飛生物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306.5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1.79%,淨利潤102.0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9.23%;康泰生物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約36.87億元,同比增加63.07%,淨利潤約12.84億元,同比增加89.06%。

而科興生物,根據公布的2021財務報告,其營業收入1280億元,增長37倍,淨利潤956億元,增長78倍。不論是營收還是淨利,都比前述三家企業的總和還要高。

這之中,生產科興疫苗的科興中維,屬於北京科興生物的內部孫公司。“觀網財經”此前發布的《《新冠疫苗放量供貨,科興中維去年或淨賺超900億》中表示,根據業內投資者按科興中維股權比例進行的推算,科興中維2021年的盈利約在900億元之上。

900億元這樣一個龐大的數字背後,都是普通民眾對北京科興生物的信任。如今,科興生物過往的行賄史卻被曝光,牽扯出一條複雜的利益鏈條。

近日,劉春城律師查出科興生物相關的18件行賄判決,都與疫苗有關。其總經理尹某長期行賄國家工作人員,在疫苗審批等事項上提供幫助。

同時,在公司日常經營、銷售過程中,其業務員也通過行賄全國各地的衛生局、醫院、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相關負責人甚至醫院護士長,拓展業務,每支疫苗給予提成2-5元。

風光無限、盆滿缽滿背後,竟與行賄相關。這對接種了科興疫苗的普通民眾,無疑是一次信心上的打擊。

外資控股,爭議不斷

這不是科興生物今年第一次陷入輿論風波。

4月18日,北京科興生物發布訃告,稱公司政府事務中心一位幹部因病醫治無效離世。緊接著,就有網友扒出,該工作人員係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的學生,吳尊友曾多次指導他的相關論文。隨後,該消息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熱搜。

一時間,關於科興生物及其背後人物關係網的猜測,持續發酵,與此次被曝出的行賄事件如出一轍。

當然,更值得關注的,還是科興生物被廣受報道的“外資背景”。

知乎作者“吳國發”發布的《國產疫苗由外國企業科興控股製造,日賺3億》中提到,目前科興生物的五大股東中,除了尹衛東是科興生物當年的創始元老之一,剩下的幾位股東,或多或少都摻雜著外資的情況。

第一大股東SAIF Partners IV,由日本軟銀公司和美國思科公司合作成立,2009年更名為賽富亞洲基金。緊隨其後的CDH
Utopia
Limited,是一家由鼎暉投資控製的公司。而鼎暉投資,是由我國的鼎暉資本與蘇黎世保險集團、新加坡政府聯合投資成立的。

持股8.25%的Prime Success,
L.P.全名“永恩國際有限合夥公司”,據說是一家老牌外資投資企業。而與永恩國際占有相同股份的Vivo
Capital,則是維梧資本。據了解,其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帕洛阿爾托,在北京、上海、香港和台北均設有辦事處。

雪球作者“開市寶CashBull”發布的《新冠疫苗之王科興還能走多遠?》一文中也曾指出,這些外資股東加上他們關聯公司的持股,早已超過50%,科興生物算是妥妥的外資企業。

另外,還有相關人士指出,2021年2月5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附條件批準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Vero細胞)注冊申請,其申請通知為《外資項目備案通知書》,且標注了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科興生物的子公司)是“外商獨資企業”。

2021年,科興生物的疫苗獲得56個國家和地區的緊急使用批準或附條件市場授權。按照上述股權結構和項目備案書,科興生物近兩年掙的錢,可能大部分都流向了外資股東。

與之相關的,還有此前科興生物內部的私有化之爭。

2016年,創始人之一的尹衛東聯合賽富基金組成內部買方團A團,提出了對科興生物的私有化要約,報價6.18美元/股。很快,以另一創始人潘愛華為代表的B團,提出了競爭性要約,報價是7美元/股。最終,卻是報價更低的A團拿下交易。

而在私有化醞釀之初,A團曾宣布過一個可能稀釋某些股東股份的權利計劃,企圖稀釋B團股權以實現低價私有化。

2020年12月,科興中維以5.15億美元引入投資者中國生物製藥,占股比例15.03%,第二年一季度中國生物製藥歸母盈利同比增長118.5%,且盈利約有70%來自於科興中維。

通過低價引入中國生物製藥以獲取高額盈利,不僅涉嫌利益輸送,這部分利益,亦極有可能流向了一些國際資本。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顯然都並非我們期望看到的結果。

抗疫不易,拒絕糊弄

科興生物的外資背景對普通民眾或許認知尚遠,但年初科興中維的裁員事件,卻很難不讓“打工人”既失望又憤怒。

今年5月初,據“泰山財經”發布的報道,有科興中維員工在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網上谘詢關於該公司扣押年終獎違法裁員的勞動爭議糾紛。

該員工留言稱,科興從2月份開始到4月份陸續裁人,4月23號裁完最後一波人後,4月25號給留職人員發放2021年年終獎,稱科興為了降低賠償金額,惡意扣押員工2021年年終獎,惡意減少辭退賠償金。

隨後,相關討論在網絡上迅速發酵:

知乎話題#如何評價2022年北京科興中維先裁員,再發放2021年終獎#下,不少科興中維的內部員工,自發補充了“裁員事件”的相關細節。包括:“調休休沒了,通知返崗就是辦離職”、“被裁的員工大多剛畢業,被人力一嚇唬就簽了賠償協議”。

東方財富旗下股票社區“股吧”,也有網友爆料,稱“科興中維是一家皮包公司”。他提到,“2020年繳納社保人數少的可憐,但是最後疫苗主體和成果卻算在了科興中維身上,而北科(北京科興生物)隻有個cro名字和代工費”。

不難發現,從外資控股到長期行賄再到惡意裁員,圍繞科興生物的爭議始終不斷。

眼下,我國抗疫已獲世界認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無數普通民眾選擇將信任交付給新冠疫苗企業、核酸檢測機構,不應該讓他們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