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別喝中國奶!國標倒退至全球最低 菌落總數是澳標80倍

劃重點:


  • 1
    目前中國實施的生乳國家標準發布於2010年,由於對蛋白質、菌落總數兩項關鍵指標規定過低,甚至低於1986年的舊版生乳國標,發布10年來一直受到業界和消費者的質疑。

  • 2
    菌落總數是衡量生乳安全性的指標,過高會構成安全隱患。中國生乳現行國家標準正是在這一指標上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為200萬個/mL,其他國家的生牛乳菌落總數均低於10萬個/mL,其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菌落總數為2.5萬個/mL。

  • 3
    一位不願具名的乳企高層向記者表示,“我最糾結、最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麽不快點推出新標準,這麽多年我們一直在呼籲,趕緊出台新標準,按照10年前出的標準,蛋白質、乳脂率、菌落總數確實不像話。”

  • 4
    根據《財經》記者的了解,2010年頒布的生乳國家標準過低,引發了業內的爭議,隨後數年,各大乳企紛紛在國標之上,製定了更高的企業標準。

  • 5
    業內人士表示,包括生乳標準在內的幾項乳業新國標一直“難產”,原因可能是,在標準中某些內容的修訂上,業界還存在爭議。

近日,一篇有關中國乳業問題的質疑文章引發輿論爭議,並再次把中國仍在實行的“全球最低”生乳標準問題擺到了台麵上。

針對上述質疑文章,奶業協會和乳品企業相繼發聲駁斥。

但在業界看來,有兩個事實不容回避:第一,中國現行生乳標準確實大大低於國際水平;第二,新標準遲遲未能出台。

目前中國實施的生乳國家標準發布於2010年,由於對蛋白質、菌落總數兩項關鍵指標規定過低,甚至低於1986年的舊版生乳國標,發布10年來一直受到業界和消費者的質疑。

自媒體和網友大多把矛頭指向中國的乳企,但多位乳業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乳企早已在實施更高的企業標準,這意味著乳業從整體上提升源頭生乳標準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們也盼望新的國家標準盡快出台。

幾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那篇網上傳播的文章,令乳業從業者有苦說不出:一方麵,他們對自己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有信心,但另一方麵,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讓部分消費者對國產乳品抱有疑慮。國家標準作為一項強製性的基礎標準,是乳業的底線。底線正式提高,乳企才可以更有底氣地與消費者溝通。

一位不願具名的乳企高層向《財經》記者表示,“我最糾結、最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麽不快點推出新標準,這麽多年我們一直在呼籲,趕緊出台新標準,按照10年前出的標準,蛋白質、乳脂率、菌落總數確實不像話。”

那麽,為什麽這一“全球最低”生乳標準還在中國實行?實施新標準的阻力在哪裏?

現行生乳國家標準與企業內控標準差多少?

中國各個行業共有強製性國家標準2022項,推薦性國家標準36511項,不過,在眾多國標中,沒有一項標準像生乳國家標準這般牽動中國消費者的神經。

在現行生乳國標中,蛋白質達標值為2.8g/100g、菌落總數達標值為不超過200萬個/mL,低於1986年的舊版生乳國標,在舊版中,生乳蛋白質達標值為2.95g/100g,菌落總數達標值為不超過50萬個/mL。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現行的生乳國標也確實是落後了不少。

別喝中國奶!國標倒退至全球最低 菌落總數是澳標80倍內容來源:《我國生乳國家標準主要指標對比》,《食品科學》2019年發布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蛋白質含量方麵,中國生乳國標的最低限製為2.8g/100g,低於歐盟標準的2.9g/100g及澳洲、新西蘭的3.5g/100g,但高於美國的2.0g/100g。

蛋白質含量是一項衡量100g生乳中蛋白營養密度的指標,與牛奶的安全無關。

菌落總數、體細胞數則是衡量生乳安全性的指標,過高會構成安全隱患。中國生乳現行國家標準正是在這一指標上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為200萬個/mL,其他國家的生牛乳菌落總數均低於10萬個/mL。

另外,在體細胞數方麵,中國的現行國標未做任何要求。

根據《財經》記者的了解,2010年頒布的生乳國家標準過低,引發了業內的爭議,隨後數年,各大乳企紛紛在國標之上,製定了更高的企業標準。

就企業內部在生乳方麵執行什麽樣的標準,是否比現行生乳國家標準高,以及高多少等一係列問題,《財經》記者近日詢問了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君樂寶、新希望這幾家全國知名乳企,其中君樂寶、新希望截至發稿未回複記者的問詢,三元公關部以“負責質量的同事聯係不上”為由拒絕了記者的采訪請求。

光明、伊利和蒙牛均給出了比較詳盡的數據,以供消費者更好地了解乳企在生乳方麵的標準規範。

別喝中國奶!國標倒退至全球最低 菌落總數是澳標80倍光明乳業的企業內控標準

光明內控標準的蛋白質要求為高於3.1g/100g,這高於國家標準,菌落總數內控標準為低於5萬個/mL,其標準也遠高於國標的200萬個/mL,體細胞數對標美國A級巴氏乳標準,為低於30個/mL。

伊利表示,其2020年企業內部測定的蛋白質含量為3.28g/100g,菌落總數為1.77萬個/mL,體細胞數為19.52萬個/mL,並表示其企業標準設定為比國標提高50%,內控標準在企業標準之上再提高20%。

蒙牛回複稱,目前蒙牛的原奶年平均蛋白質含量在3.3g/100g以上,平均菌落總數可以控製在3萬個/mL以內,體細胞可以控製到18萬個/mL以內。

根據光明、伊利、蒙牛提供的數據,這三家公司的蛋白質、菌落總數、體細胞數企業內控指標遠優於國家安全標準。同時,考慮到行業平均水平,乳業人士均表示,中國乳業提升國標的時機已經成熟。

新國標仍難產

現行的乳業國標已經實行了十年,並且已經遠遠落後於行業的發展水平。現在消費者和乳企對新國標應盡快出台已無異議。

鄧榮臻在農業部奶辦、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和中國奶業協會都供職過,是乳業權威人物,他告訴《財經》記者,經過7月的“自媒體風波”後,各方的爭議應該不會太大,現在誰都不願意為了保護落後的生產力來影響消費者的感受。“一個產業、一類產品的發展,最終目的是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一項國家標準過低,怎麽也說不過去,國標一定要跟先進國家的標準水平相當。”

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則認為,何時公布新國標,對行業本身的發展沒有影響。“前段時間有人說那個指標是全世界最低的標準、最差的標準,當然消費者質疑是對的,因為它確實是差,但是那個標準對牛產好奶沒有限製,也不會製約加工廠收好奶,消費者的利益不會因為這個標準而受到影響。”他說。

但是,在政策層麵,新國標的製定還沒有確定的時間表。

2018年2月,農業部下屬部門推出了關於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複原乳的4項新國家標準第一次討論稿。然後,兩年半過去了,這一討論稿的進展再無消息。

2020年7月29日,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原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在一場名為“現代奶業評價體係建設啟動會”的行業會議上表態:“正在修訂新生乳國家標準,近期可能出台。”

這一表態再次引起了外界的熱議。中國奶業協會也表態,稱正在修訂的新生乳國家標準近期可能出台。不過,根據《財經》記者多方求證的結果,由於流程複雜、漫長,千呼萬喚的新國標短期內仍難以麵世。

《財經》記者了解了生乳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程序,整理如下:

別喝中國奶!國標倒退至全球最低 菌落總數是澳標80倍製圖:馬霖

一位知名乳企負責法規事務的人士向《財經》記者明確表示,其所在企業從未聽說新國標快要出台的消息。“生乳國標連官方的公開征求意見稿還沒出過。”該人士說。

記者在國家標準委員會的網站上也未查詢到乳業新國標意見征求稿。征求意見是邁向國標出台的關鍵一步,企業還未收到征求意見稿,這意味著距離生乳標準等四項乳業新國標出台還有一定時間。

一位了解政策的奶業經濟研究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目前,4項新國標已經經過衛健委專家評議一次,但是還需要繼續評議討論,什麽時候啟用尚不清楚。

《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生乳新國標正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審議評估,該中心下設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衛健委食品司是其業務主管單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回複稱:衛健委分管領導們認為,輿情已經過去,因此不接受采訪。

中國奶業協會也拒絕了《財經》記者的采訪請求,並表示,“國標出台程序複雜,且不是協會牽頭。”

就製定生乳標準相關問題,記者又聯係了負責製定四項新國標草稿的農業農村部、奶及奶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王加啟,以及負責推進國標修改具體工作的中心副主任鄭楠,截至發稿,農業部及上述負責人均未回複記者的采訪請求。

此前的自媒體文章曾指責乳企插手標準的修訂,一位伊利的質量負責人在近期的一次媒體溝通中告訴《財經》等媒體,除了在標準起早、製定和公開征求意見時,乳企有提建議的機會,在標準正式審議和製定過程中,乳企實際上無法幹涉。

亦有業內人士指出,無論是伊利、蒙牛,還是其他乳企,都無法主導生乳標準的高低。不過,標準製定時會考慮乳企的訴求,以及乳業的整體水平。

新國標的爭議點在哪?

業內人士表示,包括生乳標準在內的幾項乳業新國標一直“難產”,原因可能是,在標準中某些內容的修訂上,業界還存在爭議。

別喝中國奶!國標倒退至全球最低 菌落總數是澳標80倍

別喝中國奶!國標倒退至全球最低 菌落總數是澳標80倍圖片來源:GB
1930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生乳》(第一次討論稿)

與現行標準相比,2018年發布的新國標討論稿最大的變化是,它試圖確立一套生乳分級標準,將達標奶源與更優質的奶源用分級形式體現出來。

從上圖的討論稿內容中可以看到,一些關健指標都有了分級。例如,備受關注的蛋白質含量,合格級與現行國標沒有變化,仍為2.8g/100g,增加了良級和優級,分別提高至3g/100g和3.2g/100g;菌落總數方麵,合格級有所提升,達標值升至100萬個/mL,增加了良級和優級,分別為50萬個/mL和10萬個/mL。

討論稿還提出,允許乳企在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產品上明確標注自身產品所使用生乳的等級。

分級的好處是,優質奶源更容易脫穎而出,乳企可以為優質奶源產品製定更高的價格,與低級別生乳生產的乳產品區別開來,也為消費者提供了不同等級的價格差異化產品。

分級也可以促進全國整體生乳質量的提升。在美國,分級製度由來已久,美國1924年就製定了優質乳條例,把生乳劃分成A、B、C、D四個等級,並在奶產品的包裝上明確標識奶源等級,到1965年,美國的食用生乳基本都達到A級水平。

但上述不具名乳企高層表示,業內的一個擔憂是,生乳分級可能導致高端、低端產品價格分化,傳導至上遊,導致低級別生乳收購出現障礙,生乳收購價格下跌。也有業界人士表示,分級製會帶來產品漲價潮,乳企會推出一批高價鮮奶產品。

一位對牧場管理了解深入的乳企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大乳企通常不願意分級,因為大企業產品線複雜,奶源多樣,有高有低,小企業通常產品線簡單,奔著最高標準就行了。他提及,在歐洲,乳企普遍自行實行生乳和產品分級,由第三方機構做檢測,但中國還不具備成熟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體係。

鄧榮臻表示,在產品上體現分級,這對於用優級乳生產的產品做宣傳是有利的,但從乳企角度看,各企業本身對不同等級的標準有不同的規定,乳企可能更願意自行做分級,在產品端按照自己的方式講故事。

在2018年發布的討論稿中,另一項值得消費者知曉的改變是,首次提議將體細胞數納入國標。體細胞數是衡量奶畜健康和乳品質量與安全的標準,此前就一直有業內人士呼籲將此指標納入國家標準。

新國標討論稿還引進了兩項反映乳品鮮活程度的新指標–糠氨酸和乳果糖。越新鮮的牛奶,蛋白質中所含糠氨酸越低,乳果糖也是如此。討論稿提出了巴氏殺菌乳中糠氨酸應以12mg/100g蛋白質為上線。

這類反映乳品鮮活程度的指標也引發了爭議,尤其是需要大量遠距離運輸的乳企會比較抗拒。鄧榮臻表示,一般情況下,本地產的牛奶就近消費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牛奶的鮮活性,但中國的特殊情況是“北奶南運”:主要奶源地在北方,主要消費地在中部和南部,冷鏈運輸有製約。新指標的規定可能會影響乳企在巴氏奶方麵的推進,如果新標準與目前的奶源布局有不配套的地方,就會引起爭議討論。

上述乳企高層表示,政策製定方還有一個最大的顧慮,就是擔心萬一有部分奶源無法實現高標準,又會重蹈摻假的覆轍。但從目前的全國平均水平來看,例如蛋白質,已經很難低於3g/100g了,全國生乳質量是有保證的。

他表示,7月自媒體文章引發的爭議讓業內再次認識到,中國的奶源質量和產品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行業人自己講的確有些“王婆賣瓜”的意思。由於國標過低,乳業也在提“農墾係”、“優質乳工程”這樣的乳企聯盟概念,他認為如果國家標準提高後,就不需要在行業內去“劃分小圈子”,不用去打這些招牌,可以換一種更好的方式與消費者溝通。

“雖然國標不會那麽快出台,但我認為最近的形勢會加速形成共識,便於有關部門推進這項工作,大家確實非常渴望新標準出台。另外,國標標準本身也比較複雜,最終稿可能會和討論稿有不一樣的地方。”鄧榮臻說。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別喝中國奶!國標倒退至全球最低 菌落總數是澳標8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