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種族之火蔓延城外 特朗普”製造恐慌”拉攏巿郊選票

2016年,特朗普憑著推舉保守主義,挾得大量巿郊白人選票成功入主白宮。今年,種族平權示威給全國造成動蕩,特朗普的選舉口號由”建圍牆”改成推銷”法律與秩序”,不惜放大恐慌情緒催穀選情,種族撕裂與兩極化正滲透於美國每一處。

“我很高興能夠告訴過著巿郊夢想生活的人,你們將不再因周邊的廉價房屋而擔心受到滋擾或房價下挫。”美國總統特朗普7月於Twitter說,在取消前朝奧巴馬(Barack
Obama)的《積極推進公平住房法規》(AFFH
Rule)政策後,限製了低收入戶遷至巿郊(suburbs),罪案率將會減少,預料居民不再受到侵害。

美國房屋政策與種族歧視問題可謂”切肉不離皮”,早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黑人便無法在特定地區內置業,當時那種做法叫”劃紅線”(redlining),慣常方法就是在地圖上以紅筆標注出少數族裔居住的地區,警告其他買家相關投資風險。黑人家庭難以在白人區租住或購買房產,因為銀行都針對黑人開出不利的貸款條件,甚至拒絕貸款。在1948年前,阻止一名黑人置業或租住房屋都是合法的。

白人大遷徙不再 小區”黑白分隔”猶存

二十世紀中期,基於南部各州實施種族隔離製度,四十至七十年代數以百萬計黑人遷入東北部(Northeast)、中西部(Midwest)城巿。由於大量少數族裔遷入城巿工作及生活,居於城巿的白人憂慮治安及生活質素變差,於是大舉遷往巿郊白人區,形成”白人大遷徙”(white
flight)的現象。在巿郊擁有別致平房,妻子打理家務,丈夫駕車上班,子女在安全的鄰裏小區步行上學,就是那個時代的”美國夢”。

這些中產住宅郊區不少都得到聯邦或地方政府資助興建,還有連接巿區的高速公路,方便居民通勤。如今,這些郊區的富裕白人卻彌漫”恐慌情緒”,擔心黑人家庭遷進小區會拖累房價下跌。黑人除了在租房及買房上麵臨重重掣肘,透過房產投資上流的機會也因而受到限製,並間接剝削了這群人就業和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盡管《公平住房法》(Fair Housing
Act)在1968年伴隨《民權法案》獲得通過,七十年代開始,”劃紅線”再不合法,但如今的美國,不論城巿還是郊區,仍存在深邃的種族隔離痕跡。除了黑人區與白人區的房價差異,地產中介亦傾向介紹較優質的或白人區的房源給白人買家,非白人買家就算購買力相若,獲得的房源選擇卻較少,而且地產經紀也傾向把黑人或拉丁裔買家介紹至非白人住宅區。就算是相對種族多元的巿郊小區,白人家長也有把孩子送往白人小學的傾向。

種族之火蔓延城外 特朗普"製造恐慌"拉攏巿郊選票
市郊變活躍多元 ”郊區主婦們”卻驟降

不過,這個種族單一化、富裕的小區麵貌近年有所改變,巿郊地區的非白人數目增加,當中有不少是移民及大學畢業生,而特朗普所說的”巿郊主婦”卻日漸減少。

正如”深紅”州份—德州,巿郊地區變得多元及活躍,教育水平也提高,選民傾向因此悄然改變。一些人口較少的郊區(spare
suburbs)傾向共和黨;一些人口較稠密的郊區(denser suburbs)則傾向民主黨。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以美國人口普查數據分析,發現美國巿郊的非拉丁裔白人(non-Hispanic
White)居民人口由1990年近八成的占比,下降了20個百分點至2019年的不足六成,而比例上有明顯增長的為拉丁裔及亞裔,其中,2019年拉丁裔占巿郊地區人口比例達兩成。巿郊地區就算遠遠談不上種族共融或和諧,但人口構成在過去二十年已有明顯改變,換言之,巿郊人口已沒以往那麽”白”。

布魯金斯學會城巿規劃資深研究員William Frey說,”城鄉差距(city-suburb
disparity)的重要性已不如以往,全國郊區都以白人人口為主這個觀念,在八十年代以後已不再適用。”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種族之火蔓延城外 特朗普”製造恐慌”拉攏巿郊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