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拜登對華路線引發爭議 被認為在師法艾森豪威爾

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經濟學家馬克‧佩裏(Mark
Perry)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共和黨參議員丹·沙利文(Dan
Sullivan)在拜登政府國防部副部長提名候選人凱瑟琳·希克斯(Kathleen
Hicks)的任命聽證會上,向她施壓,要求她評論白宮新聞秘書珍·莎琪(Jen
Psaki)在談到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使用“戰略耐心”一詞是否恰當?沙利文自稱聽到後“感到一陣寒意”,因而詢問希克斯“您認為當美國麵臨中國的挑戰和威脅時,那是適當的詞匯嗎?”

希克斯對這個問題早已有準備。她說:“我認為我們對中國的做法首先要認識到,這是國防界麵臨的挑戰。”但是她接著補充說:“我確實認為美中兩國有合作的機會。
……即使在國防領域,我們也應采取建立信任措施,以防止兩國之間發生衝突。”

佩裏表示,事實上,拜登的內閣,包括新任國防部長奧斯汀也用過同一詞匯。如果聽起來很熟悉,那是因為拜登2020年發表在《外交事務》有關美國外交政策的文章中也提出類似的主張,他同樣承諾“加強民主聯盟”,增加對“研究與發展”的投資,且僅在“目標明確且可實現,並且得到美國人民的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才與對手進行對抗。拜登常說的一句話,恰巧是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的慣用語:“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他還意有所指的說:“我們在內部和外部都麵臨敵人,他們希望利用我們社會的裂痕、破壞我們的民主、破壞我們的聯盟,並將有決定權的國際體係倒退。應對這種威脅的答案是更加開放,而不是減少:加強友誼,加強合作,加強聯盟,加強民主。”

文章指出,在艾森豪威爾的兩個任期結束後,曆史學家認為艾森豪威爾太過被動,缺乏參與,缺乏領導;隻管打高爾夫球。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學者們改變了這一觀點,注意到他的“隱形之手”的領導能力-盡管有很大的缺點。艾森豪威爾部署中情局官員,以破壞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的反美或中立政府的穩定。他們武裝反共革命者,支持右翼獨裁者,並在危地馬拉和伊朗發動政變。艾森豪威爾為這些政策辯護說,這遠比將美軍空降到外國叢林中劃算得多。

文章指出,拜登現在不太可能執行類似的計劃,但他拒絕排除使用武力促進類似結果的可能性:“將美國作戰部隊成千上萬的全麵部署已成過去,與使用數百名特種部隊士兵和情報人員來支持當地夥伴對抗共同的敵人,兩者相比存在很大差異。”他在《外交事務》中寫道。
“那些規模較小的特派團在軍事,經濟和政治上都是可持續的,它們促進了國家利益。”這點連艾森豪威爾都無法詮釋得更好。

中國“一帶一路”重經濟

然而,盡管兩位總統在外交政策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拜登不是艾森豪威爾,中國也不是蘇聯。在1970年代,蘇聯人試圖通過進行大筆軍事支出來對抗美國在新技術上的投資(以抵消蘇聯在坦克,飛機和士兵方麵的優勢)。蘇聯失敗了:到1980年代中期,蘇聯經濟已經破產。中國不會犯同樣的錯誤。相反,正如拜登本人所寫的那樣:“中國通過擴大其全球影響力,推廣其自身的政治模式以及對未來的技術進行投資來發揮長期的作用。”中國的長期競爭目的似乎在建立經濟實力,以抵消美國的軍事優勢。

佩裏表示,在未來幾年中,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上的支出將幾乎與美國在開發和部署先進核武器,增加航空母艦,和更大的核武裝潛艇艦隊相同。簡而言之,中國領導人押注貿易和市場比在航空母艦和F-35戰機為更多。這是一個有趣的賭注。因為如果他們是對的,美國就是在投資錯誤的事物。

好看新聞|時事與歷史:拜登對華路線引發爭議 被認為在師法艾森豪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