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從和氏璧的啟示,道以和為貴之精神

  • 新聞

文:觀心

來源:正見網

sky 1790956 1280

中國文化有一個顯著的現象,每一個道理都有具體的人與事來演繹以展示道理的深刻和具體內涵。有一些道理就比較特殊,因為道理內涵的宏大涉及社會各個階層和國家交往層面,就需要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中的連續幾個故事象連續劇一樣演繹,和氏璧展現的「和」字的內涵就是這樣的一個案例。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在連續的軍事打擊趙國大獲全勝以後,想借武力的強大乘勝把和氏璧騙過來。趙王害怕左右為難的時候,宦官繆賢推薦他的門客藺相如抱壁出使秦國,演繹了完壁歸趙的故事。

完璧歸趙,講的是弱國如何赤誠以待、有禮有節斡旋強者之間而求和的故事。只不過卞和弱的是個人的社會地位,趙國的弱是國家實力。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趙王在西河外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會見。趙王在藺相如的勸說下赴會,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目地,還是不負秦王以完禮節而求和平!藺相如在澠池逼秦王擊缶,以性命相搏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取得趙國與秦國對等的禮遇,又據理力爭使秦國不戰而屈人之兵智取趙國十五城的計策落空。澠池會,突出君臣以性命相托以精誡而致和的實質!君臣同心,其利斷金。

澠池會後,藺相如出色的外交能力和膽識,被趙王封為上卿。然後,藺相如善意理解而善化了廉頗的妒忌心,演繹了廉頗負荊請罪的將相和的故事。

秦始皇統一天下用和氏璧雕刻了傳國玉璽,國和萬事興!希望將楚王與卞和、趙王與藺相如及廉頗演繹的君民、君臣及文武「和」的精神作為傳國之寶而延續國運。雖然傳國玉璽在東漢末年不知所終,但是直到清朝仍將朝廷議政主殿令名為太和宮!

文化,文以載道而化人精神!中華民族一直將與人為善、以精誠而致和的以和為貴、精誠團結作為人與人、國與國交往及齊家、平天下的基本文化傳統精神而發揚光大。

古人講以史為鑒、通古而知今。現如今中華大地物慾橫流而道德淪喪至普遍以害命而謀財!工業污染使食品無不帶毒,更以毒奶粉、假疫苗而謀民財,凡此種種層出不窮。這些不可思議的邪惡不正是以謊言與血腥而大張其道的鬥爭哲學,文革根除求真向善、正心誠意致精誠而和的傳統文化所成就的必然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