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神舟總設計師:美國若真要到中國空間站 有個條件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以及香港回歸二十四周年之際,兩位老院士與一眾北鬥、天問、嫦娥等國家重大航天項目的科學家們,到訪香港,參加給香港部分大學生、中學生演講等係列宣展活動。

神舟總設計師:美國若真要到中國空間站 有個條件

長征係列火箭總設計師 龍樂豪院士(左)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戚發軔院士(右)

吳小莉:兩位院士在與大學生交流的時候,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

戚發軔:最受感動的就是,很多年輕人願意了解航天、參與航天。我們歡迎每一個香港年輕人,參與到航天裏來,最起碼要做到的是愛國、愛航天。實際上,許多香港的大學生、教授都已經參與到了我們航天事業的發展。

龍樂豪:嫦娥五號、天問一號,上麵有一些關鍵的零部件,比如嫦娥五號表取的裝置,包括取回樣品、怎麽裝到密封桶、怎麽密封等技術,天問一號的探測裝置等等,都是香港理工大學的團隊搞的。

一說起來,好像航天非常神秘,實際上並不神秘。隻需要每一個人在具體的崗位上“嚴慎細實”,把每個人的崗位工作做好了,拚起來就等於中國航天或者偉大祖國。

吳小莉:從2003年“神五”發射之後,每一次有重大的發射或成就,就總是有航天代表團到香港來,但是這次被稱為是“宇宙級天團”。

戚發軔:原來都是一個領域的科學家,比如說載人、衛星。這次是全麵的,有運載火箭、探月、北鬥、探火、載人等,應該說全麵體現了我們航天事業的成績。更重要的是有老有小,有我們兩位“80後”,還有中年人,他們是當前的骨幹。不僅如此,我們團隊裏有五個更年輕的專家,是從香港的大學畢業的然後回到內地去工作,所以老中青都有。

吳小莉:到中學中去的時候,中學生的提問比較天馬行空。

龍樂豪:是的,比如我問一個小姑娘:你喜歡航天嗎?她說:我喜歡啊,但她說:我不知道我將來去不去。我說:沒關係,隻要你喜歡就好好地學習,把身體鍛煉好。如果你想去,我就想辦法送你去,讓你當現代的小嫦娥,帶你到月宮去見見已經幾千歲的老奶奶嫦娥。

神舟總設計師:美國若真要到中國空間站 有個條件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戚發軔

戚發軔:我覺得香港的年輕同誌可以為一類航天員積極準備,那就是有效載荷專家。空間站建起來後,我們不僅要有像楊利偉這樣的專業航天員去開著飛船,給空間站交匯對接,還要帶著科學家到空間站去。那麽,對這些科學家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但是不需要像航天員那樣,有這麽強健的身體、那麽好的心理狀態,但是他對他的專業應該很熟悉,而且有創新性的內容,需要到天上去做實驗。

我們在航天技術這方麵,跟國際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我們在空間科學方麵的差距還是有的。在這點上,我認為香港的科研機構、科技界有它的優勢。我們搞軌道的,
好多人不僅是數學係的,還是天文係的,也需要搞醫學的。我們有300多個衛星在天上,還有探測器等等,怎麽把這些資源用好,形成一個產業,叫“太空經濟”。香港在經濟領域是有優勢的,香港,當年開放是走在前麵的,現在還得應該是作為“尖兵”來搞。

2021年的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順利進入太空。茫茫太空,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神舟總設計師:美國若真要到中國空間站 有個條件

吳小莉:這一次在發射的時候,兩位心情有忐忑嗎?

龍樂豪:盡管我們事先應該是胸有成竹的,但是往往航天技術是“一萬減一等於零”的事業,萬一有了中間哪個小毛病,那是不敢保證的。這次的“長二F”火箭,特別是在安全性設計這方麵,已經達到了0.99996,就是說,這個火箭大概發射將近十萬次,才有一次可能出現逃逸、失誤,可謂萬無一失,但是當火箭沒有把飛船或者是空間站的核心艙,送到目標點的時候,心還是暫時不能放下的。

戚發軔:我更要說的是,我們是建立一個空間站,是一個大工程,既有核心艙,又有載人。這麽一個大的情況,怎麽來保證航天員的安全可靠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比如說,我們這個空間站的重要設備是可以修理的,大大提高它的可靠性。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貨運飛船等部件都可以互相備份。另外,大夥都知道,隻要有人在,就有一個救生船停靠在那兒,但是萬一這個救生艇壞了,就要馬上發射一艘上去,我們還配備了神舟十三號飛船。

吳小莉:備艙。

戚發軔:對。所以現在我都跟孩子們說,你放心,一定會回來的。

按照計劃,三名航天員將曆時三個月時間,在天和核心艙開展四項任務:核心艙組合體的日常管理、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實驗、自身健康管理。有分析指出,此次的載人航天的任務量將會超過之前六次的總和。

神舟總設計師:美國若真要到中國空間站 有個條件

戚發軔:應該說,對於航天員最難的還是時間問題,待一天和待三個月是不一樣的。長期駐留對航天員的生理、心理上都是一個考驗;另外一方麵就是,時間長了,對飛船本身也有一個要求,可靠性隨著時間變長會逐步衰減。

當年我們搞飛船的時候,有人說:哎呀戚總,我看你這飛船裏挺亂的,不太舒服。當年我們這些人,家裏都不會裝修,怎麽能把飛船裝修得好。現在我們有專業工藝設計人員裝修,還是智能居所,有全程WIFI。

當年楊利偉執行航天任務的時候,我們沒有中繼衛星,他到了地球背麵,是不能跟家裏通話的,隻能回到中國上空再通話。現在有中繼衛星了,我們在赤道上空120度放了一個衛星,一個衛星能保證整個地球的三分之一,那你三個就全覆蓋了。

龍樂豪:就是通訊鏈路,不管你轉到地球的哪個地方,都可以隨時溝通的。

當下,中國、美國與俄羅斯都在大力發展第四代載人飛船。2020年5月5日,中國新一代的載人飛船試驗船升空,並且在5月8日順利地返回,這標誌著中國新一代的載人飛船已經具備雛形。

吳小莉:我們想知道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新”,“新”在哪裏?什麽時候能夠正式使用?

戚發軔:第一,不僅能夠帶人到空間站去,還能帶著人到月球去。

第二,經濟角度來看,希望飛船能夠多次使用。這一點,是當前發展的需要,我們現在已經做到了。就是說火箭回來了以後,燒壞的這一部分,我能保證不損壞機體,卸下來再裝上一個新的防熱層,應該說是要有經濟性。

第三,就是要大。原來的火箭運載能力是10噸,現在我們有了“胖胖五”,能運載20噸,那現在可以坐七個人、拉更多的貨了。貨、人合一,經濟效益也很大。

現如今,在軌運行的隻有一個國際空間站,預計將會在2024年退役,屆時,中國或將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此前有媒體報道,中國空間站已收到了近三十個國家的合作申請,其中包括美國。中國在評核之後,拒絕了美國,批準了其中十八個國家進駐中國空間站的資格。

神舟總設計師:美國若真要到中國空間站 有個條件

長征係列火箭總設計師 龍樂豪

戚發軔:大夥也知道,美國人也想來中國空間站,咱們沒有同意。為什麽?因為美國國會2011年通過了“沃爾夫條款”,在航天領域是不跟中國合作的。如果美國要去違背自己的法律,去跟中國合作,那你先把你的“沃爾夫條款”去掉,再跟我合作。

龍樂豪:對。當年有個75人的名單,就不讓這75個中國人進入美國國土。
所以美國人如果真要到我們的空間站來,我們也不要這樣籠統地不歡迎他,但是它應該有條件地來,它先把那條國會的法律給廢除了。

1999年,美國發布《考克斯報告》,用猜測性的語言,宣稱中國有計劃地竊取美國核機密。隨後在2011年,美國又出台了“沃爾夫條款”,將中國排除在國際空間站的項目之外。

隨著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中國空間站建設穩步推進,美國NASA局的局長比爾·尼爾森近期開始大造聲勢,強調美國必須時刻“盯緊中國”,拜登政府需要給NASA更多的撥款。

龍樂豪: 我覺得有點酸葡萄的味道,因為原來是美國自己把這個“門”關上了。說起來,又是因為1996年的“215”火箭事故。那次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要發射國際通信衛星,但是失事了,那隻有中國的專家說為什麽失敗,采取了什麽措施,那是不行的,必須要國際獨立專家評審團說的話才算數。因此我們按照國際遊戲規則,請了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大概一共有5、6個專家,我本人也在這個隊伍裏,從英國倫敦一直繞著地球轉了一圈到華盛頓,最後回到北京,遊說保險界,最後專家們才認可了。這後來有一個美國人,他就編造了一個故事,就說美國的專家在北京的時候,和我們討論的過程當中,向中國人泄露了他的導彈技術機密。這當然是胡說八道,因為我是當事人,根據沒那麽回事。後來美國就立了個法律,從那以後,禁止NASA和任何中國的航天部門接觸,所以是美國自己把“門”關住了。

現在你看,原來說2024年,國際空間站就會結束使命,因為它太老了,但現在又說要把它延長幾年。我認為國際空間站再怎麽延長,它也延不過中國的天宮號空間站。也許過不了幾年,在太空當中,唯一的國際空間站,就是中國的天宮號空間站。我們中國的政策向來是開放性的,大家共同合作,共同進步。

神舟總設計師:美國若真要到中國空間站 有個條件

戚發軔:我們航天人要感謝鳳凰衛視、感謝吳小莉。從2004年,我陪楊利偉來香港以後,我就感到鳳凰衛視對我們航天非常有感情。花了極大的力量,來宣傳中國航天的成績,應該說普及了整個香港、境外等地區。這一點,鳳凰起到了傳承中國航天精神的作用,我們感謝你們。

龍樂豪:中國航天今天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國內外有如此大的影響,鳳凰衛視功不可沒。

吳小莉:兩位院士對中國未來的航天事業,有什麽樣的期許?

戚發軔: 確確實實我們80後的人,經過50年的努力,解決了“人家有,我們沒有”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你有了,我也有了,我也不比你差,但這隻夠“大國”的水平。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麵臨著要超過人家,從大國走到強國的任務,就是“你沒有,我有;你有了,我比你強”,而這個任務是具有挑戰性的。

現在全國為了慶祝黨的100周年生日,要傳承“紅色基因”。我們對青年,希望他能夠傳承中央在航天領域提倡的三種精神:第一種精神,核心是要“自力更生,靠自己”;第二,就是“兩彈一星”精神,核心是要愛國;第三,就是“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龍樂豪:我想最後說一句話:航天科技造福人類,創造了新的美好生活,航天科技值得我們熱愛,需要我們繼續發揚光大。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神舟總設計師:美國若真要到中國空間站 有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