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洪災問責無果 民眾把悲傷化為“野性消費”買國貨運動

被“野性消費”的鴻星爾克 為何引發“詐捐”質疑?

       物資捐贈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二者的意義截然不同。

  近日,“鴻星爾克宣布向河南捐贈5000萬元”一事引發關注。受此影響,鴻星爾克在成為“國貨之光”的同時,也經曆了“野性消費”、“詐捐”質疑等過程。

  輿論反轉來自網友發布的一則信息,稱鴻星爾克目前隻捐了20萬瓶礦泉水,距離5000萬元的捐贈聲明有巨大差異。在社會大眾的一般認知中,在水災這樣緊急的情況下,若是誠實的聲明,捐贈應到位才對。但目前來看,鴻星爾克做出的是一個捐贈承諾。

  7月25日,鄭州慈善總會回複媒體,此前與鴻星爾克的子公司簽訂了3000萬元的捐贈協議,目前100萬元善款已經到賬,2900萬元物資需分批次運送;壹基金也對外發布與其簽訂的捐贈框架協議,捐贈人民幣200萬現金和1800萬元物資。雙方特別約定,總價值不超過人民幣2000萬元整。

  《慈善法》規定,捐贈人通過媒體公開捐贈承諾,簽訂捐贈協議的,法律保障必須執行,除非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在法律的保障下,鴻星爾克不僅對媒體公開,還簽訂了捐贈協議,捐贈承諾可以認定是有效的。

  一個細節是,鴻星爾克協議承諾的是一個“不超過”的捐贈上限,而對外公開發布的是上限額。這意味著,最終的實際捐贈額,有可能小於公開發布的數據。這表示,鴻星爾克捐贈是真,但會以物資為主。此舉瑕不掩瑜,大災之時,企業伸出援手,仍是值得表彰的愛心行為。

  那麽,物資捐贈怎麽捐?自然災害的救助中,社會大眾層麵看到最多的是生命救援,以及生活物資的發放。除此之外,救災還有更多基礎工作,比如政府主導的通水、通電、通信、通路,以及災後的恢複和重建,這也是最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的部分。從曆史數據來看,在救災花費中,生活物資並不會占用太多資金。

  從捐贈企業的角度,他們關注的是公布一個滿足社會預期,同時不會對企業運營帶來壓力的捐贈數字,為此不重視最終的救災細節和效果可以理解。但企業要意識到的是,輿論更期待這份責任能有效落地。為此,企業要充分回應輿論,確保承諾能匹配水災的實際需求。

  比如輿論會關注,鴻星爾克捐贈的物資,會不會是捐贈自己旗下的產品,以消耗庫存。其實,企業捐贈自有產品沒問題,核心在於是否為災區緊缺的需求,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二者的意義截然不同。要做好雪中送炭的物資捐贈,應以響應型捐贈為主。

  而在災難麵前,企業也應根據核心能力量力而行。理性捐贈,才是最終雙贏的局麵。目前來看,鴻星爾克捐贈是真實的,但中間出現了“劇情反轉”。這提醒企業,支持慈善事業能獲得社會的積極肯定,但要尊重救災規律,科學地全麵回應社會。尤其是物資捐贈,應以響應型捐贈為原則。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洪災問責無果 民眾把悲傷化為“野性消費”買國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