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孤獨的中國乒乓:踩著群狼奪冠 滿足感才更充實

在今年東京奧運首次設立的乒乓球男女混雙金牌賽中,來自日本的伊藤美誠及水穀隼以4:3的分數擊敗了來自中國的劉詩雯及許昕,拿下了日本在乒乓球於1988年被列入奧運比賽項目以來第一麵乒乓球金牌。

日本混雙組合擊碎了中國自2008年北京奧運以來第四度包攬奧運乒乓球項目所有金牌的願望。然而,就在中國網民為混雙失利哀歎時,互聯網上也出現另一種討論的聲音:長達12年的“養狼計劃”,似乎終於給中國培養出程度不凡的外國敵手。

中國:孤獨的世界乒乓大國

乒乓素有中國國球之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的20世紀中期,乒乓球讓新中國獲得了第一個運動賽事世界冠軍,也開啟第一場由中國主辦的國際體育賽事。乒乓球不僅與中國的民族驕傲緊密相連,1970年代中國還透過“乒乓外交”開啟中美關係,甚至,增進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

隨著中國成為乒乓大國,國際乒乓賽事也跟著被中國所獨霸。奧運乒乓曆史上共32麵金牌中,隻有4麵不是由中國所拿下。北京奧運時更曾出現男子及女子乒乓單打比賽的金銀銅牌皆被中國選手贏下,頒獎典禮上一次升上三麵五星旗的畫麵。

《人民網》曾報導,在中國訓練三年的荷蘭乒乓女子單打名將弗裏塞科普(Bettine
Vriesekoop)曾說:“如果歐洲長時間無法和中國隊抗衡,乒乓球可能會從奧運會上消失,因為國際奧委會要求乒乓球運動要在不同國家內均衡發展。”

為了讓乒乓球也能夠在其他國家興盛,2009年剛上任中國乒乓球協會主席的蔡振華提出了要協助培育外國選手的“養狼計劃”,讓更多中國教練和球員出國去交流,或讓外國選手到中國來訓練。隨著近年來新生代國際乒乓選手崛起,《澎湃新聞》報導指出,中國終於在這屆東京奧運會上感受到了“養狼”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

過度競爭的中國乒乓界

在這屆東京奧運中奪下金牌的伊藤美誠、日本乒乓界明日之星張本智和、德國男子單打銅牌名將奧恰洛夫(Dimitrij
Ovtcharov)、以及同樣於本屆首次在乒乓項目中拿下獎牌的台灣混雙銅牌組合林昀儒、鄭怡靜,皆曾在中國參加聯賽、或者接受過集訓。

獲得男子單打銅牌的德國選手奧恰洛夫,在勝利後也發微博向其中國教練陳宏宇道謝。

除了邀請選手赴中國訓練以外,中國乒乓界的激烈競爭也使其不斷向外輸出人才。在這屆東京奧運會上就有許多的華裔選手,其中如韓國的女單選手田誌希便是出生河北,直到2011年才入籍韓國。中國《極目新聞》采訪田誌希,她說:“和我一樣年輕的選手都很優秀,而那些前輩們更是無比強大,就感覺國家隊裏強者如雲,真的很難出頭。”

田誌希又說:“當時很多人都出國打球去了,因為大家都是從小練球,經曆了異常辛苦的訓練和極其殘酷的競爭,大家太渴望有一個舞台和賽場了,都希望能繼續打下去。”

第五度參加奧運的盧森堡籍選手倪夏蓮則來自上海,今年58歲的她是這屆乒乓賽事中年紀最大的選手,而她也與另兩位分別代表德國與葡萄牙的華裔選手一同包辦了2019年歐洲運動會的金銀銅牌獎,獲得參與本屆奧運的門票。

還不夠具威脅性的“狼”

不過,即使中國選手轉披他國戰袍、“養狼計劃”給予外國選手訓練機會,還是隻能在中國在乒乓界設下的銅牆鐵壁上鑿出一道小縫。東京奧運賽事截至目前,隻有在混雙項目讓日本隊拿下一城,男子單打及女子單打項目上,金銀牌仍舊都是由中國隊包下。

此外,在中國民族主義於官方支持之下顯得更高漲的大環境裏,中國民眾似乎並不想讓“養大的狼”有機會來反咬自己一口。在伊藤美誠與水穀隼贏得金牌後,兩人的社群媒體都被對比賽結果不滿的中國網民給“出征”了。

這樣的民族情緒,在後來伊藤美誠於女子乒乓單打金牌賽輸給中國名將孫穎莎時展現了出來。該則新聞迅速竄上微博熱搜頭條,中國官媒《中國青年報》評論則說:“隻有完爆像伊藤美誠這樣一心一意以戰勝中國乒乓球隊為目標的‘偏執型選手’時才會過癮。”

孫穎莎的成功“複仇”,也突顯中國民眾對於養狼計劃其實有所期待。《中國青年報》評論稱,養狼計劃的重點在於幫對手練級提高競爭力,好讓中國乒乓球選手在危機感中保持強大。

該評論又說:“(中國乒乓球隊)要踩著群狼奪冠,這份滿足感才更充實。”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孤獨的中國乒乓:踩著群狼奪冠 滿足感才更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