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什麼說「玉不琢,不成器」?

  • 新聞

getCollectionImage 1 e1546927087718

美石稱為玉,人們尤其愛溫潤勻淨的閃玉和光彩灼灼的輝玉這兩類玉礦石。欣賞玉之美,推崇玉之德,是華夏特有的文化。玉器表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思想理念與精神文明,這也是一種「以器載道」的精神文明。

華夏文化可說是世界上最能賞玉之美與讚玉之德的文化。華人崇玉比德,華夏君子比德於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出於《禮記‧學記》的成語也是其中的一個微縮影,這是古代給施政君子的明訓,強調「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也就是君王要教化人民善良的習俗,必由教學奠定基礎。

「玉不琢,不成器」

玉本是天然的礦石,埋藏在山野礦脈中或水濱,外表大多包覆著石皮,也可能摻雜著不同的雜質,在沒有經過切磋琢磨之前,玉僅僅只是一塊堅硬的石頭,看不出它的美麗,或不成器用。所以說「玉不琢,不成器」。

那麼如何彫琢玉這種堅硬的美石?華夏古人早知道製玉的方法,現今我們還可以看到從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留下的玉器。當我們知道了人工切磋彫琢美石變成玉器的繁複工序和艱難功夫,就會更加欽佩華夏先祖的文明成就,因為那些玉器是高超的工藝技術與精神文明的結晶。

 

雖然華夏的玉文化已經傳承了七八千年,但是目前知道的製玉圖及文字記載是晚至1906年才彩印出版的「李成淵玉作圖」。當時李成淵受美國收藏家畢效普(Heber R.Bishop)所託而繪製了製玉過程。完整的製玉過程要經過十三道工序,過程繁複,所以說「玉不琢,不成器」,也因此反映學習對於人的重要性——「人不學,不知道」。

美玉很堅硬,要解玉,尋常的工具做不到,需要利用比它更硬的礦物去琢磨,例如石英、剛玉、金剛石等等研磨成的解玉砂,再運用各種工具來配合製作。現代用電動馬達帶動工具來迴旋轉打磨美玉或切割;古人在沒有金屬工具之前就製玉了,他們利用自然界的材料(如石、骨、蚌、竹、木、纖維等等),做成不同形狀和作用的手工工具,進行來回拉鋸或不停的旋轉以帶動解玉砂,來切磋、琢磨、切割、鑽孔、鏤空、琢紋。在製玉過程中,要不時將所需的浸水解玉砂一遍遍淋在玉料上。

製玉的工序

以下就簡要地敘說琢玉成器的十三道程序:

一、擣沙:製作比玉還硬的各種解玉砂,搗碎石塊、石砂,製成黑沙、紅砂、黃砂等等。

二、研漿:研磨出最細的砂,浸水備用。

三、開玉:切去玉皮。

四、扎碢(音同駝,「砣」之異體,圓形的切割研磨工具):將玉料切成方形或方條等粗形。

五、衝碢:衝去玉材的稜角。

六、磨碢:研磨表面。

七、搯堂:對需要搯空內膛的玉料進行搯空。

八、上花:在玉器表面上花紋。

九、打鑽:在玉石上打透小眼。

十、透花:依紋路鏤空花樣。

十一、打眼:在玉器上鑽孔。

十二、木碢:磨光亮玉器表面。

十三、皮碢:細細磨光玉器表面。

瞭解了華夏古人經過了數千年的經驗累積,發展出的十三道雕玉工序,道道都是切磋琢磨寶玉的重要過程,那麼,回頭再看「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的道理,也就瞭然於心了——沒有經過細工彫琢的美石不能成為富有器用的美玉。對應於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渺渺人海中,要能掌握人生之道,不能不學習悠久的民族傳統道德文化!@#

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