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芯片自給率僅16% 距2025年7成目標仍遙遠

中國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然而,日媒披露,中國自製的車用芯片供應不到5%,導致九月的乘用車銷售下降,關鍵就是“缺芯”。根據一份研究報告,中國在2020年芯片自給度僅達到15.9%,距離2025年7成的目標遠遠落後。分析指,中國半導體產業在生產設備、技術與材料上卡脖子,要突破還有很大的難題。

綜合媒體報導,中國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合會12日發布最新統計,9月乘用車零售量158.2萬輛,年減17.3%。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今年9月車市相對低迷,關鍵在“缺芯(汽車晶片)”導致無車可賣。崔東樹分析,主要是由於關鍵芯片和零組件的海外供給受阻,供應鏈問題目前隻能以周為單位進行供貨,生產損失巨大。

“日經亞洲”13日在報導裏,引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談話表示,“中國汽車行業在國內的半導體供應不足5%。”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中國的電動車發展除了要突破傳統電池、動力係統外,最大的瓶頸還是在車用電子,汽車用的芯片,主要在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這一塊工藝技術不需要太超前,我猜想他會想要’彎道’,盡量去找到二手的、或者其他生產設備進行改裝,符合他第三代半導體使用,或許他采取的策略是這樣。”

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中,第一代半導體是“矽”,第二代半導體是“砷化镓”,第三代半導體是“碳化矽”(SiC)和“氮化镓(GaN)。

第三代半導體並非從第一、第二代半導體技術累積而來,綜合媒體報導,中國將在10月提出的“十四五(第14個五年)規劃”,將投注約人民幣10萬億元,力挺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

根據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今年九月分析,半導體技術發展需要人才、資金及技術的長久累積,中國要發展出完全自主技術的困難度很高,可能沒有10多年功夫也很難有所成果。然而,中國大陸認為直接切入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或許有機會解除美國去中國化的金箍咒,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自主化。”

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費市場,卻不代表中國有能力自行生產IC芯片。據IC
Insights今年1月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自產半導體數量占中國半導體市場的比重,從2010年的10.2%,增加至2020年的15.9%,並預測2025年將增加至19.4%,但這遠不及中共設定的70%目標。

而且2020年15.9%的自給率中,總公司設在中國生產的半導體數量僅有5.9%,其餘1成則是由在中國設廠的國際大廠,包括台積電、SK海力士、三星、英特爾等生產。

劉孟俊:中國在半導體設備、技術、材料仍卡脖子

劉孟俊提到,美中之間關係沒辦法處理好,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設備還是有很多的管製,中國試圖在半導體生產設備自給率有所突破,進而達到他的芯片自製率,但仍麵臨三大問題。

劉孟俊:“我覺得生產設備顯然比芯片自製率更有技術障礙,所謂的障礙有些是工藝的技術,另外他的設備裏的技術標準還有材料問題,材料還包括化學、氣體、以及矽晶圓。換句話說要攻克好幾個難關,如果芯片一直掌握在別人手裏,中國的技術發展跟往後的攻關的難題就越來越大。”

劉孟俊提到中國也許能仿造俄羅斯模式,雖然俄國在芯片沒有太大的突破,但是他在科技上可以達到一定的成就,很顯然會受到瓶頸上的阻礙。劉孟俊說,“中國的半導體“大基金
”(Big Fund)從第一期現在已經進入到第二期,很顯然他舉國體製在科技上要做些突破。”

中國砸大錢扶植半導體產業
江雅琦:中國“智財”保護闕如

2014年中國國務院頒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單位,共同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首期募集總規模1387.2億元,《綱要》稱,主要重點支持集成電路製造領域,兼顧設計、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環節。2019年1“大基金二期”成立,注冊資本突破2千億元(2041.5億元)。

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江雅綺對本台表示,美國嚴格防止中國使用美國先進的技術,現在中國遇到困難,僅管中國投入很多資源,但是在創新有很大的問題。例如從台灣還有其他國家挖了半導體人才,這些人才離開原本環境之後,到中國並沒有發揮預期的功能。

江雅綺:“我覺得在地的企業文化跟創新文化,表示兩地有落差。所以我們會看到要發展關鍵的創新技術,需要的不隻金錢的投入,還需要國家創新的文化比如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有一個現代的公司治理環境,這些新的尖端科技的新創公司都是很關鍵。”

中國恐靠各種“極端手段”突破美國製裁

如果美國的製裁仍未鬆綁,中國還能在2025年達到芯片自給率7成的目標嗎?

“我不能講說完全沒有機會!”劉孟俊表示,中國還是會用各種極端的手段,像是“孟晚舟事件”采取政治手段解決問題,例如日前美國發生海軍工程師企圖出賣核動力攻擊潛艦機密事件,劉孟俊認為中國也會積極在這一塊(下功夫)。

劉孟俊:“過去中國不是做’兩彈一星’,從人的腦袋去突破,人才方麵的引進,各種科技研發機密突破還是會有,乃至於中國在數據上的駭客等。蹲馬步在家裏練功還是會做,各種手段從外麵找技術還是會更積極。”

江雅綺認為,過去中國靠著大量的勞力與市場,度過一個很平順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但是卻無法解決新創、尖端的技術,以及供應鏈的整合也是嚴酷的考驗,這些都觸及到中國的“軟肋”,江雅琦說,中國沒有辦法調整過來,甚至也不願意去調整。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中國芯片自給率僅16% 距2025年7成目標仍遙遠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