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從盛宗亮事件說起 華人為何警惕美國“取消文化”?

  • 新聞

4e22e53952848P5nWyau

除了文革記憶的影響,華人對取消文化的困惑和警惕可能與美國很多其他人一樣,更多是對“過猶不及”的擔心。

新學期伊始,密歇根大學華人音樂教授盛宗亮在課堂上播放白人演員塗黑臉出演的歌劇《奧賽羅》,引起學生強烈反彈,最後自願暫停授課。沒過多久,麻省理工學院有師生對該校邀請地球類物理學家多裏安·阿博特(Dorian
Abbot)來做專業學術演講表示譴責,因後者曾公開反對大學招生中考慮學生族裔背景。在美國種族平權意識高漲、一言不合就“拉黑”的“取消文化”逐漸盛行的背景下,各行各業人士因在涉及種族的問題上言行不“政治正確”而惹禍上身,似乎已司空見慣。對美國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而對華人而言,這也可能是個令人困惑的時代。

關於取消文化,美國主流社會也不乏爭議。時報專欄作者米歇爾·戈德堡(Michelle
Goldberg)在一篇題為《取消文化恐慌背後的中年憂傷》的文章中提出,人們對於取消文化的恐慌似有誇大,該文被很多“不服來辯”的讀者認為是在淡化取消文化的負麵影響,戈德堡因此再次撰文回應,澄清自己的觀點。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副教授約翰·麥克沃特(John
McWhorter)在盛宗亮和阿博特事件之後在時報觀點版麵連發兩篇文章,指出作為黑人,他自己對這兩人被“下課”如何能幫助推進種族平等心存疑慮。另一名觀點作者林賽·克勞斯(Lindsay
Crouse)則認為,取消文化不是問題,對不當言行唯唯諾諾忽視縱容的“老好人”文化才是。

在華人圈裏,相關的討論同樣熱烈,而且帶有明顯的華人視角。就盛宗亮事件來說,在九成以上人口為漢族的中國,人們對種族問題的敏感度與族裔多元的西方國家有很大差別。2018年春晚上,一段宣揚中非友誼的小品曾經也因中國演員塗黑臉、裝上假屁股扮非洲婦女引發國際嘩然。很多美國華人已經逐漸培養起了種族意識,但一些人認為盛宗亮事件隻是無心之過,不涉及種族歧視。持進步立場的華人維權機構美國華人聯合會(United
Chinese Americans)幾天前也在其微信公眾號上撰文為盛宗亮鳴不平。

而阿博特在大學招生問題上的意見與很多反對將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引入大學招生決策的華裔新移民不謀而合;他因為這種觀點而被取消做專業學術演講也讓一些華人不解,他們認為這兩件事並不相關。

但美國高校發生的這兩樁事之所以讓美國華人和中國的很多人感到困惑甚至恐慌,大概是因為美國近期的一係列事件——推倒雕像、兒童文學名著下架、大學教授“被取消”——與他們對中國文革的記憶似乎有太多契合之處。直到今天,因言獲罪仍然是個讓中國人不寒而栗的詞,因為它似乎從來沒有消失過。這大概也是為什麽,在微信上輸入“美國文革”就能搜出鋪天蓋地的關於取消文化的文章。正在競選佛羅裏達州共和黨國會議員的保守派華人維權者趙宇空也將反對取消文化和“美國文革”列入其基本理念。

不過,美國的取消文化與文革之間真的能畫上等號嗎?盛宗亮雖自願停授了一門課,但仍在進行個人工作室授課,下學期也計劃繼續教課;雖然麻省理工取消了對阿博特的邀請,但普林斯頓大學立即邀他前往該校演講。在美國,支持和反對取消文化的人都仍然有自己的平台發聲,有自己的聽眾和自己的戰場。這是中國文革中被打倒的文化人夢都不敢夢的奢侈吧?正如《T
Magazine》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無論是中國文革、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還是東德的秘密警察都不能用來與取消文化作類比,因為它們都是依靠絕對權威的政府來碾壓異己的。

除了文革記憶的影響,華人對取消文化的困惑可能與美國很多其他人一樣,更多是對“過猶不及”的擔心。在許多議題上,長期“用力不足”導致歧視橫行的後果已顯而易見,而“用力過猛”可能導致的局麵——如麥克沃特在文章中所說——可能會是隻要不膜拜就被踢出局,甚至不發表意見都不行,剩下的人戰戰兢兢地假裝異口同聲。這大概也是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吧。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從盛宗亮事件說起 華人為何警惕美國“取消文化”?

相关推荐: 紐約時報:被寄予厚望的拜登,又一個失敗的總統

今年的9·11到來時,一個已經降格的國家,正在由一位降格的總統掌管著。 我們這個國家無法阻止一名煽動者進入白宮;無法阻止暴徒襲擊國會大廈;無法打贏(或至少避免被打敗)一場與道德和技術上都落後的敵人的戰爭;無法戰勝疾病,即使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並且無法相信政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