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點教育》在邁向後道德社會中,教育工作者應如何自處?

  • 新聞

假如後現代社會是對現代性(modernity)全面質疑的社會,後真相時代是不在乎真相的時代,那麼「後道德社會」就是無視道德存在的社會。在一個忽視道德或質疑有客觀道德標準存在的社會中,教育工作者應如何自處?

從一個歷史比較的觀點來看,台灣並不是一個後道德的社會。這是因為在今天的台灣,不管是個人的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及社會經濟的權利,都受到相當的保障;個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乃至社會整體的便利舒適,也都比以往來得優越。沒有相當的文化底蘊及文明修養,不可能會有現在的台灣。

台灣:朝後道德社會邁進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台灣社會似乎正邁向一個後道德的社會。主要的跡象來自於當權者明目張膽地踰越道德底線,眾多媒體自甘為政治權勢服務、及社會大眾姑息有權者在道德上的鬆弛。

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面對立法委員鄭麗文的質詢時,脫口罵鄭麗文「袂見笑」,並指責她脫離民進黨是叛徒的作為。蘇貞昌的直覺反應告訴我們的就是:堂堂行政院長,連最低的文明要求(decency)都不想做到,黨國及公私不分,對人也沒有基本的尊重。

20211012 031548 U18448 M718555 bab6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中)與立委鄭麗文(右)12日在立法院質詢時針鋒相對。(資料照,柯承惠攝)

2位國家領導人物固是如此,執政的民進黨在重大政策上的雙重標準問題——如司法獨立、萊豬開放、政府黑箱作業、環境保護、黨政軍退出媒體、官員政治責任的承擔、民選政治人物的罷免等等——再再告訴我們,只要有權勢與民意的支持,就可以隨性地昨非今是或今是明非。是非對錯的界線及標準,原來繫諸權勢的消長與話術的運用之上。指鹿為馬及顛倒是非,就活生生地發生在我們眼前。媒體的助紂為虐,許多人以政治立場來決定道德立場,也讓人覺得道德只是有權勢者的利益。

《中庸》第25章告訴我們:「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不誠無物也是大哲學家康德所看重的道德要求。他告訴我們,我們在說話時,若在第一步不以良心來確信自己所說為真,我們就算不上是合乎真誠(truthfulness, Wahrhaftigkeit)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我們所說是否為真,我們說的全都可算是謊言。更甚者,康德告訴我們,誠實(honesty, Ehrlichkeit)是我們所有其他美德的基礎,沒有誠實,所有的美德都不可能成立。康德說的,就正是中庸「不誠無物」的道理。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點教育》在邁向後道德社會中,教育工作者應如何自處?

相关推荐: 四叉貓再驗抗體 柯文哲:別鬧了!那麼愛人體試驗 可報名臨床一期

台北市長柯文哲。   圖:台北市政府 / 提供 網路名人四叉貓繼先前公開打完國產高端疫苗第一劑後的抗體檢驗結果後,相隔35天再度赴禾馨測抗體,比起7日抽血的IgG抗體35.4 AU/mL,暴增至907.5 AU/mL。台北市長柯文哲今(29日)說,四叉貓若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