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何鼓勵生育,這還真是一個技術活

前段時間,長三角多地出台鼓勵生育相關政策,一些城市給樓市鬆綁的政策,也與“三孩家庭”掛鉤。8月1日起,《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於支持推進“浙有善育”工作的若幹意見》將實施,對三孩家庭在住房方麵給予大力支持。

截至目前,全國大部分省份公布了2021年度的常住人口出生率,長三角的數據可能不樂觀。上海2021年的出生率為4.67‰,江蘇2021年的出生率為5.7‰,低於全國整體水平。浙江在2020年之前的出生率高於全國水平,但2020年常住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全國平均水平,為7.13‰,2021年繼續下跌至6.9‰。目前,安徽尚未公布2021年的出生率,從2020年的水平看,安徽是長三角唯一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

長三角要鼓勵生育,具體該怎麽做?

鼓勵生育政策齊發力

長三角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緊迫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

一方麵,體現在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從查閱的有關數據資料看,長三角地區老齡人口比例超過20%,已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階段。上海市197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浙江1994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提前五年,安徽省是1998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省份,江蘇老齡化率僅次於上海、北京,居全國第三,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南通以22.67%的老齡化率位居各大城市之首。

另一方麵,體現在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不斷下降。三省一市2021年統計公報顯示,上海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2‰,浙江省自然增長率為1.00‰,江蘇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2‰,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年度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轉負。2021年安徽人口回流從上一年的2萬增加到了9.7萬人,2021年蘇浙皖人口都有所增加,但主要是人口流入因素,而不是因為生育因素。筆者調研中得知,因為人口回流,蘇浙滬企業用工中鄰近省籍的員工比重不斷下降,隻能招更遠省籍的員工。上述情況說明,長三角地區應該采取有力舉措,鼓勵生育,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人口增長周期很長,對長三角的長遠發展有重要影響,必須以小見大,一年看一年好像變化微不足道,但十年二十年看變化就很大。

長三角三省一市鼓勵生育的政策舉措可以從兩個視角觀察:

從三省一市有關人口管理的規則來看,安徽今年修改實施的《安徽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嬰幼兒照護服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通過完善土地、住房、財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江蘇省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積極生育支持政策製度基本建立、服務管理製度基本完備、生育友好社會環境基本形成,將生育友好作為用人單位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麵。浙江省率先出台了生孩子的福利獎勵政策。新修訂的《上海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指出,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采取財政、教育、住房、就業、保險等支持措施,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

另外,從三省一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都提到了要鼓勵生育的相關舉措。安徽省要求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江蘇省要推動新的生育政策更好落實,讓年輕夫婦少一些生育養育負擔,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浙江省要求建立生育全流程服務體係,積極建設育兒友好型社會。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加強婦女兒童權益保障。相信今後,三省一市鼓勵生育、鼓勵三孩的政策會不斷完善和係統化。

需要更有創見的對策舉措

這兩年,在鼓勵生育方麵,長三角有了很多政策舉措,想了很多辦法。但要更精準地鼓勵和促進生育,筆者認為,還需要做很多更深入和細致的努力。

第一,應從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分析入手,設計更有激勵效應的政策措施。經濟因素,是影響生育的首要因素,中央多次強調要降低生育養育教育的成本。但養一個孩子到底需要多少錢?筆者曾經多次做過長三角不同人群的隨機訪談,與最近看到的一份研究報告結論基本一致。今年2月,由多位專家參與研究的有關生育成本的課題報告發布。該報告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0》為基礎進行估算得出,中國家庭養育一個孩子到18歲的平均成本為48.5萬元,為人均GDP的6.7倍。平均一個孩子大學四年的平均養育成本為14.2萬元,這使得全國家庭將孩子撫養至大學畢業的平均養育成本上升到62.7萬元,而上海北京的養育成本達到約100萬元。這份報告把養孩子的成本場景化了,隻有有了具體數字,再經過詳細的調查測算,才能形成降低“三育”成本的政策依據,稅收和各種補貼政策的設計必須與上述成本掛鉤,才能形成激勵效應。長三角目前鼓勵生育的激勵政策,與“三育”實際成本比較,似乎距離還有些大,感覺還隻是表達了一種政策意願,真正要想起到激勵作用,還需加大力度。

第二,應從家庭生命周期分析展開,製定更有針對性的支持三孩政策。根據江蘇統計局數據,江蘇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000年為23.22歲提高到2020年的29.66歲。媒體報道2019年上海市戶籍人口女性平均初婚年齡29.09歲,平均初育年齡30.29歲。從上述現實情況出發,筆者假設:一對年輕夫婦30歲結婚,31歲生第一個孩子,每間隔兩年生一個。那麽,他們在35歲時,要同時撫養三個孩子,直到53歲,持續18年。如果第一個孩子六歲上學,到三個孩子全部初中畢業,需要持續13年。由此推理:他們在53歲時,第一個孩子大學畢業工作,57歲時第三個孩子參加工作。再繼續推理:孩子們也是30歲結婚。那麽第一個孩子結婚時他們61歲,第三個孩子結婚時他們65歲正好達到未來延遲退休年齡。在家庭生命周期裏,孩子出生、上學、結婚這三個重要時期,主要涉及的是“三育”費用、輔導孩子學習、準備婚房以及父母自己到底有多少經精力陪伴孩子。這個時期家庭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什麽?隻有這樣具象化的家庭生命周期分析,才能製定出係統的、整體的、更有針對性的激勵生育三孩的計劃和政策,希望看到這樣係統的政策設計。

第三,從社會支持係統分析構建鼓勵生育的服務方略。

首先,在生育觀方麵,必須扭轉一胎宣傳的慣性影響。傳統生育觀,多子多福、養兒防老、多個孩子多個幫手,這種生育觀在長三角早已經破除了。通過將近四十年的計劃生育宣傳和各種配套舉措,“隻生一個好”的生育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晚婚晚育”已經成為“自覺自願”。當前,要鼓勵生二孩和三孩,必須重塑新的生育觀念。再有,當下望子成龍的觀念似乎不但沒有下降,而是似乎越來越強烈了,這導致了生育的顧慮,育齡夫婦高度的責任感嚇退了生育的願望。有學者說,我們必須要發自內心的問自己:是不是接受自己的父母是普通人?是不是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是不是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是普通人?第三問特別的重要,隻有心甘情願地接受孩子將來就是一個普通人,才能降低期望,進而才能降低生育焦慮。這裏特別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對普通人的尊重、尊嚴、權利保障更是成了關鍵,因為能人和精英都來自普通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長三角同樣需要營造“五個人人”的社會願景,隻有讓普通人活得平和從容,隻有這樣的前景和未來,人們才敢生三個孩子,才能增強對自己和對孩子未來的信心。隻有樹立了正確的生育觀、生活觀,才能破除“重賞之下亦難有勇婦勇夫”的局麵。

其次,要在長三角營造一個氛圍,對於全職媽媽或者全職爸爸,社會應該給予肯定、鼓勵和幫助。三孩的到來,使得全職爸爸全職媽媽的“崗位”成為客觀需要。要給他們輔導和培訓,讓他們從能力和心裏上適應,由此看來,辦好家長學校就很有必要。當然全職不是全程和全部,隻是人生的一個很短階段,隻要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無論男方女方都可以成為全職爸爸或者全職媽媽,並不固定是女方。曾經聽一個知名演員介紹,她在事業的頂峰時期回歸家庭,當了全職太太。有人問她,有何經驗分享?她說,女性回歸家庭,必須保持時刻衝出家庭、回歸社會的能力,哪怕是在家裏,也需要增強和保持一定的職業習慣,比如,工作日自己設定一個時間,然後換掉睡衣睡褲,換上相對正規的著裝做家務,提醒自己“上班”了,增強職業意識。其實,現在居家辦公的人越來越多,在家辦公也需要職業意識,提醒自己是在“辦公”,家人也需要明白,在家辦公也是“上班”,不能隨意打擾。筆者也看到過類似的國外經驗,每一個全職太太必須保持學習能力,在完成生育孩子的任務後,再進入職場,就業能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這是非常重要的經驗,需要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

再有,要真正貫徹兒童友好理念,在上學、乘車、旅遊、購房等等方麵消除對三孩家庭的限製性規定。長三角需要逐步清理按三口之家設定各類規則的習慣做法。義務教育階段改革不能過度頻繁,不能讓三個孩子在二、三年內經曆多種教改方案,要穩定家長對教育的預期。

總之,按有些人口專家的梳理,“三育”問題包括現金和稅收補貼、購房補貼、增建托幼機構、男女平等產假、保姆、推廣靈活辦公模式、保障單身女性的生育權、允許輔助生育技術、教育改革等等很多方麵,需要係統的思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