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海歸第一人”楊崇和:“史前海歸”的三種特質(圖)

黑色休閑西裝、藍色條紋襯衫、黑皮鞋……戴著眼鏡的瀾起科技董事長楊崇和雖然已過花甲之年,但看起來也就50歲左右的樣子,他較少主動發話,語速中等,談到關鍵處幾句話點明“要害”,平靜的神態下,讓人想起“定能生慧”這個詞來。在國內芯片設計行業,楊崇和是“海歸第一人”。他和他的公司在國內資本市場開始廣為人知,是在科創板正式起航的2019年。


微信圖片_20191216172857

楊崇和
 

大多數人都知道,中國每年會大量進口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但其實中國每年進口最大的,其實是芯片。缺“芯”,就像一個人缺胳膊少腿一樣,一直掣肘著中國高端製造業和科技行業的發展。不過時至今日,國內芯片產業在一些領域已嶄露頭角,由楊崇和領銜的瀾起科技亦在其中有所建樹,在內存接口芯片這一細分領域,公司發明的DDR4全緩衝“1+9”架構被JEDEC采納為國際標準,其相關產品也占據國際市場的主要份額。在芯片產業中,領軍人物至關重要,對於瀾起,創始人楊崇和就是這樣的靈魂人物,他身上體現出的“三種特質”,或可詮釋公司為何能屹立於世界“芯林”。

其一、前瞻性。楊崇和1981年赴美留學,念完博士後去矽穀從事芯片設計,1994年,“海歸”這個詞還不為大眾所知,楊崇和就回國了,他笑稱自己為“史前海歸”。楊崇和之所以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看到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前景,並堅信芯片產業一定也會發展起來。無論是選擇在內存接口芯片上的“十年磨一劍”,最終從跟跑者成為領跑者,還是現在瞄準市場更為廣闊的CPU、服務器平台等新領域,楊崇和在產業發展和技術投入上的判斷上都先人一步,瞄準國際芯片發展最前沿動向。

這種產業發展的前瞻性預判,讓企業少走了許多彎路,減少了黑暗和迷霧中摸索的時間成本。

其二、韌性。楊崇和回國25年,先後創辦過“新濤”和“瀾起”兩家企業,都取得了成功,他本可以在“新濤”轉手後投身當時炙手可熱的房地產、金融等賺“快錢”行業,但他認準了一個理:對於中國的芯片設計行業來說,耐心和踏實的價值,並不亞於技術的創新。

他說,十年磨一劍,你必須要保證十年後你生產的產品是市場需要的,不能市場需要斧頭,你提供的卻是劍。他主張企業不要急於做大,而是要先做強。一定要在某個領域做到前兩名。因為芯片行業中往往第一名是大碗吃肉,第二名是吃點排骨,第三名則隻能喝點湯了,而要做到行業前茅,就必須具備相當的韌性,認認真真打磨產品、揣摩市場需求。以內存接口芯片這個細分行業來說,剛開始是10多家公司參與競爭,15年一路走來,全球隻有3家企業真正生存下來了。

其三、靈性。談起科技行業,很多人總覺得就是研發、程序、機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一切都有板有眼、中規中矩,來不得半點“詩情畫意”,其實,不少科學大家,大多科學與人文兼通相濟、互為促進甚至水乳交融。很多重大的科技發明創造,往往來自於一個不經意的“天馬行空”式遐想。無論是牛頓、愛因斯坦,還是錢學森、都在科學與人文兩大領域卓爾不群、相得益彰。

楊崇和在中西繪畫、明清家具等藝術領域浸潤日久、頗有造詣。他的《小中現大:王蒙〈青卞隱居圖〉中的秘密》一文,
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史論結合、新意迭出,讀來饒有趣味,怎麽也料不到竟然出自一位芯片設計專家之手。

楊崇和說,他更喜歡看一些“一眼不是很吸引你,但是越看越有內涵的東西”,想做出一些真正有技術深度的東西,真正的藝術品是花了很多功夫的,真正的科技產品亦複如是。

這正也代表了國內優秀芯片從業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華客網:“海歸第一人”楊崇和:“史前海歸”的三種特質(圖)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