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被美國核爆67次 馬紹爾群島舊傷仍在“流血”

“我的國家正麵臨‘死刑’。”這是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總統希爾達•海因(Hilda
Heine)12月初在馬德裏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讓世界各國領導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話。

太平洋不斷上升的海平麵正讓這個有著“太平洋黑珍珠”美譽的島國麵臨日漸現實的威脅,與此同時,更為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曾經在這裏留下的“傷口”仍然在繼續“流血”。

相較於切爾諾貝利核爆炸,美國曾經於1946年至1958年間在馬紹爾群島開展67次核爆實驗的曆史並非那麽為人所熟知,事實上數十次核爆炸的威力甚至讓當地數個島嶼直接消失。

現年72歲的約瑟夫到現在還能記得當時爆炸的場景。據美聯社11月5日報道,約瑟夫在接受采訪時回憶道,當時自己隻有7歲,但他清楚記得1954年3月1日早上起來,他看到天空升起了“兩個太陽”,除了真正的太陽外,另外一個“太陽”逐漸由橘色變成粉紅色,很快就消失不見了。

約瑟夫口中的“太陽”實際上就是一次核爆,一次次的核爆最後的結果是約瑟夫和島上其他原住民不同程度地受到輻射,有人還出現了急性輻射中毒的症狀:掉頭發、皮膚灼傷,以及持續地嘔吐,大量島民流離失所,約瑟夫自己也不得不將甲狀腺摘除,開始了長期服藥的生活。

美國在核爆試驗結束三年後開始鼓勵逃離島上原住民回遷,不過在這之後島上居民患癌率以及出現其他醫學並發症的概率居高不下。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馬紹爾群島上某些地區的輻射水平與切爾諾貝利和日本福島附近的輻射水平相當。

對於核爆實驗留下的大量放射性殘留物,美國當時的做法是在核試驗重災區就地建造了一座存放核試驗殘留物的巨型設施,該設施依托核試驗造成的一個巨大深坑,上麵用直徑100多米、高6米的混凝土圓頂覆蓋,被當地人稱為“墳墓”(Runit
Dome)。據《洛杉磯時報》此前報道,美方當初建造此設施的目的僅僅是存放殘留物,而非阻擋輻射,因而建築質量低劣。除了當地核爆實驗產生的放射性殘留物之外,美國人還從內華達州一個核試驗場運來了130噸的受輻射廢料掩埋在這裏,這一點美方當初並沒有明確告知馬紹爾方麵。

眼下更為危險的是,該設施已經出現老化,但馬紹爾政府沒有並資金進行加固,隻能任其遭受台風暴雨和不斷上漲的海平麵威脅,這座“墳墓”麵臨倒塌和放射性物質泄露的風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邁克爾·傑拉德(Michael
Gerrard)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稱,“相比於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馬紹爾群島都已經成為人類麵臨的兩個最大威脅的受害者,即核武器和氣候變化。”

當初在馬紹爾政府的努力堅持下,由美馬兩國組成的聯合法庭曾經在1988年裁決要求美向馬賠償23億美元,不過這一裁決之後被美國會和法院否決,相關文件顯示美國最後支付了約400萬美元的費用。

美國駐馬紹爾群島大使卡倫·斯圖爾特(Karen
Stewart)在近期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承認試驗的影響,並已接受並履行了對馬紹爾群島共和國人民的責任。”對此,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總統希爾達•海因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我們的美國朋友遠遠沒有履行其解決這些給我們造成苦難的核廢料的義務。”

72歲的約瑟夫也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質問道,“如果美國有能力登上月球,那他們為什麽不能清理我們的島嶼?”

華客網:被美國核爆67次 馬紹爾群島舊傷仍在“流血”